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与强化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材,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多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3-02
观察学生的作文,常见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切题、素材、思想、语言、构思等方面,其中素材的问题尤其突出。很多学生也反映,在写作议论文时,脑中感觉空空如也,对某个话题没有相应的材料论证。那么我们可以把重视与强化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作为提高写作水平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处处留心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素材;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在习题讲评中积累素材;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一、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留意教材中的素材。教材本身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包括古典诗词,古代文言名篇、寓言、人物传记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地积累。
从诗词歌赋的角度看,它们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光的冲刷,那些传唱千古的诗歌每一首都闪耀着珍珠般的华彩。需要背诵的篇目,要尽可能的全文背诵以感受品味经典之美。学生在作文中若能引用这些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妩媚的诗句,会使作文充满诗情画意的韵致和美感,定能让人耳目一新。相对于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入文而言,化用前人诗句巧妙入文更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是融入自己思想之后的完美结晶,是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可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出采。福建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力量》中有这样的语段:“而那2008张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脸,同样传达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充满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红颜一笑……这些笑,或太狂放不羁,或太刚烈顽强,抑或充满妩媚。而我们需要的,不过浅浅地会心一笑。”再比如说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以上提到的词句,很多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过程中倒背如流了,这样化用不仅仅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更提升了文章的内涵。
一些不要求背诵的文章,要了解文本思路,熟悉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内涵。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从高考优秀作文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受益者。比如说2005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就是化用必修三中的古文《苏武传》。文章前半部分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苏武出使匈奴,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乱,苏武牧羊等事件描绘出来,紧扣“铭记与忘记”的话题。这些事迹和精神品质是在学习《苏武传》时分析到的。这样的化用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也颇显作者的才气和灵气。
其次,还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名句或典故的记忆大多数都是散乱的,可以引导他们对接触的材料进行整理。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韩愈名句”等;或按作品分类如“《论语》名句”“《史记》名句”等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容易记忆和管理;也可以按人物分类,比如在积累本中设置人物专页,将他们的生平、追求、经历、重要人生轶事、个人名言名篇等内容整理记忆,在记忆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天长日久,这些人物的素材在写作时即可信手拈来。
二、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
首先,由课本单元话题向外延伸,可以积累很多素材。比如必修三第四单元话题是“文明的踪迹”,文本中提到了都江堰、古希腊等。那么我们可以向外延伸。比如想到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罗马街上的随便一个雕塑,也许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罗马的艺术殿堂梵蒂冈,它肃穆、庄严、宏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瞻仰梵蒂冈的宗教殿堂;梵蒂冈也是艺术的殿堂,据说艺术品的收藏量与故宫博物院相当。古罗马的标志之一环形斗兽场,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古罗马武士与猛兽的搏杀声,发现古罗马军事强大的一个秘密。斗兽是古罗马特有的文化,也是欧洲马戏的起源。还有那遍地散落的尽是文明的遗迹的古罗马废墟,那些残存的立柱,圆形的门廊仿佛向人们讲述昔日的繁华。还有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我们自然也会想到中国的敦煌莫高窟、阳关、圆明园、江南小镇等等,这一个个物像无不蕴藏着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其次,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可以积累很多素材。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等脍炙人口的词都积累下来。
再次,由作品当中的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延伸开来,积累与他有关的历史或诗词。比如写项羽的,有“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 《夏日绝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题乌江项》)等诗,这些与人物有关的诗一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中对人物的见解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适当取舍。
三、在习题讲评中积累写作素材
习题训练其实也是信息库,以现代文阅读材料为例,平日里接触过的或是做过的传记类的阅读,如《“鱼雷”闻一多》中,叙述了闻一多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以及为了追求民主所做的巨大努力。《传奇女子——林徽因》中不仅讲到了她的美貌与才华,更赞颂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寂静钱钟书》中讲到钱钟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和他一生淡泊的“寂静”,他有着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这些传记不管是介绍人物的生平,在各自领域的贡献,还是人格上的巨大魅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散文中的哲理或是抒情性的语段,小说中的某个和生活贴近的情节同样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再比如作文训练中的话题材料,甚至是语言运用中的材料,更甚至说前五个选择题中所隐含着的信息都可能是鲜活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举两得吗?
四、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说读死书、死做题不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来说,仅仅抓住教材和习题是不够的,让学生把视野放开阔一些,对课本和试题以外的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时刻关注和思考,多渠道地涉猎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其一,读书看报是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生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阅读或者浏览《哲思》、《思维与智慧》、《读者》等杂志。至于怎样有效地强化读书看报的效果,每天课前可以利用5分钟在黑板上写几句名言,或让学生讲一个典故,或轶事等,讨论这些素材可以归结用到哪些话题中。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短时间内可以融合众人智慧,长时间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二,有目的地看一些好的电视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其中的选题都是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它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高的价值。再比如“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大事、聚焦新闻热点。观看这些栏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的深刻度。
其实,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也就会很多。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曾经的雪灾、地震、奥运让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中国举办建国60周年盛大阅兵式和规模空前的全运会,其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以及体现出的拼搏精神可以为我们所用;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和科学家钱学森的逝世,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们,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当然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诈捐门”、对跌倒的老人不敢扶等等不良现象也为我们敲起了警钟……把握这些材料,会为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具有时代感,也更具有一种文化内涵。从小处着眼,校园中镌刻的名人名言,哲理性小标语,不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吗?走出校园,发生在身边的小人物身上的小事和一些社会现象,有时不也是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然,写作素材的积累方式与途径远不止于这些。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留心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又怎会出现脑中空空如也,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呢?“处处留心皆材料”,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来引导学生积极地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吧!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3-02
观察学生的作文,常见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切题、素材、思想、语言、构思等方面,其中素材的问题尤其突出。很多学生也反映,在写作议论文时,脑中感觉空空如也,对某个话题没有相应的材料论证。那么我们可以把重视与强化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作为提高写作水平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处处留心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素材;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在习题讲评中积累素材;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一、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留意教材中的素材。教材本身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包括古典诗词,古代文言名篇、寓言、人物传记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地积累。
从诗词歌赋的角度看,它们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光的冲刷,那些传唱千古的诗歌每一首都闪耀着珍珠般的华彩。需要背诵的篇目,要尽可能的全文背诵以感受品味经典之美。学生在作文中若能引用这些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妩媚的诗句,会使作文充满诗情画意的韵致和美感,定能让人耳目一新。相对于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入文而言,化用前人诗句巧妙入文更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是融入自己思想之后的完美结晶,是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可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出采。福建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力量》中有这样的语段:“而那2008张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脸,同样传达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充满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红颜一笑……这些笑,或太狂放不羁,或太刚烈顽强,抑或充满妩媚。而我们需要的,不过浅浅地会心一笑。”再比如说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以上提到的词句,很多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过程中倒背如流了,这样化用不仅仅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更提升了文章的内涵。
一些不要求背诵的文章,要了解文本思路,熟悉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内涵。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从高考优秀作文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受益者。比如说2005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就是化用必修三中的古文《苏武传》。文章前半部分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苏武出使匈奴,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乱,苏武牧羊等事件描绘出来,紧扣“铭记与忘记”的话题。这些事迹和精神品质是在学习《苏武传》时分析到的。这样的化用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也颇显作者的才气和灵气。
其次,还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名句或典故的记忆大多数都是散乱的,可以引导他们对接触的材料进行整理。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韩愈名句”等;或按作品分类如“《论语》名句”“《史记》名句”等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容易记忆和管理;也可以按人物分类,比如在积累本中设置人物专页,将他们的生平、追求、经历、重要人生轶事、个人名言名篇等内容整理记忆,在记忆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天长日久,这些人物的素材在写作时即可信手拈来。
二、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
首先,由课本单元话题向外延伸,可以积累很多素材。比如必修三第四单元话题是“文明的踪迹”,文本中提到了都江堰、古希腊等。那么我们可以向外延伸。比如想到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罗马街上的随便一个雕塑,也许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罗马的艺术殿堂梵蒂冈,它肃穆、庄严、宏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瞻仰梵蒂冈的宗教殿堂;梵蒂冈也是艺术的殿堂,据说艺术品的收藏量与故宫博物院相当。古罗马的标志之一环形斗兽场,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古罗马武士与猛兽的搏杀声,发现古罗马军事强大的一个秘密。斗兽是古罗马特有的文化,也是欧洲马戏的起源。还有那遍地散落的尽是文明的遗迹的古罗马废墟,那些残存的立柱,圆形的门廊仿佛向人们讲述昔日的繁华。还有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我们自然也会想到中国的敦煌莫高窟、阳关、圆明园、江南小镇等等,这一个个物像无不蕴藏着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其次,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可以积累很多素材。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等脍炙人口的词都积累下来。
再次,由作品当中的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延伸开来,积累与他有关的历史或诗词。比如写项羽的,有“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 《夏日绝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题乌江项》)等诗,这些与人物有关的诗一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中对人物的见解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适当取舍。
三、在习题讲评中积累写作素材
习题训练其实也是信息库,以现代文阅读材料为例,平日里接触过的或是做过的传记类的阅读,如《“鱼雷”闻一多》中,叙述了闻一多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以及为了追求民主所做的巨大努力。《传奇女子——林徽因》中不仅讲到了她的美貌与才华,更赞颂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寂静钱钟书》中讲到钱钟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和他一生淡泊的“寂静”,他有着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这些传记不管是介绍人物的生平,在各自领域的贡献,还是人格上的巨大魅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散文中的哲理或是抒情性的语段,小说中的某个和生活贴近的情节同样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再比如作文训练中的话题材料,甚至是语言运用中的材料,更甚至说前五个选择题中所隐含着的信息都可能是鲜活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举两得吗?
四、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说读死书、死做题不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来说,仅仅抓住教材和习题是不够的,让学生把视野放开阔一些,对课本和试题以外的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时刻关注和思考,多渠道地涉猎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其一,读书看报是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生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阅读或者浏览《哲思》、《思维与智慧》、《读者》等杂志。至于怎样有效地强化读书看报的效果,每天课前可以利用5分钟在黑板上写几句名言,或让学生讲一个典故,或轶事等,讨论这些素材可以归结用到哪些话题中。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短时间内可以融合众人智慧,长时间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二,有目的地看一些好的电视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其中的选题都是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它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高的价值。再比如“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大事、聚焦新闻热点。观看这些栏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的深刻度。
其实,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也就会很多。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曾经的雪灾、地震、奥运让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中国举办建国60周年盛大阅兵式和规模空前的全运会,其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以及体现出的拼搏精神可以为我们所用;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和科学家钱学森的逝世,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们,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当然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诈捐门”、对跌倒的老人不敢扶等等不良现象也为我们敲起了警钟……把握这些材料,会为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具有时代感,也更具有一种文化内涵。从小处着眼,校园中镌刻的名人名言,哲理性小标语,不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吗?走出校园,发生在身边的小人物身上的小事和一些社会现象,有时不也是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然,写作素材的积累方式与途径远不止于这些。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留心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又怎会出现脑中空空如也,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呢?“处处留心皆材料”,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来引导学生积极地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