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资本主义依赖企业家的创业开拓去积累财富,相应的文化形态是崇尚英雄主义和英雄生活。马克斯·韦伯写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在讲英雄主义。而所谓清教徒式的资本家,就是英雄的理想型。英雄生活遵循宏大历史叙事而展开,也就是说,树立远大目标,服从工具理性,知道怎样一步一步达到目标,从而为生命进程建立意义。追求英雄品格和英雄生活的人会蔑视并拒绝日常平庸,能够冷静地控制欲望;同时又敢于冒险挑战极限,追求史诗般的壮丽人生。
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英雄精神,构成文化传奇。不过最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以后,在文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重视英雄生活的对立面:日常生活。
这是因为,经济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就是日常生活,它靠欲望拉动。于是,日常生活和人的欲望,就成为有待开发的新边疆。今天司空见惯的事实是,资本致力于开发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创造神奇体验,刺激消费欲望。如果说,生产性的社会在文化上崇尚“英雄生活的伦理崇高”,那么在消费性的社会中,文化上的重心转向了“日常生活的美学体验”。这个过程,叫做“日常生活美学化”,其中所依赖的主要工具是流行文化与广告。
比如性产业,它虽然由来已久,但只是在消费社会中,才变成与旅游、观光、休闲、表演等互为补充的大众消费。所谓男人都会有的外遇、艳情、意淫、色眯眯的偷窥或凝视,在性产业中通通被“去猥琐化”,变成性趣盎然的感官体验。最近热议的“×式服务”中,据说有一百零八式。这种无穷细分的节奏,简直要为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孔都开发出一种相应的体验才算完。就是这样,日常生活的美学,战胜英雄生活的伦理。
有一位法国学者叫鲍德里亚,写了本名著叫《消费社会》。按照他的观点,日常生活美学化的消费逻辑,渗透一切,无可破解。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宰制。
不过在中国,人们刚刚开始进入消费社会,非常珍惜消费自由以及背后的市场自由,不愿意受到干预和批判。尤其不愿意这种批判变成实际上扩张政府权力,压制市场与消费者选择。这大约也是一种基本民情,不能触犯。然而另一方面,问题也很多。官员腐败与排场、土豪的炫耀式消费、社会观念上的羡慕、人们的超前消费、奢靡之风、笑贫不笑娼等等,都跟消费主义的泛滥直接间接相关。
困难在于,要想消除这一类问题,已经很难再拿所谓英雄生活的伦理作为手段。比如,红军长征是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传奇。但是,假定我们要劝人不吃鱼翅,却不可以说,因为红军吃草根树皮是一种伟大精神,所以不该吃鱼翅。
倒是当代环境运动正在努力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仍以吃不吃鱼翅为例,传统上人们将吃鱼翅理解为滋补、养生,是一种好生活。从这里演化出代表尊贵、高档的高消费模式。而环境运动从鲨鱼的命运切入,将吃鱼翅的行为与残忍、血腥、物种灭绝相联系,将它定义为一种生活之丑,从而打破了原来的生活之美的错误想象。
再以天空中的雾霾为例。无数人的无数消费行为(连同生产行为)汇聚在一起,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气景观:一片灰蒙蒙,天空真肮脏!在此情景下,首都美不美,真是很次要。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影响。呼吸不畅,空气有害,哪还有什么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它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风险化。曾有报道说,富豪陈光标生产了一种清洁空气罐头,还相信必有市场。可是,如果空气都变成了消费品,那么消费社会的逻辑就真的走到了头。
传统的英雄生活已经远去,无节制的消费危机重重。有没有一种新的文化范畴,帮助我们重新组织日常生活,使它真正美好起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很多人跑去禅修、练瑜伽、吃素,很多人投身于环境运动,说明很多人想找新文化,想创造新生活。
我相信,日常生活批判是必要的,寻找新的文化创意和生活风格更重要。很有可能,许多人在“食色性也”的基本问题上,在等待新风格和新示范,包括怎么出行,怎么呼吸,怎么食,怎么色。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英雄精神,构成文化传奇。不过最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以后,在文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重视英雄生活的对立面:日常生活。
这是因为,经济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就是日常生活,它靠欲望拉动。于是,日常生活和人的欲望,就成为有待开发的新边疆。今天司空见惯的事实是,资本致力于开发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创造神奇体验,刺激消费欲望。如果说,生产性的社会在文化上崇尚“英雄生活的伦理崇高”,那么在消费性的社会中,文化上的重心转向了“日常生活的美学体验”。这个过程,叫做“日常生活美学化”,其中所依赖的主要工具是流行文化与广告。
比如性产业,它虽然由来已久,但只是在消费社会中,才变成与旅游、观光、休闲、表演等互为补充的大众消费。所谓男人都会有的外遇、艳情、意淫、色眯眯的偷窥或凝视,在性产业中通通被“去猥琐化”,变成性趣盎然的感官体验。最近热议的“×式服务”中,据说有一百零八式。这种无穷细分的节奏,简直要为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孔都开发出一种相应的体验才算完。就是这样,日常生活的美学,战胜英雄生活的伦理。
有一位法国学者叫鲍德里亚,写了本名著叫《消费社会》。按照他的观点,日常生活美学化的消费逻辑,渗透一切,无可破解。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宰制。
不过在中国,人们刚刚开始进入消费社会,非常珍惜消费自由以及背后的市场自由,不愿意受到干预和批判。尤其不愿意这种批判变成实际上扩张政府权力,压制市场与消费者选择。这大约也是一种基本民情,不能触犯。然而另一方面,问题也很多。官员腐败与排场、土豪的炫耀式消费、社会观念上的羡慕、人们的超前消费、奢靡之风、笑贫不笑娼等等,都跟消费主义的泛滥直接间接相关。
困难在于,要想消除这一类问题,已经很难再拿所谓英雄生活的伦理作为手段。比如,红军长征是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传奇。但是,假定我们要劝人不吃鱼翅,却不可以说,因为红军吃草根树皮是一种伟大精神,所以不该吃鱼翅。
倒是当代环境运动正在努力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仍以吃不吃鱼翅为例,传统上人们将吃鱼翅理解为滋补、养生,是一种好生活。从这里演化出代表尊贵、高档的高消费模式。而环境运动从鲨鱼的命运切入,将吃鱼翅的行为与残忍、血腥、物种灭绝相联系,将它定义为一种生活之丑,从而打破了原来的生活之美的错误想象。
再以天空中的雾霾为例。无数人的无数消费行为(连同生产行为)汇聚在一起,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气景观:一片灰蒙蒙,天空真肮脏!在此情景下,首都美不美,真是很次要。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影响。呼吸不畅,空气有害,哪还有什么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它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风险化。曾有报道说,富豪陈光标生产了一种清洁空气罐头,还相信必有市场。可是,如果空气都变成了消费品,那么消费社会的逻辑就真的走到了头。
传统的英雄生活已经远去,无节制的消费危机重重。有没有一种新的文化范畴,帮助我们重新组织日常生活,使它真正美好起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很多人跑去禅修、练瑜伽、吃素,很多人投身于环境运动,说明很多人想找新文化,想创造新生活。
我相信,日常生活批判是必要的,寻找新的文化创意和生活风格更重要。很有可能,许多人在“食色性也”的基本问题上,在等待新风格和新示范,包括怎么出行,怎么呼吸,怎么食,怎么色。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