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l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体验是多种心理功能(感知、想像、情感、理解)共同活动,而表现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不同的层次。我们以下图来形象地表现这一审美体验的活动过程:
  
  
   这三个层次不同、深度有异的体验形式。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体验活动过程,呈现出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由外部体验向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层递性。
  
  1 探寻审美客体,初步感知美,达到“应目”
  
  1.1 景物对象的美。古诗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挖掘各种美的对象,把儿童的审美注意力凝聚在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美感效应称这一阶段为“诱导效应”。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中,描写了近50种景物,如高山流水、长江黄河、碧空彩云、明月落日、紫烟飞瀑、松树枫叶、落花枯草、轻舟孤帆、鸣鸟啼猿、风霜雪雨等,这些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达意的对象。作品中用精湛的词语写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让人浮想联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协调,使得两者有机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如李白的《静夜思》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牧的《山行》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些加点的字词所传出的意象都是物景,而这些诗原来都是着重人事。但我们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浑然天成,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共振的美。
  1.2 夸张的美。夸张是诗人在写景传意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唐代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望庐山瀑布》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加点的字词都是数量词,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实指,而是写出了一种夸张的美。
  1.3 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如自居易的《草》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今年的草是新生事物,而去年的草是旧事物,新草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从旧草发展来的。旧草孕育着新草,新草是在汲取旧草的生命力基础上产生的。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必然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种新的感受,一种美的熏陶。
  1.4 语言意境的美。小语教材中所选古诗和谐押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节奏铿锵,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读起来朗朗入口,听起来悠扬悦耳。杜牧怎样形容枫叶的美?他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柳宗元在大雪中看到了什么?他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陆游出篱门时想到了什么?他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些数不尽的例子都证明了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能唤起联想,使人更好地体会诗中意境的美。
  1.5 距离美。俗话常说:“近看一个疤,远看似朵花。”说明事物在拉开一定距离整体去看时,有一种距离美。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描绘庐山瀑布的美是从“遥看”,是离开一定的距离所感受到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正如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感慨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出乎其外,不只限于“身在此山中”的近距离认识美.而在于认识庐山的整体美。
   1.6 课堂氛围的美。语文课堂氛围具有审美因素。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教师富有情感色彩和表现力的语言烘托;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书和投影的渲染;录音配乐、多媒体的使用等,使整个古诗学习过程笼罩在师生所营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炽热、活泼、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2 构筑、转化审美对象,丰富审美感知,达到“会心”
  
  2.1 借助“移情作用”。
  2.1.1 引导学生感知移情于景物的美。如《锄禾》一诗中把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寓于“盘中餐”之中;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把痛斥沉湎于纸醉金迷、安于观状、忘了国仇家恨的南宋统治阶层之情寓于“西湖歌舞”、“暖风”之中;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明月”之中。
  2.1.2 引导学生感知吸收物的状态的美。美的感受有陶冶情操的功效,心里却看美的意象,常受到美的意象浸润,自然就加深了对美的感知,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2 借助物像。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根据所教古诗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的一些挂图,并联系古诗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
  2.3 借助音乐。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2.4 借助“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称作“美读”。古诗中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而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2.5 借助习作。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像,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更好地领悟诗中情境交融的意境美。
  2.6 借助绘画。古诗讲究画面感,绘画则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古诗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增强情绪体验,达到“畅神”
  
  3.1 学会主动求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不但能极大地增强其对古诗审美的情绪体验,而且使其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美的愉悦。
  3.2 学会主动审美。
  3.2.1 审美价值分析:表现什么。儿童对古诗的审美欣赏往往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古诗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他们的眼光也只是看出那些早已习惯看出的东西,已变成自己审美习惯的奴隶,往往只会关注“崇高”、“优美”等审美价值的追求,却忽略了古诗作品“隐秘”的审美价值。只有把作品的审美价值表现了什么贯穿于古诗审美欣赏教学当中,学生对美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3.2.2 审美意象分析:陌生与体会。对我国古代诗文作品中的意象,学生都是陌生的,对古人创作的诗文艺术学生更是陌生的。但学生却能通过诗中字词的语言美、内容所呈现出的景色美、审美价值所表现的“隐秘”美等,体会到古人创作的诗文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拓宽想像,领悟其中意象的美。
  3.2.3 审美意境分析: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烟花”、“孤帆”、“碧空”、“天际”、“长江”等意象构成直接境象,虽然未直接描写诗人与友人是如何告别的,也未直接抒发二人的友情有多深。然而,这些直接境象引发了学生更为广阔、丰富的想像空间,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学生脑海中印出了,一幅鲜明深刻的送别画,一边是孤舟越去越远,一边是作者翘首久立,不忍归去,深切感受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这样的想像、欣赏审美体验,使学生畅神于古诗的意外之意,体验到真正的美,更重要的是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感受领悟到美的东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创新精神 实
期刊
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来源于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这“血汗”就是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体现。而教学实践也使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智力因素不太好的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幸福感,不啻是一种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1 先指路,再走
期刊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而一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淡一点儿体会。    1 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力,
期刊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定势,课堂成了那几个学生的表演场,其他学生则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   而下课的音乐声一响起,学生的表情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刚才课堂上的木然和严肃早已荡然无存。课堂何时变得如此的尴尬?作业、考试、应该、必须,这一些平时用得最多的词语跳入脑海,我发现,我们很吝啬,最吝啬的就是时间,不肯停下
期刊
俗话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中处处有校长的影子,办学中事事能显示校长的风格和气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校决策者——校长,在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之前必须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知根摸底,否则只能是“瞎指挥”。为此,校长除应加强自身素质外,还要习惯每天闲暇到校园、教室走走转转。   所谓“走走转转”就是勤转、勤听、勤看。比如:勤到教室看看,勤到操场转转,勤到办公室、阅览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跑
期刊
1 绿色化学及其内涵     绿色化学是化学家对传统化学反思的结果,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在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产品和化学过程,是
期刊
歇完产假之后,我又新接了一个班。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听说有一个智商有点低的孩子叫刘嘉琦。她由于什么都学不会,什么作业也不写,上课时总搓纸吃。   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发现了一个弄着纸搓纸的女孩。她戴着一副眼镜,仔细看她的一双眼睛还是斗鸡眼。当时,我觉得她上课又学不会东西。她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任由她自己玩去吧。我也没有特别的关注她。   后来,我发现她经常哭鼻子。我问她她也不说。有时候,别的孩子告诉我
期刊
【摘 要】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就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现代化展开讨论。  【关键词】 农业概念 贡献 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     1 农业的概念    1.1 农业的内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是现代社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
期刊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本文主要分析农村水利现状,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奋力推进农村水利新跨越,为服务“三农”和保障民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农村水
期刊
【摘 要】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类问题,是高考长盛不衰的考点,“找圆心,画轨迹,求半径”是解这类题的常规思路,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对圆心。  【关键词】 匀速圆周运动 带电粒子 磁场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类问题,是高考长盛不衰的考点,解这类题的常规思路是:找圆心,画轨迹,求半径;其中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找对圆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