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中驻村工作队的双重联结与双轨治理--鄂西L镇的个案研究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村帮扶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治理机制。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鄂西L镇个案研究表明:驻村帮扶之所以有效在于驻村工作队填补了政府与贫困村、弱势农户之间的"结构洞",即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与上级政府之间、派出单位与村集体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联结,其功能是充实乡村组织力量、加快信息交流和资源传递;驻村工作队的治理行动兼具科层化与反科层化的双轨性。作为政府派出的任务型组织,驻村工作队依靠自上而下的科层化治理,提高政策执行力。同时,自下而上的反科层化治理是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的需要,依靠群众路线达到获取民意、情感动员并整合资源的目的。历史地看,驻村帮扶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形态由悬浮型转向嵌入型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是友党关系,二者的合作方式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这一结构特征植根于中华传统"大一统"的政治价值观,与我国国体相适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新时代应从掌握日常政治生活话语权,增强人们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加强执政党引领力和凝聚力;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巩固和谐政党关系,打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等几个方面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变迁、变化、变革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体体现为这一制度使中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伟大转变,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地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新时代必须通过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消灭的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与剥削基础上的、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前提的、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他们所主张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核心就在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应当把人的发展,特别是创业就业的积极性,确立为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民营经济,在传统的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之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内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经过不断的努力,苏维埃俄国实现了"均势"条件下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并积极利用"和平共处"的局面展开对外经济工作。这时列宁要求苏维埃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侵略,要求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维护苏俄的主权和利益,抵制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渗透和意识形态影响。
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固有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的根本表征,同时也是经典作家创立其理论的根本方法。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维视角和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底色,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视角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抓住根本学深学透、把握全貌防止片面,才能科学而深刻地把握理论创新的现实性品格,并化之为方法和德性,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决策是其实现领导和执政的最基本、最重要途径。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决策文件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历程经历了"定方向,选路线"、"举旗帜,建体制"、"立目标,促和谐"、"绘蓝图,深改革"四个阶段。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性"节点"意义,既是对既有探索经验的总
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政治灵魂。列宁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原则的理论先河、奠定了党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他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根本方向。鲜明的阶级立场、彻底的革命态度、严明的纪律要求、严密的组织保障、纯洁的政治品质是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原则的突出特征,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独特性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勇气。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建设,坚持和发展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
社区治理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42个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对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组合形式进行探究,进而归纳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类型样态。研究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能力与社区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类型主要分为:"经济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型、"经济发展+资源驱动+党政主导"型、"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资源驱动"型、"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主导+公众参与"型和"信息平台建设+资源驱
中国共产党党内立规制度是规范党内立规活动与构建党内法规体系的稳定纽带,提供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制定条例是党内立规制度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不同版本制定条例的规范考察,不仅能够更好提炼党内立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还能进一步阐释党内立规制度历史嬗变的实践图景。1990、2012、2019年三个版本制定条例的嬗变历程形塑了党内立规制度的初创、确立以及完善等三个阶段。通过规范分析,制定条例内容呈现出法治化、规范化、实效化、定型化的演进特征,其中蕴含有党内立规制度嬗变的理论逻辑,即党内立规制度嬗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