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郑风·东门之墠》是一首女子相思之辞,当下已无争议。但就诗中客观事物存现意义、表达方式的文学阐发以及情节线索走向等方面的问题尚有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东门之墠;客观事物;抒情方式;情节走向
《东门之墠》,《毛诗序》在内容上归结为“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1],这是不够客观的,因为于诗中并未见具体行为的发生。《笺》所谓“女欲奔男之辞”[2]的一个“欲”字道出了全篇的情绪关节。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尤以“女词”一说为甚众,多视为女子的单相思,但于诗的解说中涉及三个具体的问题,尚有阐述的必要。
一、赋也比邪
对于篇中出现的事物如“东门之墠”“茹藘在阪”之类,解诗者或以为比,或以为赋,如《毛传》有云:“男女之际,近而易则如东门之墠,远而难则如茹藘在阪。”[3]朱熹《诗集传》则云:“门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4]其实,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别是如此短小的篇章,往往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非常甚至是极端吝啬的,这里提点的这些事物,就其存现意义来说,还是偏向于赋,体现在篇章之中就并非的单纯的有与无的问题了,而是要被赋予了诗意,对情绪的表达有所襄助。
(一)拨动心弦,寄托梦想的地方
一个梦发生的地方,这里有东门、平场、土坡、茹藘、栗树、房舍,在这里一个对象存在着并进入了一个人的情感视野被确认为生命的另一半,情感的脚步行进于思念的路途之上,一个梦在这里开始了,这里的一切都与那个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这梦的过程与结局如何,这一切都脱离不了干系,一旦梦有所变,情有所动,它们便争先恐后踊而跃之地不期而至,因为它们本身已然是梦的一部分。
(二)引动情绪、撩拨情怀的事物
一是东门,翻开《诗三百》,东门豁然见于诗题之上的就有五首:《郑风》之《东门之墠》、《出其东门》;《陈风》之《东门之杨》、《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且都为青年男女情爱的内容,这与礼制和习俗相关涉,借论者之言,即“《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5 首恋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情形和‘东门’聚会的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周民族作为古老农业民族而产生的朝日典礼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周代春季‘会男女’之礼与民间习俗相渗透的结果。”[5]东门于当时是具有特定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恋人之于东门一如离人之于长亭。
二是墠,本义为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说文》释为“野土”,《毛诗正义》解为“除地之町町者”。这是古代祭祀、会盟等集会的场所,在这里,在各种活动之中或之余,青年男女得到了交往的机会,而且因繁衍的意义,于礼于俗都有意识地为他们寻求配偶创造着条件,于是,这社会之所,往往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策源地。无论爱的旅途多么漫长,这发轫之地是永远铭刻于心的,尤其在情感生活进展中遭遇曲折与坎坷之时,思绪往往情不自禁地回到从前,追忆初始。
三是茹藘,这是茜草,其根可制作红色染料,后面的《出其东门》有“缟衣茹藘”,可见其可以染制衣料,而红色又是中原民俗中传统的嫁衣颜色,因而它极易引发怀春之人对婚姻的遐想。
四是栗,栗有一个特定的组合词——栗薪,《豳风?东山》有“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栗薪”犹言“束薪”,而“束薪”恰有一个特定的比喻义项就是比喻男女成婚。马瑞辰《诗经通释》云“:诗人多以薪喻婚姻……’,《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其出现的意义当与茹藘相当。
五是家室,篇中点到了整齐排列的屋舍,这是家的所在,而且是双方的家的所在,朱熹《诗集传》所谓:“识其所与淫者之居”。“淫”不“淫”姑且不论,这一所一居的所在正说明着“其室则迩”,而主人公的烦恼又恰恰是在于距离上的矛盾。另外,婚姻是恋爱的指向,家室又是婚姻的成果,情动男女,又如何不向而往之?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客观地存在着,另一种是主观存在着,当一切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关系之后,它便成为人的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或者说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存在属性与人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发生了某种联系,即使这种联系完全是出于人类自作多情一相情愿的赋予,那它也必然地逃脱不了被无端地揪扭于人的主观世界中,来载负他们的思想或情绪。
二、距离与距离感
距离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意义上都可以用数量准确表述的概念,还有一种距离存在,那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相互的关系距离。在人类相互的距离关系中便有身的距离与心的距离的两种距离存在,而咫尺天涯或天涯咫尺就已然不是单一的客观距离表述了,而是两种距离的矛盾冲突的主观表达了。而这带有主观倾向的夸张性表达方式,恰恰为文学体现人类的某种生命感受和情绪感知开辟了一条独特而又确切的蹊径。而这条蹊径的起点就是《郑风》的这篇《东门之墠》,这一命题引起了古今论者的注意,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篇于距离关系上的辨证表述有所揭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6]今人閆红解说《东门之墠》便以“他离你到底有多远”为标题,并这样开头:“无名氏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也来凑一下热闹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知道我爱你,而你偏不爱我。”[7]在讨论《郑风?东门之墠》的语境中,我会如是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我知道我爱你,而你偏没有任何反映。”身体的距离再远也不可怕,因为有天涯咫尺,而可怕的却是咫尺天涯,心灵的距离何止千山万水、天涯海角,情感上的断隔是最令人恐惧而无奈的生命距离。
三、知道与不知道
诗之于情感,于表达角度来说,注重的是情绪特征的提点和情绪程度的渲染,其中的情节往往点到为止。而于接受的角度来说,往往在情感领会的同时,还要探究故事本身线索的走向和结局。于是,不免产生诸多疑问和假设,如你用情如此之专、之深,对方知道吗?对方对你的这份痴情怎样的回应呢?如果对方知道且接受,那么……,如果对方知道而不接受,那么……,等等。闫红拿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自吹自擂的邻家美女窥其三年的故事说事,并说:“宋玉隔壁的那个姑娘,她知道她的窥视都被他尽收眼底吗?知道他早就对她的心思心知肚明吗?我希望她不知道,那样,好歹还有一个美好的念想,或是,一个美好的梦。”[8《]东门之墠》这位情窦已开、心有所属的女子(笔者以为女子)的情怀,那个她所钟情的男子到底知道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至少篇中没有明确,谁又能妄断呢?希望是不知道,这是良好的且善良的主观愿望,确实,知道便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了,虽然不知道也未必就是喜剧,但毕竟不是那种绝望的残酷。
参考文献:
[1][2][3]阮元(清).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728-729[4]朱熹(宋).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69
[5]董雪静.诗经东门恋歌与周代礼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25
[6]姚际恒(清).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7
[7][8]闫红.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21—23
作者简介:
1. 杨树郁男(1962-),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2. 许宏伟女(1968-),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写作学研究。
关键词:东门之墠;客观事物;抒情方式;情节走向
《东门之墠》,《毛诗序》在内容上归结为“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1],这是不够客观的,因为于诗中并未见具体行为的发生。《笺》所谓“女欲奔男之辞”[2]的一个“欲”字道出了全篇的情绪关节。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尤以“女词”一说为甚众,多视为女子的单相思,但于诗的解说中涉及三个具体的问题,尚有阐述的必要。
一、赋也比邪
对于篇中出现的事物如“东门之墠”“茹藘在阪”之类,解诗者或以为比,或以为赋,如《毛传》有云:“男女之际,近而易则如东门之墠,远而难则如茹藘在阪。”[3]朱熹《诗集传》则云:“门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4]其实,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别是如此短小的篇章,往往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非常甚至是极端吝啬的,这里提点的这些事物,就其存现意义来说,还是偏向于赋,体现在篇章之中就并非的单纯的有与无的问题了,而是要被赋予了诗意,对情绪的表达有所襄助。
(一)拨动心弦,寄托梦想的地方
一个梦发生的地方,这里有东门、平场、土坡、茹藘、栗树、房舍,在这里一个对象存在着并进入了一个人的情感视野被确认为生命的另一半,情感的脚步行进于思念的路途之上,一个梦在这里开始了,这里的一切都与那个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这梦的过程与结局如何,这一切都脱离不了干系,一旦梦有所变,情有所动,它们便争先恐后踊而跃之地不期而至,因为它们本身已然是梦的一部分。
(二)引动情绪、撩拨情怀的事物
一是东门,翻开《诗三百》,东门豁然见于诗题之上的就有五首:《郑风》之《东门之墠》、《出其东门》;《陈风》之《东门之杨》、《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且都为青年男女情爱的内容,这与礼制和习俗相关涉,借论者之言,即“《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5 首恋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情形和‘东门’聚会的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周民族作为古老农业民族而产生的朝日典礼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周代春季‘会男女’之礼与民间习俗相渗透的结果。”[5]东门于当时是具有特定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恋人之于东门一如离人之于长亭。
二是墠,本义为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说文》释为“野土”,《毛诗正义》解为“除地之町町者”。这是古代祭祀、会盟等集会的场所,在这里,在各种活动之中或之余,青年男女得到了交往的机会,而且因繁衍的意义,于礼于俗都有意识地为他们寻求配偶创造着条件,于是,这社会之所,往往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策源地。无论爱的旅途多么漫长,这发轫之地是永远铭刻于心的,尤其在情感生活进展中遭遇曲折与坎坷之时,思绪往往情不自禁地回到从前,追忆初始。
三是茹藘,这是茜草,其根可制作红色染料,后面的《出其东门》有“缟衣茹藘”,可见其可以染制衣料,而红色又是中原民俗中传统的嫁衣颜色,因而它极易引发怀春之人对婚姻的遐想。
四是栗,栗有一个特定的组合词——栗薪,《豳风?东山》有“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栗薪”犹言“束薪”,而“束薪”恰有一个特定的比喻义项就是比喻男女成婚。马瑞辰《诗经通释》云“:诗人多以薪喻婚姻……’,《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其出现的意义当与茹藘相当。
五是家室,篇中点到了整齐排列的屋舍,这是家的所在,而且是双方的家的所在,朱熹《诗集传》所谓:“识其所与淫者之居”。“淫”不“淫”姑且不论,这一所一居的所在正说明着“其室则迩”,而主人公的烦恼又恰恰是在于距离上的矛盾。另外,婚姻是恋爱的指向,家室又是婚姻的成果,情动男女,又如何不向而往之?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客观地存在着,另一种是主观存在着,当一切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关系之后,它便成为人的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或者说当客观事物的某种存在属性与人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发生了某种联系,即使这种联系完全是出于人类自作多情一相情愿的赋予,那它也必然地逃脱不了被无端地揪扭于人的主观世界中,来载负他们的思想或情绪。
二、距离与距离感
距离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意义上都可以用数量准确表述的概念,还有一种距离存在,那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相互的关系距离。在人类相互的距离关系中便有身的距离与心的距离的两种距离存在,而咫尺天涯或天涯咫尺就已然不是单一的客观距离表述了,而是两种距离的矛盾冲突的主观表达了。而这带有主观倾向的夸张性表达方式,恰恰为文学体现人类的某种生命感受和情绪感知开辟了一条独特而又确切的蹊径。而这条蹊径的起点就是《郑风》的这篇《东门之墠》,这一命题引起了古今论者的注意,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篇于距离关系上的辨证表述有所揭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6]今人閆红解说《东门之墠》便以“他离你到底有多远”为标题,并这样开头:“无名氏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也来凑一下热闹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知道我爱你,而你偏不爱我。”[7]在讨论《郑风?东门之墠》的语境中,我会如是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我知道我爱你,而你偏没有任何反映。”身体的距离再远也不可怕,因为有天涯咫尺,而可怕的却是咫尺天涯,心灵的距离何止千山万水、天涯海角,情感上的断隔是最令人恐惧而无奈的生命距离。
三、知道与不知道
诗之于情感,于表达角度来说,注重的是情绪特征的提点和情绪程度的渲染,其中的情节往往点到为止。而于接受的角度来说,往往在情感领会的同时,还要探究故事本身线索的走向和结局。于是,不免产生诸多疑问和假设,如你用情如此之专、之深,对方知道吗?对方对你的这份痴情怎样的回应呢?如果对方知道且接受,那么……,如果对方知道而不接受,那么……,等等。闫红拿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自吹自擂的邻家美女窥其三年的故事说事,并说:“宋玉隔壁的那个姑娘,她知道她的窥视都被他尽收眼底吗?知道他早就对她的心思心知肚明吗?我希望她不知道,那样,好歹还有一个美好的念想,或是,一个美好的梦。”[8《]东门之墠》这位情窦已开、心有所属的女子(笔者以为女子)的情怀,那个她所钟情的男子到底知道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至少篇中没有明确,谁又能妄断呢?希望是不知道,这是良好的且善良的主观愿望,确实,知道便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了,虽然不知道也未必就是喜剧,但毕竟不是那种绝望的残酷。
参考文献:
[1][2][3]阮元(清).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728-729[4]朱熹(宋).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69
[5]董雪静.诗经东门恋歌与周代礼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25
[6]姚际恒(清).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7
[7][8]闫红.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21—23
作者简介:
1. 杨树郁男(1962-),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2. 许宏伟女(1968-),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写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