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让·德·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一开始就拼命刮,企图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哪知道,风越刮,天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热得受不了,最后就脱下了大衣。结果逞强好胜的北风输给了温文尔雅的南风。这则寓言给了我太多的启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得讲究方法。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就应该像南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如春雨那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一:唤醒
人们常说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首先要爱孩子。刚当老师那会儿,看到孩子们就像看到了同样一无所知的自己,所以我无条件地爱上了他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然而孩子随心所欲的天性使他们并不服从我这个新老师的管教,我在想:也许只有让他们心灵有所归属,他们才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件事,我一做就没有停下来。二年级开始,孩子们轮流写班级日记,八个组同时进行,一人一天。那时他们会写的字不多,积累也很少,为了鼓励他们坚持下来,红花、笑脸没少贴,拥抱、掌声更没吝啬,他们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看看日记本上我留下了什么。在轻轻的呼唤下,我发现他们心中的小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到了三、四年级我开始参与他们的日记,每周我都会选出一个小组,在日记本上完成我的一篇日记。他们为了得到我的“亲笔箴言”,展开了无人组织的竞赛,当然,我也在每个周末为自己争取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低年级同学需要帮忙他们会争先恐后,评上文明班级他们会在操场上欢呼雀跃。记得一次校领导给老师颁奖,没有我的份,他们都看着我,好像我是班里那个最不听话的孩子。之后的运动会,一向排名靠后的我们班前所未有地拿到了年级第一,那一刻只有我明白,小苗被唤醒了,它终于知道如何去拥抱太阳。
到了高年级,他们的身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再一次改变了日记的方式。男生、女生分开,一方一人,自由循环,每天比赛,评委是全体同学。那两年,每天我都会为怎么挤出时间读日记而困扰,但也就在那两年,孩子们疯狂地迷上了语文课,有时甚至看到我走进来,都会自发地鼓掌,我知道,那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又到了属于我们的日记时间。
六年的努力,让我和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发现,当用爱唤醒他们心中无限的可能性,那份生机,那向上的生命力便永远存在。
我觉得爱不仅仅是微笑,不仅仅是拥抱,不仅仅是不断的鼓励,不仅仅是赞美的叠加,有时它还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关键词二:减法
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吸引着孩子们,他们频频向外张望,我会打开窗户,比比谁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课堂上窃窃私语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会故意放低声音,提醒他们我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只有使劲听才能听见老师在讲什么。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让他们更专注、更安静。而在最令我们这些班主任头痛的问题学生身上,我用得最多的便是“减法”。
刚刚接手这个班,就听说了天天“驻守”办公室的他,什么都不写,软硬不吃。可见到他之后却与我之前心中勾勒的形象相距甚远,光那双眼睛就透出无人企及的光芒,我不禁心生疑惑,这样的孩子怎么成了“问题生”了?
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十分钟,课堂作业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乱写一气,家庭作业更是经常不交。可有时课堂上只要听进去,哪怕几分钟,他也会迅速投入,我发现,他虽消极,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他并不是无药可救。于是我决定对他做做“减法”。
首先我减少了对他缺点的关注,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说、不问,除了偶尔有一些眼神上的暗示。他仍会经常犯错,但每次我都尽量避免谈错误,并尝试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我还降低了对他学习的要求,他不交作业我不强求,写多少我批多少,只要写一点,我就会选择时机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肯定。也许是减法给了他更多的空间,他可以自由地呼吸、正常地去思考,这激发了他内心深藏的渴望,我欣喜地发现,他变了。当他交上这学期第一篇习作时,我翻开了他以往的作业,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当爱充满智慧、充满理性的时候,它才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唤醒”“减法”看似毫无关联,但细细想来,都是“因爱而生”。“爱”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我们常说爱,常论爱,但如何将这份爱幻化于无形处,如何将这份爱浸润于细微处,它又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孩子们,是我们最该深思的问题。虽然“爱”只是简单的一个字,但它有无限的可能,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用爱唤醒爱、用爱启迪爱、用爱传递爱,就一定会赋予它新的生命。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
关键词一:唤醒
人们常说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首先要爱孩子。刚当老师那会儿,看到孩子们就像看到了同样一无所知的自己,所以我无条件地爱上了他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然而孩子随心所欲的天性使他们并不服从我这个新老师的管教,我在想:也许只有让他们心灵有所归属,他们才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件事,我一做就没有停下来。二年级开始,孩子们轮流写班级日记,八个组同时进行,一人一天。那时他们会写的字不多,积累也很少,为了鼓励他们坚持下来,红花、笑脸没少贴,拥抱、掌声更没吝啬,他们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看看日记本上我留下了什么。在轻轻的呼唤下,我发现他们心中的小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到了三、四年级我开始参与他们的日记,每周我都会选出一个小组,在日记本上完成我的一篇日记。他们为了得到我的“亲笔箴言”,展开了无人组织的竞赛,当然,我也在每个周末为自己争取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低年级同学需要帮忙他们会争先恐后,评上文明班级他们会在操场上欢呼雀跃。记得一次校领导给老师颁奖,没有我的份,他们都看着我,好像我是班里那个最不听话的孩子。之后的运动会,一向排名靠后的我们班前所未有地拿到了年级第一,那一刻只有我明白,小苗被唤醒了,它终于知道如何去拥抱太阳。
到了高年级,他们的身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再一次改变了日记的方式。男生、女生分开,一方一人,自由循环,每天比赛,评委是全体同学。那两年,每天我都会为怎么挤出时间读日记而困扰,但也就在那两年,孩子们疯狂地迷上了语文课,有时甚至看到我走进来,都会自发地鼓掌,我知道,那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又到了属于我们的日记时间。
六年的努力,让我和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发现,当用爱唤醒他们心中无限的可能性,那份生机,那向上的生命力便永远存在。
我觉得爱不仅仅是微笑,不仅仅是拥抱,不仅仅是不断的鼓励,不仅仅是赞美的叠加,有时它还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关键词二:减法
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吸引着孩子们,他们频频向外张望,我会打开窗户,比比谁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课堂上窃窃私语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会故意放低声音,提醒他们我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只有使劲听才能听见老师在讲什么。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让他们更专注、更安静。而在最令我们这些班主任头痛的问题学生身上,我用得最多的便是“减法”。
刚刚接手这个班,就听说了天天“驻守”办公室的他,什么都不写,软硬不吃。可见到他之后却与我之前心中勾勒的形象相距甚远,光那双眼睛就透出无人企及的光芒,我不禁心生疑惑,这样的孩子怎么成了“问题生”了?
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十分钟,课堂作业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乱写一气,家庭作业更是经常不交。可有时课堂上只要听进去,哪怕几分钟,他也会迅速投入,我发现,他虽消极,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他并不是无药可救。于是我决定对他做做“减法”。
首先我减少了对他缺点的关注,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说、不问,除了偶尔有一些眼神上的暗示。他仍会经常犯错,但每次我都尽量避免谈错误,并尝试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我还降低了对他学习的要求,他不交作业我不强求,写多少我批多少,只要写一点,我就会选择时机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肯定。也许是减法给了他更多的空间,他可以自由地呼吸、正常地去思考,这激发了他内心深藏的渴望,我欣喜地发现,他变了。当他交上这学期第一篇习作时,我翻开了他以往的作业,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当爱充满智慧、充满理性的时候,它才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唤醒”“减法”看似毫无关联,但细细想来,都是“因爱而生”。“爱”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我们常说爱,常论爱,但如何将这份爱幻化于无形处,如何将这份爱浸润于细微处,它又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孩子们,是我们最该深思的问题。虽然“爱”只是简单的一个字,但它有无限的可能,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用爱唤醒爱、用爱启迪爱、用爱传递爱,就一定会赋予它新的生命。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