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的竖写短一点。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提出你的疑问?
生:沙漠中怎么会有绿洲呢?
师:是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诃与句子可多读几遍。
【点评】上课伊始,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说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想象沙漠的恶劣环境,为下一个质疑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揭示课题,顺势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唤起学生产生“沙漠中怎么会有绿洲”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初读文本的浓厚兴趣,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问的距离,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从这个教学片段也能看出,教者非常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和基础知识教学,指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本功。
【教学片段二】
师:再看这个词:“不毛之地”是什么意思?
生:环境非常恶劣,什么都长不了。
生:什么绿树,什么鲜花都长不出来。
师:“不毛之地”出现在文章中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师:一起来看这个句子,在这个句子中,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毛之地”,你能联系上文来说,可怎样理解?
生:地面上白花花的,好像罩了一层厚厚的壳,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样的地方叫不毛之地。
师:你能带着这一理解读读吗?(生读)
师:简直就是不毛之地意思是一
生: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
师:讲得好,读得也好,谁再来读?(生读)
师:我听到了,你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了。还有吗?谁再来读?你再来读一读:全是……(生极富感情色彩读)
师:真好,把掌声送给他,(掌声)学着他的样子一齐来读。原来这里是沙漠……(生齐读)
【点评】“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词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展现出它的灵气、神韵。教者紧扣关键词语“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不毛之地”,让词语具体化,使学生对阿联酋沙漠中恶劣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感悟,如同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这一教学片段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敏锐地抓住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于细微处精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在朗读中体会言意融合、情意融合,同时还悄然渗透着“理解字词句都要结合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片段三】
生: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一起来看他找到的这个段落。
(出示句子比较)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师:我们邀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好吗?(学生依次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有一个“像一个孩子一样”
师:仔细看。
生:像爱护孩子一样。
师:为什么更好?
生:用了一个比喻,所以生动一些。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培养植物比喻成爱护孩子一样。
师:你还要发表意见吗?
生:像爱护孩子一样,更深了。
师:更深了,想想怎么说。
生:侍弄花草树木像关心孩子一样,体现他们珍惜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
生:更加突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大家可以尝试把这样的方法应用到自己习作中去。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
【点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者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耐心地鼓励学生“仔细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当学生理解课文缺乏深度,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时,教者又亲切地提醒学生“想想怎么说”,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情绪,思维活动层层深入;当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得以共鸣,回答十分出色时,教者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适时地进行学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简约中透露着丰盈,本色中折射着智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就是对“善待学生”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吧。
(本课教学实录由缪成雅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韦健节选)
(赖应琴,云南师大附小青年教师;韦健,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的竖写短一点。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提出你的疑问?
生:沙漠中怎么会有绿洲呢?
师:是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诃与句子可多读几遍。
【点评】上课伊始,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说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想象沙漠的恶劣环境,为下一个质疑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揭示课题,顺势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唤起学生产生“沙漠中怎么会有绿洲”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初读文本的浓厚兴趣,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问的距离,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从这个教学片段也能看出,教者非常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和基础知识教学,指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本功。
【教学片段二】
师:再看这个词:“不毛之地”是什么意思?
生:环境非常恶劣,什么都长不了。
生:什么绿树,什么鲜花都长不出来。
师:“不毛之地”出现在文章中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师:一起来看这个句子,在这个句子中,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毛之地”,你能联系上文来说,可怎样理解?
生:地面上白花花的,好像罩了一层厚厚的壳,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样的地方叫不毛之地。
师:你能带着这一理解读读吗?(生读)
师:简直就是不毛之地意思是一
生: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
师:讲得好,读得也好,谁再来读?(生读)
师:我听到了,你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了。还有吗?谁再来读?你再来读一读:全是……(生极富感情色彩读)
师:真好,把掌声送给他,(掌声)学着他的样子一齐来读。原来这里是沙漠……(生齐读)
【点评】“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词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展现出它的灵气、神韵。教者紧扣关键词语“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不毛之地”,让词语具体化,使学生对阿联酋沙漠中恶劣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感悟,如同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这一教学片段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敏锐地抓住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于细微处精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在朗读中体会言意融合、情意融合,同时还悄然渗透着“理解字词句都要结合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片段三】
生: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一起来看他找到的这个段落。
(出示句子比较)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师:我们邀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好吗?(学生依次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有一个“像一个孩子一样”
师:仔细看。
生:像爱护孩子一样。
师:为什么更好?
生:用了一个比喻,所以生动一些。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培养植物比喻成爱护孩子一样。
师:你还要发表意见吗?
生:像爱护孩子一样,更深了。
师:更深了,想想怎么说。
生:侍弄花草树木像关心孩子一样,体现他们珍惜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
生:更加突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师:非常好,大家可以尝试把这样的方法应用到自己习作中去。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
【点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者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耐心地鼓励学生“仔细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当学生理解课文缺乏深度,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时,教者又亲切地提醒学生“想想怎么说”,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情绪,思维活动层层深入;当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得以共鸣,回答十分出色时,教者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适时地进行学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简约中透露着丰盈,本色中折射着智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就是对“善待学生”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吧。
(本课教学实录由缪成雅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韦健节选)
(赖应琴,云南师大附小青年教师;韦健,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