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三十年来的教训:惨痛的背叛和未来的希望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本文深入分析了苏联八一九事件的社会历史根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其对今天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启发,提出了在借鉴本国历史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俄罗斯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的方法.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关于苏联解体的最新研究材料和作为俄罗斯政坛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最新态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立足生活实际开展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锻造斗争实践需要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任务.在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19世纪下半叶.这时,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广泛传播.其二是20世纪.俄国和西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国情出发,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文献研究,在哲学领域分别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新的面貌.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全
“社会主义”一词的出现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由概念发展为一种学说和理论,最后成为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列宁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涉的不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直接对话,而是青年黑格尔派集体参与的由“费尔巴哈批判”引发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角是施蒂纳.只有在继承和超越了施蒂纳而非已经被施蒂纳批判的费尔巴哈之后,青年马克思才获得其“新世界观”.施蒂纳的权力学说展现了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本体论,帮助马克思形成“对象性活动”的世界观;施蒂纳揭示了人道主义与 自由主义之间的内在一致,促成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的论断.然而,从新唯物主义的视野回看,施蒂纳的“唯一者”仍然是一个缺乏社会历史内涵的幽灵式存在,他的利己
莫伊舍·普殊同结合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历史转型,从劳动和时间两个角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范畴进行了重释.他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社会中介的角色,而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着社会强制和社会规范的功能,二者共同构建了一种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抽象的、非个人的、准独立的统治形式.在他看来,随着价值与物质财富之间,以及对象化的直接劳动时间与历史时间的积累之间的鸿沟日益拉大,对资本主义的克服具有了历史可能性.然而,他过于弱化从阶级角度把握资本主义统治形式的意义,忽视了对革命主体的探寻,从而使这种历史可能性失去了
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包含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和学习史.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从多种途径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的先进分子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学习团体基础上成立的党的早期组织对党的创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对系统化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制度基础.本文试图从学习史的角度回溯其信仰发生的历史起点,探讨
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法国尼采主义,颠覆了尼采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家反动形象,使他成为彻底批判现代性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激进角色.德里达、德勒兹、福柯与利奥塔作为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历史与艺术等视角贯彻尼采的后形而上学意义.在对尼采进行鲜明的左翼政治化解读过程中,法国尼采主义者所付出的代价是把尼采同黑格尔和马克思等现代性理论家对立起来,或用前者消解或重构后者.而列斐伏尔作为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家,则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把黑格尔、马克思与尼采三位现代性理论大师沟通起来,以解决现代性的共同难题.
“普世价值”话语霸权批判必须超越概念批判走向现实批判.“普世价值”话语自诩的宇宙普遍法则、西方文明绝对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终极性等逻辑预设,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媒介、军事等力量的结合获得霸权地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普世价值”话语在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式平等与事实不平等、理性自由与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理论逻辑的贯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证明了“普世价值”话语的虚幻性、历史局限性和非现实性.消解“普世价值”话语霸权,要清醒地认知其危害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
泛非主义、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同为反殖民斗争以来非洲三大政治思潮,这三大思潮的更迭反映了现代非洲大陆反殖民斗争与选择非洲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政治思潮的引领无比重要,但无论泛非主义、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抑或新自由主义都未能使非洲摆脱欠发达困境.这不得不引起全世界希望非洲得到和平发展的人们的反思.
集体主义价值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的内核和超越个人主义价值信仰的道德文明新形态,是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信念与精神的根本价值评价标准,是其崇高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和之所以“能”的道德密码.集体主义价值信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救国救民“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牺牲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展现为振兴祖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演进为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注重个人合法利益满足的义利统一观,富民与强国的内在统一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意义;在新时代,发
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中国精神动态关联,中国精神集中展现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价值共识和根本性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则为中国精神的生成、传承与弘扬提供前提条件和现实路径.概而言之,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不仅传递和保存有关过去的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等,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下构筑中国精神的内核和理解中国精神的集体框架,还通过社会符号、记忆之场、纪念仪式等载体复现过去来介入现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应将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结合起来,在强化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弘扬中国精神.具体来说,需要打牢记忆的集体框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