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适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由于特殊儿童往往会对于陌生的校园环境感到难以适应,从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及问题行为,因此如何提高特殊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程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阐述特殊学生入学时遇到的困境,指出特殊学生初入校园时产生不适应的原因有自身障碍的影响和所处环境变化太大,继而建议教师从“新生家访-环境布置-建立常規-教学活动的实践”的一整套流程入手,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特殊儿童 适应 校园环境
一、前言
特殊儿童,广义上指的是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儿童,包括感知觉、智能、情绪、粗大及精细动作、言语发展和社交沟通等方面。广义上的特殊儿童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障碍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天才儿童。而狭义上的特殊儿童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言语障碍、多重残疾等。不同国家对于特殊儿童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本文中的特殊儿童指的是狭义的特殊儿童,具体为培智学校中的智力残疾及精神残疾儿童。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以来,对特殊儿童的定义越发细致,对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也越发重视。纲要提出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建立健全残疾学生的国家课程标准,并且提高残疾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残疾学生12年的免费教育。目前我国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主要地方包括:普通学校的融合教室、特殊学校、培训机构等。这些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教育及安置的问题。
二、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加强家校沟通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中,通过与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中的表现,对个案进行初步评估和制定预案,同时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概况和班级教育理念大致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
(一)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教师可以罗列需要了解的信息,制定学生资料表,以便在家访中向家长咨询学生情况,如障碍类型(医院诊断),障碍成因和家庭背景等。
(二)初步评估及预案制定
家访不仅可以为老师和家长创造沟通机会,老师本身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家是学生最熟悉、情绪最舒缓的地方,特殊儿童在主要照顾者身边也降低对陌生人的排斥感,避免对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使教师的观察和评估更为有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不仅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有对老师有初步的印象,减少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增加其信赖感;其次,家访除了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以外,也能了解家长的困扰以及对教师工作的看法和期望,以便把这些列入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因素,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往后的工作中更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完善学校环境及班级环境布置工作
环境布置的重要方式是结构化教学,它由美国艾瑞克·修普勒博士等人于1972年创立,重视培养学生常规意识,通过利用儿童的视觉学习功能,针对性地使用视觉策略去安排清晰的环境分区,构建个人工作系统,制订适合的时间流程表,以达到时间、空间、工作以及教具的结构化。这种方法对特殊儿童的治疗和康复教育非常有效,现已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
(一)校园环境结构化
设计良好的校园动线。从学生踏进学校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动线设计(如:进校门─拿学生名牌─挂名牌─回教室),就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进校园后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在明确的视觉提示下进行活动,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对环境变化的不理解产生的焦虑情绪。良好的动线设计能给学生可预知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更好地在可预知的动线中进行活动,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
(二)班级环境结构化
由于在认知环境方面存在困难,特殊学生常无法理解身处的环境以及接触的人、事、物,因此在班级的教学环境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宜的结构化环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以致在教室中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合宜的结构化环境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结构化策略去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往往会让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四、建立常规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的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更能使学生终生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的常规,笔者根据自身从教经验得出有以下几点实践方法:
(一)通过正面引导,正确示范来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效仿的对象,在学习活动中做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特殊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通过行为改变策略对学生的常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常规要求及规则,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增强,否则若让学生习得某种负面技能就难以纠正。在常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时老师应多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增强,而对表现较弱的学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并逐步加以引导,给他们更多锻炼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二)通过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自我行为管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为游戏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应当时刻穿插着游戏活动,而常规训练也能借由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关键词】特殊儿童 适应 校园环境
一、前言
特殊儿童,广义上指的是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儿童,包括感知觉、智能、情绪、粗大及精细动作、言语发展和社交沟通等方面。广义上的特殊儿童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障碍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天才儿童。而狭义上的特殊儿童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言语障碍、多重残疾等。不同国家对于特殊儿童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本文中的特殊儿童指的是狭义的特殊儿童,具体为培智学校中的智力残疾及精神残疾儿童。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以来,对特殊儿童的定义越发细致,对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也越发重视。纲要提出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建立健全残疾学生的国家课程标准,并且提高残疾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残疾学生12年的免费教育。目前我国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主要地方包括:普通学校的融合教室、特殊学校、培训机构等。这些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教育及安置的问题。
二、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加强家校沟通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中,通过与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中的表现,对个案进行初步评估和制定预案,同时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概况和班级教育理念大致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
(一)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教师可以罗列需要了解的信息,制定学生资料表,以便在家访中向家长咨询学生情况,如障碍类型(医院诊断),障碍成因和家庭背景等。
(二)初步评估及预案制定
家访不仅可以为老师和家长创造沟通机会,老师本身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家是学生最熟悉、情绪最舒缓的地方,特殊儿童在主要照顾者身边也降低对陌生人的排斥感,避免对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使教师的观察和评估更为有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不仅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有对老师有初步的印象,减少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增加其信赖感;其次,家访除了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以外,也能了解家长的困扰以及对教师工作的看法和期望,以便把这些列入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因素,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往后的工作中更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完善学校环境及班级环境布置工作
环境布置的重要方式是结构化教学,它由美国艾瑞克·修普勒博士等人于1972年创立,重视培养学生常规意识,通过利用儿童的视觉学习功能,针对性地使用视觉策略去安排清晰的环境分区,构建个人工作系统,制订适合的时间流程表,以达到时间、空间、工作以及教具的结构化。这种方法对特殊儿童的治疗和康复教育非常有效,现已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
(一)校园环境结构化
设计良好的校园动线。从学生踏进学校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动线设计(如:进校门─拿学生名牌─挂名牌─回教室),就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进校园后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在明确的视觉提示下进行活动,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对环境变化的不理解产生的焦虑情绪。良好的动线设计能给学生可预知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更好地在可预知的动线中进行活动,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
(二)班级环境结构化
由于在认知环境方面存在困难,特殊学生常无法理解身处的环境以及接触的人、事、物,因此在班级的教学环境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宜的结构化环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以致在教室中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合宜的结构化环境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结构化策略去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往往会让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四、建立常规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的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更能使学生终生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的常规,笔者根据自身从教经验得出有以下几点实践方法:
(一)通过正面引导,正确示范来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效仿的对象,在学习活动中做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特殊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通过行为改变策略对学生的常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常规要求及规则,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增强,否则若让学生习得某种负面技能就难以纠正。在常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时老师应多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增强,而对表现较弱的学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并逐步加以引导,给他们更多锻炼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二)通过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自我行为管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为游戏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应当时刻穿插着游戏活动,而常规训练也能借由游戏活动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