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目送》的感动中。一天之内共听了六节《目送》的同题异构课,我一遍一遍地感受着龙应台的无奈与落寞,当最后一位老师播放龙应台自己朗读的《目送》时,我仿佛现场聆听龙应台的告白,她不急不缓、不轻不重,娓娓道来,叙说着她的故事与感受,有着淡淡的落寞,但不悲伤,那是一种历尽沧桑、洞悉生死后的平静与坦然。
初读文章,文中和结尾两段完全相同的感悟文字一下子就触痛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情绪一时无法平复。“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两段文字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是龙应台对生与死、别与离的理性认识,龙应台带给读者关乎“生死大问”的思考。
文章看似写得随意简单,实则构思精巧,用词精确,寓意精深。通读全文,很容易发现,“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将文章前后两部分看似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点明了作者“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的落寞之情,又说明了这种感情的产生和目送两种背影有关。一是作者作为母亲三次目送儿子离开的情景;一是作者作为女儿三次目送父亲离开的情景。细细品读文章,则发现文中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索,解读全文可以从这句话入手。
先看作者三次目送儿子离开的情景描写。作者首先叙写自己送儿子华安去上小学,一开始“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些文字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描述得真切;而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他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而儿子却是“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描述中,一“挪”一“闪”,对比鲜明;“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强调母亲对儿子的一点点要求儿子都不能满足,表明随着儿子长大,开始疏远母亲;再往后,二十一岁的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也是形如陌路。“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些描写将儿子随着逐渐成熟而对母亲精神上日渐疏离的情绪,以及母亲心底那份无从言说的寂寞都表现了出来。
三次不同阶段的目送儿子,儿子“渐行渐远”,想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这前后目送儿子情景的对比,凸显了作者“落寞”的情感。
文中叙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另一个背影”就是父亲的背影。作者通过回忆三次目送父亲来诠释生命中另一种无奈。作者首先回忆的是当年“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的情景,父亲将车“停在侧门的窄巷边”“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她还站在原地。父亲对女儿的爱可谓深沉,用心良苦,处处给女儿关爱。
多年后,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他已经不能自理,“头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去照顾他,当赶回台北上班的时候,“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父亲并没有回头,而默默注视着的,是“我”,默默依恋着的,还是“我”。此时的父亲连个人尊严都不能顾及,又怎能顾及女儿的感受,父亲就这样一步一步从情感上远离女儿。
对父亲最后一次深深地凝望,是作者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滑入火葬场的炉门。虽说“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但父女已经阴阳相隔生死相离,父亲就这样“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女儿的视线里。作者淡淡的笔触下渗透着淡淡的哀伤,在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生命的惆怅感油然而生。人生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无奈,人与人纵然一生相扶相伴临到离世之时再依依不舍也要经历那必然的分离。
两次“目送”,一次是成长,一次是永别,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当然,这篇文章并不完全在表现生命必然的无奈与痛苦,作者在这样的无奈中有了自己深刻的生命感悟,“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就是作者生命感悟的直接表达。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生命在目送中前行,岁月在目送中流淌,无法停止,也无法追逐,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在这世上,有些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深情一点。面对成长独立而要尊重他信任他支持他,放手让他去飞翔;面对衰老死亡而要倍加珍惜现在、心怀感恩、铭记亲情。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盛泽中学。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目送》的感动中。一天之内共听了六节《目送》的同题异构课,我一遍一遍地感受着龙应台的无奈与落寞,当最后一位老师播放龙应台自己朗读的《目送》时,我仿佛现场聆听龙应台的告白,她不急不缓、不轻不重,娓娓道来,叙说着她的故事与感受,有着淡淡的落寞,但不悲伤,那是一种历尽沧桑、洞悉生死后的平静与坦然。
初读文章,文中和结尾两段完全相同的感悟文字一下子就触痛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情绪一时无法平复。“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两段文字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是龙应台对生与死、别与离的理性认识,龙应台带给读者关乎“生死大问”的思考。
文章看似写得随意简单,实则构思精巧,用词精确,寓意精深。通读全文,很容易发现,“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将文章前后两部分看似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点明了作者“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的落寞之情,又说明了这种感情的产生和目送两种背影有关。一是作者作为母亲三次目送儿子离开的情景;一是作者作为女儿三次目送父亲离开的情景。细细品读文章,则发现文中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索,解读全文可以从这句话入手。
先看作者三次目送儿子离开的情景描写。作者首先叙写自己送儿子华安去上小学,一开始“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些文字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描述得真切;而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他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而儿子却是“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描述中,一“挪”一“闪”,对比鲜明;“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强调母亲对儿子的一点点要求儿子都不能满足,表明随着儿子长大,开始疏远母亲;再往后,二十一岁的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也是形如陌路。“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些描写将儿子随着逐渐成熟而对母亲精神上日渐疏离的情绪,以及母亲心底那份无从言说的寂寞都表现了出来。
三次不同阶段的目送儿子,儿子“渐行渐远”,想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这前后目送儿子情景的对比,凸显了作者“落寞”的情感。
文中叙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另一个背影”就是父亲的背影。作者通过回忆三次目送父亲来诠释生命中另一种无奈。作者首先回忆的是当年“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的情景,父亲将车“停在侧门的窄巷边”“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她还站在原地。父亲对女儿的爱可谓深沉,用心良苦,处处给女儿关爱。
多年后,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他已经不能自理,“头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去照顾他,当赶回台北上班的时候,“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父亲并没有回头,而默默注视着的,是“我”,默默依恋着的,还是“我”。此时的父亲连个人尊严都不能顾及,又怎能顾及女儿的感受,父亲就这样一步一步从情感上远离女儿。
对父亲最后一次深深地凝望,是作者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滑入火葬场的炉门。虽说“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但父女已经阴阳相隔生死相离,父亲就这样“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女儿的视线里。作者淡淡的笔触下渗透着淡淡的哀伤,在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生命的惆怅感油然而生。人生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无奈,人与人纵然一生相扶相伴临到离世之时再依依不舍也要经历那必然的分离。
两次“目送”,一次是成长,一次是永别,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当然,这篇文章并不完全在表现生命必然的无奈与痛苦,作者在这样的无奈中有了自己深刻的生命感悟,“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就是作者生命感悟的直接表达。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生命在目送中前行,岁月在目送中流淌,无法停止,也无法追逐,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在这世上,有些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深情一点。面对成长独立而要尊重他信任他支持他,放手让他去飞翔;面对衰老死亡而要倍加珍惜现在、心怀感恩、铭记亲情。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盛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