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1处之一的齐国长城,起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跨越山东境内18个县市区。
春秋战国时期,先有五霸,后有七雄,天下失礼,诸侯纷争。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争霸,逐鹿中原。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间齐国早期为防鲁、晋诸国,后期为防楚国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主要用来阻挡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同时也是中国现存于地面上修筑最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事防御工程。
据《史记》和《华书纪年》载齐长城修筑时间尚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可能最后完成于周显王年间,即公元前368年至321年。当时齐国大治,国富民足,已成为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之一。那时这样大的防御工程,不可能成就于一时,当在周显王初年就开始了施工。当时齐国幅员辽阔,疆域宽广,其统治者励精图治,内修政务,外固国防,长城是齐国为防御南部强大的鲁国,后又为楚国的势力向北扩张而筑建。
据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从春秋到战国,先后修建了一二百年之久全部告竣。即始建子齐威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32年),建成于周赧王初年(公元前314-31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册《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所载:周显王十九年,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齐长城已全部建成。
由于齐长城工程浩大,不可能一时成就,故此,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到了齐宣王之时,才完成和造就了纵横600多公里的巨防工程。齐长城由于构筑年代久远,在古老的长城遗址上早已是杂草丛生,繁衍无限,砌体风雨剥蚀,斑驳残垣,显得格外苍老,但其依然气势犹存地隆起于众山脊背和峻岭之上。据史料载,战国时期,齐长城一筑再筑,自齐桓公至齐宣王等经历了19个国君,越360多个春秋,足以证明工程量之大、之艰苦是前所未有之最。
1997年至1999年,由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研究会组成的齐长城勘察组,在博山区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考察后,先后跨越了大小山头150余座,行程200余里,对齐长城进行仔细勘察。结论是:博山(故称颜神)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当齐鲁交界处,齐国长城自西向东纵横全境。其遗迹有12段,宽度约在2至4米之间,高度不等,分主线和复线:齐国长城主线系起经过长清县连环山,沿与肥城边界线东行,从章丘市边界与博山交界点的霹坜尖山入境后,经双咀山、九龙峪、原山、峨眉山、秋谷、荆山、点将台、黑山亮兵台、围屏山、岳阳山、(渝)淄川,跨三台山直至黑虎寨测得遗址7.2万余米;复线:从莱芜市交界点青石关西至博山的729高地梯子山经过桥门至望鲁山东山顶,测得遗址2350米;两条线共计7.5万余米,其中有遗址段8530米,占总长度的21%,全线共历程212座大、小山头。
齐国长城在世间还蕴含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孟姜女究竟是何许人也各有说法:湖南人说是澧县人,陕西人说是铜川人,河北人说是八达岭人
据说孟姜女姓姜而不姓孟,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因为姓姜的建立了齐国,齐王的长女便称之为孟姜,其原型就是“孟大妮子”。而她的丈夫,在《左传》上说是齐国的将军杞梁。孟姜女哭倒的是哪个城众说不已,《左传》、《孟子》记载哭倒的是齐长城,系在淄博市淄河附近。她哭倒齐长城后便投淄水自杀,据传说最恰当的地址是淄川区口头乡的城子村境内。据推断,齐长城博山岳阳山段由于陡峭坡度在60°以上,故施工难度大,极易塌方,正当孟姜女在此悲痛之时,遇上塌方之患也在情理之中。
人事代谢,往事越千年。通过专家学者和探研者充分的考察论证,齐国长城无疑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奇迹,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450余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早最大的长城巨防。它乃是一部硝烟滚滚,风雨沧桑、折戟沉沙、遗迹斑斑的古代战争史。齐长城纵横千余里,蜿蜒耸立于山岭崖壁之上,工程浩大,气势之雄伟,可谓史无前例。同时它又显示了古代齐鲁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齐长城虽然大部分已残塌,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宝贵的遗址、遗迹留落于世,对我们进一步考察古代文化、历史追忆,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和浏览观赏价值。
齐长城是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齐鲁大地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口编辑/吴信
春秋战国时期,先有五霸,后有七雄,天下失礼,诸侯纷争。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争霸,逐鹿中原。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间齐国早期为防鲁、晋诸国,后期为防楚国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主要用来阻挡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同时也是中国现存于地面上修筑最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事防御工程。
据《史记》和《华书纪年》载齐长城修筑时间尚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可能最后完成于周显王年间,即公元前368年至321年。当时齐国大治,国富民足,已成为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之一。那时这样大的防御工程,不可能成就于一时,当在周显王初年就开始了施工。当时齐国幅员辽阔,疆域宽广,其统治者励精图治,内修政务,外固国防,长城是齐国为防御南部强大的鲁国,后又为楚国的势力向北扩张而筑建。
据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从春秋到战国,先后修建了一二百年之久全部告竣。即始建子齐威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32年),建成于周赧王初年(公元前314-31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册《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所载:周显王十九年,齐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齐长城已全部建成。
由于齐长城工程浩大,不可能一时成就,故此,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到了齐宣王之时,才完成和造就了纵横600多公里的巨防工程。齐长城由于构筑年代久远,在古老的长城遗址上早已是杂草丛生,繁衍无限,砌体风雨剥蚀,斑驳残垣,显得格外苍老,但其依然气势犹存地隆起于众山脊背和峻岭之上。据史料载,战国时期,齐长城一筑再筑,自齐桓公至齐宣王等经历了19个国君,越360多个春秋,足以证明工程量之大、之艰苦是前所未有之最。
1997年至1999年,由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研究会组成的齐长城勘察组,在博山区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考察后,先后跨越了大小山头150余座,行程200余里,对齐长城进行仔细勘察。结论是:博山(故称颜神)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当齐鲁交界处,齐国长城自西向东纵横全境。其遗迹有12段,宽度约在2至4米之间,高度不等,分主线和复线:齐国长城主线系起经过长清县连环山,沿与肥城边界线东行,从章丘市边界与博山交界点的霹坜尖山入境后,经双咀山、九龙峪、原山、峨眉山、秋谷、荆山、点将台、黑山亮兵台、围屏山、岳阳山、(渝)淄川,跨三台山直至黑虎寨测得遗址7.2万余米;复线:从莱芜市交界点青石关西至博山的729高地梯子山经过桥门至望鲁山东山顶,测得遗址2350米;两条线共计7.5万余米,其中有遗址段8530米,占总长度的21%,全线共历程212座大、小山头。
齐国长城在世间还蕴含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孟姜女究竟是何许人也各有说法:湖南人说是澧县人,陕西人说是铜川人,河北人说是八达岭人
据说孟姜女姓姜而不姓孟,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因为姓姜的建立了齐国,齐王的长女便称之为孟姜,其原型就是“孟大妮子”。而她的丈夫,在《左传》上说是齐国的将军杞梁。孟姜女哭倒的是哪个城众说不已,《左传》、《孟子》记载哭倒的是齐长城,系在淄博市淄河附近。她哭倒齐长城后便投淄水自杀,据传说最恰当的地址是淄川区口头乡的城子村境内。据推断,齐长城博山岳阳山段由于陡峭坡度在60°以上,故施工难度大,极易塌方,正当孟姜女在此悲痛之时,遇上塌方之患也在情理之中。
人事代谢,往事越千年。通过专家学者和探研者充分的考察论证,齐国长城无疑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奇迹,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450余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早最大的长城巨防。它乃是一部硝烟滚滚,风雨沧桑、折戟沉沙、遗迹斑斑的古代战争史。齐长城纵横千余里,蜿蜒耸立于山岭崖壁之上,工程浩大,气势之雄伟,可谓史无前例。同时它又显示了古代齐鲁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齐长城虽然大部分已残塌,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宝贵的遗址、遗迹留落于世,对我们进一步考察古代文化、历史追忆,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和浏览观赏价值。
齐长城是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齐鲁大地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口编辑/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