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程度关系到我国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理论对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益慈善意识;青少年;慈善事业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标志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它是一种全民参与的事业,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与此同时,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公益慈善意识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青少年阶段是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各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引导其参与到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形成健康人格。
(二)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关系到我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能够快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各种网络媒体,在此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促使其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能够将微博、微信等更多的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元素带入到公益慈善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传统公益慈善向现代公益慈善的转型。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和社会主义特色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利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够端正其人生态度,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论中指出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而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青少年作为一大社会群体,与其相关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因此,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层面: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注重家庭慈善教育与孝德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传统慈善文化中,孔子所倡导的“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慈善就是孝心与爱心的统一。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大众传媒中也经常出现宣传孝道的公益广告,说明孝文化在我国慈善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慈善教育和孝德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学校里设立“感恩日”、演绎感恩故事等推广慈善教育,让学生践行慈善文化,比如在母亲节给妈妈洗一次脚、主动做家务等,通过慈善教育与孝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青少年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进一步推己及人,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
(二)学校层面: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公益慈善文化教育
1. 重视课堂教育。目前的学校基本都能达到这一要求,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了不同深度和内容的课程,主要包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的政治课程以及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例如,美国很多学校对在校生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学分才能毕业。
2. 组织相关讲座和参观,引导和激发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学校的党团组织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学习讲座,对青少年进行公益慈善教育,比如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或向在校内各方面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爱心与奉献精神。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例如陕西省各高校中组织的“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包括慈善文化讲座、慈善征文、慈善摄影、慈善捐赠等多种活动形式,一方面宣传普及了慈善理念,弘扬了慈善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了解慈善、关注慈善、践行慈善的机会,有利于其公益慈善意识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组织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联系,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组织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公益慈善带给自己的收获和快乐,从而更好的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例如,在开展志愿服务期间,可以联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务维修小家电的活动。另外,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带动作用。在四点半学校的很多志愿者都是西北大学各个学院接受助学金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帮助,也通过贡献自己的时间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了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这也是对学校和社会的回馈,真正做到了爱心传递。总之,青少年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公益慈善的力量,从而激发其公益慈善意识。
(三)社会层面:营造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社会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應加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更加规范青少年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慈善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公益慈善活动是社会成员在自发自觉自愿的公益活动中传递爱心、帮助他人的行动,如何让大众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需要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出慈善友爱的社会氛围,使公益慈善文化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付诸于实践。此外,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公益慈善组织也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各样具有针对性的慈善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
(四)个人层面:树立现代财富观和消费观
在对《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一书的学习中,使笔者认识到财富观和消费观对富人慈善的巨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树立现代的财富观和消费观也是一种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在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的财富观和消费观,学会理性分配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总而言之,青少年是我国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希望,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关乎于青少年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努力,需要创建社区(社会)、学校、家庭合力的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培育平台,最终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用个人的小慈善小爱心促进国家大慈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玉,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2]吴建清,慈善现代转型视角下的青年公益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5(8)
[3]张瑞臣,农村中小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1)
【关键词】:公益慈善意识;青少年;慈善事业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标志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它是一种全民参与的事业,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与此同时,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公益慈善意识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青少年阶段是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各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引导其参与到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形成健康人格。
(二)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关系到我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能够快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各种网络媒体,在此背景下,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促使其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能够将微博、微信等更多的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元素带入到公益慈善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传统公益慈善向现代公益慈善的转型。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和社会主义特色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利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够端正其人生态度,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论中指出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而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青少年作为一大社会群体,与其相关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因此,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层面: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注重家庭慈善教育与孝德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传统慈善文化中,孔子所倡导的“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慈善就是孝心与爱心的统一。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大众传媒中也经常出现宣传孝道的公益广告,说明孝文化在我国慈善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慈善教育和孝德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学校里设立“感恩日”、演绎感恩故事等推广慈善教育,让学生践行慈善文化,比如在母亲节给妈妈洗一次脚、主动做家务等,通过慈善教育与孝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青少年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进一步推己及人,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
(二)学校层面: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公益慈善文化教育
1. 重视课堂教育。目前的学校基本都能达到这一要求,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了不同深度和内容的课程,主要包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的政治课程以及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例如,美国很多学校对在校生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学分才能毕业。
2. 组织相关讲座和参观,引导和激发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学校的党团组织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学习讲座,对青少年进行公益慈善教育,比如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或向在校内各方面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爱心与奉献精神。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例如陕西省各高校中组织的“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包括慈善文化讲座、慈善征文、慈善摄影、慈善捐赠等多种活动形式,一方面宣传普及了慈善理念,弘扬了慈善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了解慈善、关注慈善、践行慈善的机会,有利于其公益慈善意识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组织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联系,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组织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公益慈善带给自己的收获和快乐,从而更好的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例如,在开展志愿服务期间,可以联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务维修小家电的活动。另外,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带动作用。在四点半学校的很多志愿者都是西北大学各个学院接受助学金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帮助,也通过贡献自己的时间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了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这也是对学校和社会的回馈,真正做到了爱心传递。总之,青少年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公益慈善的力量,从而激发其公益慈善意识。
(三)社会层面:营造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社会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應加强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更加规范青少年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慈善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公益慈善活动是社会成员在自发自觉自愿的公益活动中传递爱心、帮助他人的行动,如何让大众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需要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出慈善友爱的社会氛围,使公益慈善文化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付诸于实践。此外,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公益慈善组织也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各样具有针对性的慈善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
(四)个人层面:树立现代财富观和消费观
在对《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一书的学习中,使笔者认识到财富观和消费观对富人慈善的巨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树立现代的财富观和消费观也是一种培养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在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的财富观和消费观,学会理性分配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总而言之,青少年是我国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希望,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关乎于青少年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努力,需要创建社区(社会)、学校、家庭合力的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培育平台,最终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用个人的小慈善小爱心促进国家大慈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玉,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2]吴建清,慈善现代转型视角下的青年公益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5(8)
[3]张瑞臣,农村中小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