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到处弥漫着科技的气息,充斥着数据的讯号,在这场知识的狂风巨浪中该如何掌舵,十八世纪中叶的伟人瓦特给了我们答案——计算机。正是由于计算机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校这个传统意义上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给社会和企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众多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商务办公软件PPT独领风骚,成为职场白领和校园师生的辅助能手。各种会议报告、主题演讲、产品介绍都离不开它的参与,对白领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风采展示、产品的问世销路等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企业青睐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之一。而PPT作为教育平台和职场应聘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利器,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要去学习并熟练运用的。所以对高校PPT应用教学的研究,既是基于PPT在职业生涯中不可小觑的地位,又迎合了人才综合能力考察的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将以ppt进阶课程为例,就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一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1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需要从事社会实践的工程型人才。高校要有不同的层次定位,学科发展也要有相应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发挥所长。PPT作为办公软件,在计算机专业中并没有C++或者Java这些课程的专业性那么强,所以更多是以文科院校选修课形式出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机技术和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因此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毫无学习障碍。但由于课程面向的学生同样来自于各个专业,更需要教师根据专业开展教学。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图片、音频、视频处理以及动画的设计上,相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美感;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文字处理、演讲技巧上,相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打动人。按需施教,突破薄弱环节,扬长避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注重实践操作等特点,且学科各专业一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通用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模式。PPT作为新兴应用软件,教学模式更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这种混乱的教学秩序对于培养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极为不利。若无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势必造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高质量人才的稳定输出。
最后,综合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系统性和工程性的新兴科学,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于信息快速发展和需求的问题。多数高校仍沿用陈旧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略将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失衡。PPT课程作为新兴的软件类计算机教程,对职场应聘、能力竞技、品牌宣讲等领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更应注重实践指导、基础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挖掘,教师需要适时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在ppt作品的构思、逻辑、表达和展示等方面高度一致。
2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
第一,学生对关联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紧密性认识不足。如,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计算机水平进步的瓶颈;对文科院校学生而言,PPT课程中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动画制作、文字排版等方面的技巧则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不适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学习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若仍以讲授教材知识为主,学生势必兴趣不浓、目标不强,往往停留于被动接受、强迫消化状态。同时如果实验内容受限、题目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若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
PPT这类办公软件,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面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并拿出额外的精力对软件进行探索发现。在积极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优秀PPT作品的精髓同时,也要多多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修改欠缺部分,力求内容与结构的整齐雅观。
二 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思考
1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教育机构的宏观调控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体系的调整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理由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有必要进行调控。
第一,拓宽专业领域,突出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T型人才”的概念。所谓“T型人才”就是指那些知识面广、对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同时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的人才。当前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正需要这样具备创新意识的、“博”而“精”的人才。
第二,分层次、按阶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将教学分为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层次课程,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层次性、阶段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式。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及科技创新大赛。校园毕竟只是练兵场,社会才是真正的战场。要将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举办比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竞技比赛既可以鼓舞学生学习热情,又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冶金场。学校也要多多和企业合作,邀请计算机相关企业参与比赛的点评和投票,让企业在比赛中更加贴近高校学子,促进双方的切磋交流。
2 各高校自主创新改革
高校拥有比国家更加自主和灵活的调整空间,因此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和革新,对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显。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可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第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更新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积极推进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按需调整和革新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作为新兴科技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快,尤其是对于软件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剔除与时代脱节的教育信息和资料,积极接收全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主修专业外,积极开设各类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的辅助类课程,满足社会对于各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第二,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现阶段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和目标,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化的配套课程体系。就计算机教学而言,通识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科关联课程和辅助性课程,都是学生进入计算机学习之前应涉足的重要奠基性课程,应予以足够重视。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011年,第一个“慕课”(MOOC)平台横空出世,此后在线学习逐步火热,这些在互联网浪潮中新降生的事物,给了传统教学模式重重一击。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新生儿在短时期内获得成功呢?是大数据。收集、分析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才是隐藏在“慕课”平台背后的秘密。与传统教学不同,“慕课”通过记录鼠标点击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例如,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为有效等。高校应积极借鉴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长处,调整和改变原有课程模式,并筛选出适合本校计算机教育情况的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用到课堂上。
第四,非教学形式的培养。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全部。除了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比赛,还可以通过推荐和鼓励学生关注一些对计算机学习有益的微信、微博等公众传媒平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总之,计算机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摸索总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规律,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和资源来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构筑专业教学平台,加大实践环节力度,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2]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3]沈张果.浅谈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
[5]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
[5]张星明,郑运平.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
[6]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陕西教育,2012(04).
[7]孙阳光.高校工程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陕西教育,2012(04).
在众多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商务办公软件PPT独领风骚,成为职场白领和校园师生的辅助能手。各种会议报告、主题演讲、产品介绍都离不开它的参与,对白领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风采展示、产品的问世销路等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企业青睐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之一。而PPT作为教育平台和职场应聘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利器,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要去学习并熟练运用的。所以对高校PPT应用教学的研究,既是基于PPT在职业生涯中不可小觑的地位,又迎合了人才综合能力考察的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将以ppt进阶课程为例,就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一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1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需要从事社会实践的工程型人才。高校要有不同的层次定位,学科发展也要有相应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发挥所长。PPT作为办公软件,在计算机专业中并没有C++或者Java这些课程的专业性那么强,所以更多是以文科院校选修课形式出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机技术和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因此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毫无学习障碍。但由于课程面向的学生同样来自于各个专业,更需要教师根据专业开展教学。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图片、音频、视频处理以及动画的设计上,相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美感;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文字处理、演讲技巧上,相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打动人。按需施教,突破薄弱环节,扬长避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注重实践操作等特点,且学科各专业一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通用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模式。PPT作为新兴应用软件,教学模式更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这种混乱的教学秩序对于培养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极为不利。若无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势必造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高质量人才的稳定输出。
最后,综合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系统性和工程性的新兴科学,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于信息快速发展和需求的问题。多数高校仍沿用陈旧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略将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失衡。PPT课程作为新兴的软件类计算机教程,对职场应聘、能力竞技、品牌宣讲等领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更应注重实践指导、基础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挖掘,教师需要适时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在ppt作品的构思、逻辑、表达和展示等方面高度一致。
2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原因
第一,学生对关联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紧密性认识不足。如,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计算机水平进步的瓶颈;对文科院校学生而言,PPT课程中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动画制作、文字排版等方面的技巧则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不适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学习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若仍以讲授教材知识为主,学生势必兴趣不浓、目标不强,往往停留于被动接受、强迫消化状态。同时如果实验内容受限、题目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若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
PPT这类办公软件,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面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并拿出额外的精力对软件进行探索发现。在积极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优秀PPT作品的精髓同时,也要多多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修改欠缺部分,力求内容与结构的整齐雅观。
二 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思考
1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教育机构的宏观调控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体系的调整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理由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有必要进行调控。
第一,拓宽专业领域,突出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T型人才”的概念。所谓“T型人才”就是指那些知识面广、对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同时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或技术的人才。当前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正需要这样具备创新意识的、“博”而“精”的人才。
第二,分层次、按阶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将教学分为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层次课程,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层次性、阶段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式。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及科技创新大赛。校园毕竟只是练兵场,社会才是真正的战场。要将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举办比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竞技比赛既可以鼓舞学生学习热情,又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冶金场。学校也要多多和企业合作,邀请计算机相关企业参与比赛的点评和投票,让企业在比赛中更加贴近高校学子,促进双方的切磋交流。
2 各高校自主创新改革
高校拥有比国家更加自主和灵活的调整空间,因此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和革新,对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显。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可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第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更新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积极推进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按需调整和革新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作为新兴科技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快,尤其是对于软件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剔除与时代脱节的教育信息和资料,积极接收全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在计算机主修专业外,积极开设各类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的辅助类课程,满足社会对于各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第二,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现阶段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和目标,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化的配套课程体系。就计算机教学而言,通识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科关联课程和辅助性课程,都是学生进入计算机学习之前应涉足的重要奠基性课程,应予以足够重视。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2011年,第一个“慕课”(MOOC)平台横空出世,此后在线学习逐步火热,这些在互联网浪潮中新降生的事物,给了传统教学模式重重一击。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新生儿在短时期内获得成功呢?是大数据。收集、分析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才是隐藏在“慕课”平台背后的秘密。与传统教学不同,“慕课”通过记录鼠标点击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例如,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为有效等。高校应积极借鉴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长处,调整和改变原有课程模式,并筛选出适合本校计算机教育情况的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用到课堂上。
第四,非教学形式的培养。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全部。除了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比赛,还可以通过推荐和鼓励学生关注一些对计算机学习有益的微信、微博等公众传媒平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总之,计算机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摸索总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规律,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和资源来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构筑专业教学平台,加大实践环节力度,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2]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3]沈张果.浅谈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
[5]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
[5]张星明,郑运平.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
[6]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陕西教育,2012(04).
[7]孙阳光.高校工程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陕西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