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为什么是这样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伊朗又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在伊核危机风紧云急的形势下,联合国通过了新的对伊制裁决议,伊朗和美国分别高调举行军事演习,美国的第三支航母舰队也随即启程开赴波斯湾。就在这段时间,火上浇油似的发生了伊朗扣押英国水兵事件,这一事件在足足两个星期内让世人提心吊胆。而此前,一部好莱坞大片《斯巴达300勇士》还在伊朗激起了轩然大波……
  ——编者手记
  
  站在伊朗高原的中央
  
  站在伊朗高原的中央极目四望,伊朗人总是有种莫名的孤独感。
  那是独特感、优越感、失落感和悲情感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孤独感。
  在好莱坞大片《斯巴达300勇士》创下美国票房记录、伊朗人却认为它侮辱了自己祖先的时候,在核危机风紧云急、面临美国强大压力的时候,他们一定想起了2500年前祖先的荣耀。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希腊—波斯战争中,他们的祖先虽然最终败给了欧洲人,但也创造了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而且那只是他们最早的辉煌。
  伊朗历史与希腊—罗马不同。希腊虽然文化发达,政治上却是一盘散沙;罗马帝国实现了统一,烈烈轰轰数百年,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在蛮族入侵下瓦解后,在欧洲早已分不清谁是“罗马人”、谁是“蛮族”,欧洲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并建立了众多的国家。
  伊朗历史也与它一度的强邻伊拉克不同。伊拉克虽然占据着两河流域文明的故地,但是两河流域的古典文明和这些文明的创造者早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沧桑中,在经历了包括伊朗人在内的多次外族入侵和统治后,现在的居民是很晚才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涌到这里的阿拉伯人。在中东这个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中,伊朗人不是最先进入文明阶段的,伊朗人的国家也只是在相对较晚的时代才出现的。但是伊朗人绝对称得上是中东文明中的后起之秀;而且这个民族一诞生,不管外敌入侵多么频繁、不管经历多少亡国惨剧、不管异族统治多么长久、不管融入多少异族血液、不管文化变迁多么剧烈、不管周边各族经历多少沧桑变化,两千多年来,伊朗民族的血脉却始终一脉相传,他们的民族语言——波斯语,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但是伊朗历史又与中国不同。中国文明自诞生以来,完整延续、连绵不绝,而伊朗民族虽然一脉相传,但伊朗历史却一再被强大的外族入侵打断,他们一次次地失去自己的祖国。
  但是,正如中国在中华第一(秦汉)帝国、第二(隋唐)帝国和第三(明清)帝国时期经历了自己最辉煌的历史一样,伊朗人也是在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9年~公元前330年)、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和波斯第三帝国(萨非王朝,公元1502年~1736年)中度过自己的盛世的。
  
  两千年中三帝国
  
  在中东文明已有两千多年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伊朗人最早的帝国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一出场就声势逼人。这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版图(其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几代雄才大略的君主、用三种独特的楔形文字镌刻的记载他们赫赫武功的贝希斯敦摩崖石刻,还有至今让人回味不已的希波战争。
  自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作《史记》起,中国史籍中就出现了一个西域大国的名字——安息。安息就是伊朗人建立的又一个帝国——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但是这个较小的帝国只是史称波斯第二帝国的萨珊帝国的前奏。魏晋时期,中国史籍中的“安息”这个名称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一个新的名称——波斯,这是因为安息帝国已经被萨珊帝国取代,也是因为波斯这个古已有之的名称(希腊人就一直这样称呼他们)开始在当地流传开来。与阿契美尼德帝国一样,萨珊帝国也是一出场就气势磅礴:东灭印度贵霜帝国,西俘罗马帝国皇帝瓦莱利安,再次建立幅员广阔的大帝国,称雄欧亚大陆中部几个世纪。
  但是萨珊帝国在陷于内乱的时候碰到了一个新的敌手——公元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波斯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和琐罗亚斯德教信仰尽了力,国王兵败被杀,王子逃到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在唐朝帮助下试图复国未成,与其子相继客死长安。
  直到900年后,波斯人才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在异族统治、混乱和割据状态下,萨非帝国崛起了。这一次,在面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强力扩张时,波斯人再也不愿遭受再一次亡国的命运,他们进行了殊死抵抗,他们成功了。不但伊朗高原成了阻挡土耳其人继续东进的屏障,而且在土耳其人连续一个半世纪对欧洲发起猛烈攻势并保持强大压力的时候,波斯人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土耳其人的力量,以至于欧洲国家争相想把波斯当作抵抗土耳其的外援。
  
  从琐罗亚斯德教徒到什叶派穆斯林
  
  让伊朗人骄傲的,不仅仅是先人的赫赫武功和强大帝国,还有他们的文化。波斯文化深厚丰富,早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财富,这已无须多言。但让人惊叹的还有几乎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却至今仍然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起着巨大作用的精神财富。公元前6世纪初期,波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就是琐罗亚斯德,他比佛陀和孔子都要年长一些。在他看来,世界就是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场所,光明代表着善,黑暗代表着邪恶。在这场斗争中,人类必须义无返顾地站在善的一面。这既是社会伦理准则,也是理想政治的准则。他创立的宗教就被人们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又以祆教和拜火教而闻名。阿契美尼德王朝尊奉他的学说,萨珊王朝更是把它立为国教。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抵抗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入侵的斗争,也是为保卫琐罗亚斯德教而进行的斗争(所以《一千零一夜》中拜火教徒被描写成神秘而可怕的异教徒)。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胜利,伊斯兰教也取得了胜利。在当今世界,琐罗亚斯德教的信众已经不多。但是这个宗教中的一些基本信念——上帝进行最后审判的信念、上帝创造人类的信念、人类必须向善的信念,却直接为犹太教所接受,并且通过犹太教传给了它的两个姊妹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至今影响着人类。
  公元3世纪初,波斯又出现了一位先知,他就是摩尼。他批评了基督教,也遭到琐罗亚斯德教的攻击。他创立的宗教(摩尼教)一度传遍中东,也传遍罗马帝国,并且进入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在中国,人们把它叫做明教——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留下过浓重的色彩。但是在它的本土,这一宗教败给了琐罗亚斯德教。
  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伊朗人恰巧接受的是其中的什叶派。这也许是历史的偶然,但对伊朗历史的发展却有重要意义。在逊尼派占多数的伊斯兰世界中,在宗教认同高于民族认同的时代,这使伊朗人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不同(不管他们是阿拉伯人还是别的民族),有助于波斯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建立民族意识。
  
  十字路口的悲叹和困惑
  
  在欧亚大陆上,在长期的历史阶段中诞生了众多文明,彼此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交往。从世界地图上看,伊朗正处于这个文明延续地带的中心位置上,成了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伊朗在历史上获益良多,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更成了东西文明的交汇点和中转站。军队、商旅、使节、僧侣、移民、战俘,把两河流域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从西向东,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从东向西带到伊朗,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兼容并收之势,东西方的人们也都能分享伊朗及其周围的物产、伊朗的文明,人员的往来也非常方便。
  (想想葡萄,它是张骞带回来的,再想想“蒲桃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想想几乎成了中国“国花”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此花最迟在公元3世纪就由波斯人移植到了中国南方,当时的中国古籍称其为“耶悉茗花”,这不就是jasmine的音译吗;还有开心果!它是唐朝时从波斯引进的,它充满异国情调的学名叫阿月浑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想想盛行在唐朝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波斯锦;想想旅居唐代长安的波斯商人,想想李白的诗句“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但是这样的地理位置也给伊朗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东西南北的征服者都把这里当做目标和通道。在古代,征服者主要来自东西两面。希波战争后不久,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国王挥师东进,一举扫灭波斯第一(阿契美尼德)帝国,波斯历史上第一次亡国。1000年后阿拉伯人再次从西向东横扫伊朗高原,波斯第二(萨珊)帝国战败,波斯历史上第二次亡国。随后几百年里,突厥人、蒙古人相继从东向西征服并占领了这个地方;再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又是从西向东威胁着萨非帝国。萨非帝国于18世纪衰落后,土库曼人、阿富汗人也相继从东向西侵入这个地方。而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伊朗又面临着来自南北两方的威胁。沙皇俄国自北向南扩张,大英帝国以印度殖民地为基地从南向北扩张,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在伊朗展开尖锐对立,像中国一样,伊朗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中的1941年,由于担心伊朗站在德国一边,英苏两国从南北两面联合入侵伊朗。
  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几千年的辉煌与屈辱,近两百年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下的被动与落后,使伊朗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独特感、优越感、失落感和悲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全民族的集体焦虑感。不论是巴列维时期的急进现代化、还是1979年以后的封闭自保,不论是促进伊斯兰复兴、还是输出“伊斯兰革命”,不论是追求在中东的大国地位、还是现在不妥协的核目标,都可以在这种焦虑感中找到原因。至于近20多年来自己经历过的两伊战争、周边接连爆发的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美英打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过是使他们的焦虑感雪上加霜。1979年,伊朗人否定了巴列维时期的做法。但是,他们现在的做法对吗?他们能找到更好的做法吗?他们怎样把焦虑感转化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呢?
  
  伊朗大事
  两代王朝: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率领2500骑兵推翻恺加王朝,于1925年12月12日继承王位,1926年4月25日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他开启了具有西方化、现代化和民族化特征的改革,被称为现代伊朗之父。1941年9月16日,礼萨·汗逊位,传位于其子礼萨·巴列维。礼萨·汗流亡海外,客死南非。9月17日,巴列维在英苏枪炮声中宣誓即位,1979年1月26日在伊斯兰革命浪潮中逃亡海外,结束两代王朝。
  波斯与伊朗:1935年,礼萨·巴列维听从伊朗驻德国大使的建议,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理由是:新国名不仅能够表示新国王掀开历史新一页,还表明“伊朗”是“雅利安人”(Iran的波斯语意)的血脉起源地。伊朗一词最初让很多外国人感到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历了一些事件,如二战期间盟军入侵伊朗和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朗”才被普遍使用。
  德黑兰条约和德黑兰会议:1942年1月29日,伊朗与占领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盟军对伊朗占领事实上危及了伊朗的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1943年11月,美、苏、英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举行德黑兰会议。选择德黑兰是斯大林的提议,因为他不愿意远离苏联。伊朗虽然没有正式参会,但是巴列维国王分别与三巨头进行了会晤。
  摩萨台上台与下台:1951年4月,摩萨台博士成为伊朗首相。不久,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就在摩萨台的带领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美国起初在暗地里支持摩萨台的政策。但后来,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下,摩萨台被反对派赶下台。
  两次“革命”:1963年1月26日,巴列维提出了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即“白色革命”。1978年伊朗爆发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伊斯兰革命成功,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体系。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哈梅内伊成为新领袖。
  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长期存在着边界、教派和民族争端。进入8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经国际上多方调解于1988年8月宣布停火。
  两次扣押事件:1979年11月4日,在狂热的反美浪潮推动下,2000多名穆斯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使馆,扣押62名美国外交官做人质。这场人质事件持续444天。2007年3月23日,伊朗以非法入侵其水域为由扣押15名英国水兵,两周后,伊朗总统内贾德突然宣布释放这些水兵,“水兵事件”就此得到解决。
  核计划与核危机: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核能源开发计划。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2003年2月9日,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同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介入。至今,伊朗核问题几度升温。
其他文献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4月13日发表了您关于奥运火炬传递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您能否介绍一下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和考虑?  ■奥运火炬伦敦传递结束后,有感于当时的情景,草拟了一篇小文章记述自己的感受。后来我看BBC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传递,评论员尖酸刻薄的评论令我觉得他们实在太无可救药了,就放弃了发表这篇文章的想法。  几天后我与英国电讯媒体集团座谈时,直言不讳地谈了看法,举了很多例子来说
崇尚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并自认为是“政策新人类”的精英,一切问题都可依靠实力来解决,不仅有“脱亚入欧”的心理倾向,还有“抗亚入美”的冲动情绪。    2010年9月1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组建新一届民主党内阁,少壮派、亲美鹰派人物,前国土交通大臣前原诚司改任外务大臣是关键性改变。在新内阁里,鹰派不仅一跃成为核心人物,还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日本的对外政策。而中国民众认识这名日本新外相,则是通过其在近期
目前的反思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金融市场上监管与创新的关系;二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否应该重建以及如何重建;三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次贷危机是否意味着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终结    尽管次贷危机尚未结束,但当前国内外政商学界对它的反思已经如暗流奔涌,蓄势待发简单归纳一下,目前的反思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金融市场上监管与创新的关系;二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否应该重建以及如何重建;三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
菲警印象:大腹便便、懒散、腐败    此次劫持事件如此结局,对中国人、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笔者在菲工作多年,对菲律宾警察的直觉是:懒散与腐败。  走在马尼拉的大街上,常见晃晃悠悠执勤或巡逻的警察都是大腹便便。为此,前总统埃斯特拉达执政时,曾于1999年发布命令让警察减肥,超重又减不下分量的就要被“炒鱿鱼”了。试想:小偷小摸等罪犯大都是贫民,他们灵活精干,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胖警察根本没法
摘 要 有效教学有环境决定教学效果论、教师决定教学效果论、学生决定教学效果论、课程决定教学效果论四种基本类型。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师的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当前,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对有效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过于追求结果有效而忽视过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有效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异化。因此,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有效教学,在追求结果有效的同时要注重过程的有效性,
核项目属于国家机密,因此伊朗官方对核专家的身份背景严加保密    在伊朗核问题中,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是有关国家的相关政策及伊朗核能力的进展情况,很少涉及正在从事核活动的那些群体或个体这一方面是因为伊核问题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问题,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不是问题的焦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伊朗方面的保密工作十分缜密,外界很难了解到参与核研发活动人员的信息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西方媒体等渠道看到有关伊朗核研发队
自2006年9月军人发动政变以来,泰国政局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总理几易其人,由于泰国政局的变化始终围绕前总理他信的去向尤其是他所推行的民粹主义路线展开,因此可以说他信是泰国政局动荡的酵母    “微笑之国”的苦恼    进入12月,中国多家航空公司派出多架次飞机接回滞留泰国的中国游客,引起公众极大关注这个“微笑之国”怎么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动荡?  今年以来,从沙马政府到颂猜政府,泰国政局一直不稳反
大国争夺中的亡国之痛    1910年8月29日,对于朝鲜半岛的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一纸《日韩合并条约》,使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朝鲜王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其实,朝鲜亡国并非一夜间的事儿。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东亚的三个文明古国中国、朝鲜和日本,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历史命运。然而,结局却迥然不同。中国一步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日本却在内外交困下通过明冶维新不
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萨马兰奇的一句“北京”,将中国人期盼的奥运梦想变成了现实如今,七年一过,奥运真的来了对于发生在家门口的这次特殊奥运,我们该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看绿色奥运,看科技奥运,看人文奥运!但我要说的是,我们还要看时尚奥运!因为,奥运是运动场上的T台——它把时尚和运动集结起来,给时尚以热情奔放,让所有充满动感活力与时尚潮流的,都在这奥运舞台一一登场!  2004年CelineCha
霍尔木兹海峡,这个长度只有150公里、最窄处仅48公里的世界经济咽喉,是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8~10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每天有400万吨石油经此运往世界各地,故有人称其为“石油海峡”。鉴于世界经济仍以石油为主要支撑,它又被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海峡地位如此重要,使其长期成为世界强国争夺的重要目标。1996年,美国政府公开宣布要控制世界上16个海上“咽喉要道”,其中就包括霍尔木兹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