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年初,一本名为《滚雪球》的传记作品在中国上市,这本书刚一问世就跃升至大大小小的书店畅销书前列,尤其对于游走于资本市场的人而言,他们对该书更加关注,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做巴菲特。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句话成为资本市场耳熟能详的箴言。而《滚雪球》也是巴菲特迄今为止唯一的官方传记,与此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就因撰写巴菲特的故事而声名鹊起。
她就是爱丽丝·施罗德。
我不是巴菲特的代言人
几乎所有熟悉爱丽丝的人都是因为资本市场另外一个名字——巴菲特。然而,当记者见到这位金发碧眼的巴菲特使者时,并没有更多地把她与巴菲特联系起来。
灿烂的笑容透露着无尽的智慧,略显臃肿的身材却不失优雅,这是记者见到爱丽丝时的第一印象。她并没有因为与巴菲特的特殊关系而表现得不可一世。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谦虚、谨慎而又自信的性格才使她能走进巴菲特的内心深处,才有机会被巴菲特选中担当其传记作者。不过,记者对于爱丽丝的兴趣似乎过多表现在巴菲特的话题上,使得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在整个中国行的过程中,一再表态:“我不是巴菲特的代言人。”
事实上,在没有为巴菲特写传记之前,爱丽丝在华尔街拥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只是世人很少关注她本人的生活。记者了解到,爱丽丝出生在美国得州,毕业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没有创作巴菲特传记之前,担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彼时堪称华尔街一位颇具盛名的分析师。
这并不是对爱丽丝的吹捧。“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的时候,我总是马不停蹄地接待客户、到处出差、埋头于每日新闻和市场工作之中。”爱丽丝中国行时如是向记者“倾诉”。也正是因为凭借这份努力,使得巴菲特愿意将其传奇的一生全盘呈现给这位近不惑之年的女子。
你写会比我自己写还要好
时间回到1998年,故事还是要从爱丽丝担任分析师时讲起。
当时,巴菲特所运作的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起初市场似乎并没有给予巴菲特这个动作太多的关注,但是作为金融分析师的爱丽丝,成为唯一在收购行动之后继续进行跟踪的分析师。
也因此为与巴菲特的结缘埋下伏笔。通过对巴菲特此次收购事件的追踪后,巴菲特注意到了爱丽丝的存在,爱丽丝也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掌握主题能力得到了巴菲特的赏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某天,一位作家找上爱丽丝,希望能够与爱丽丝一起合作撰写巴菲特传记。不过,向来思维缜密的爱丽丝对于对方的写作意见并不赞同,因为她认为对方对巴菲特思想的理解有失偏颇,于是,大胆的爱丽丝转而主动征求巴菲特的意见。
当时,爱丽丝建议巴菲特自己来写传记,而巴菲特此前也正有写传记之意,两人不谋而合。意外的是,她几乎可以说得到了巴菲特最高级别的授权:“我觉得你写会比我自己写还要好,因为你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当我的观点和他人不同的时候,我会倾向于选择不谄媚的那一个!”巴菲特的授权,爱丽丝欣然接受。
不过,习惯于华尔街快节奏生活的爱丽丝,起初并不习惯创作的生活。“开始创作本书的时候,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才适应了相对较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学会了时常审视自己。”
他一生执着于实现梦想
“我觉得,我所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巴菲特,我觉得我是最了解巴菲特的人。”爱丽丝在谈起巴菲特时,仍然难掩骄傲的情绪,但那种骄傲表达的却是一种对长者的崇敬之情。
5年,2000小时,250位的相关人士,这是爱丽丝创作《滚雪球》最深刻的记忆。为了创作《滚雪球》,爱丽丝用了5年的心血,与巴菲特交谈时间总计长达2000个小时,其间采访了250位左右的与巴菲特相关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正如她自己所言,最了解巴菲特的人一她受之无愧。
在与爱丽丝的交流中,巴菲特是永叵的主题。然而,或许是对巴菲特多面的了解,面对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爱丽丝几乎每次都表现得十分兴奋。
“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每天都要阅读5种以上的报纸;但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投资标的随时变化,生活却一成不变。”爱丽丝描述,巴菲特勇于大胆投资比亚迪10%的股份,却不肯尝试中国美食,坚持只吃汉堡;对身边的人也一毛不拔,拒绝怀孕的女儿向他借3万美元装修房屋的要求;做慈善却一掷千金,曾经向比尔·盖茨基金会捐款数十亿美元……
说起巴菲特的故事,爱丽丝显得有些滔滔不绝。不过,谈起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爱丽丝的话简练而干脆:他一生执着于实现梦想,就这么简单。
即便为巴菲特做传,但她并没有对巴菲特完全的顶礼膜拜,曾经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对市场有其独特的见解。她向中国的投资者表示:“价值投资的根本点是买入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卖出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投资人不可能持有股票是为了等到金融海啸来袭,一旦股票的内在价值超过价值就要果断卖出。”
“巴菲特年轻时做股票也是比较激进的,买卖比较频繁。和很多的价值投资者一样,巴菲特也并没有预测到此次金融危机。”正因为对巴菲特客观的解读,《滚雪球》一上市,投资者如获至宝。
而爱丽丝本人也因创作此书受益匪浅。“因为写作这本书,我放弃了华尔街单调乏味的工作,同时我也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其实是最重要的。”
而今,爱丽丝与丈夫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她坦言,不会再回头做单调乏味的工作,而很有可能继续写书,追寻属于她人生中的其它“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句话成为资本市场耳熟能详的箴言。而《滚雪球》也是巴菲特迄今为止唯一的官方传记,与此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就因撰写巴菲特的故事而声名鹊起。
她就是爱丽丝·施罗德。
我不是巴菲特的代言人
几乎所有熟悉爱丽丝的人都是因为资本市场另外一个名字——巴菲特。然而,当记者见到这位金发碧眼的巴菲特使者时,并没有更多地把她与巴菲特联系起来。
灿烂的笑容透露着无尽的智慧,略显臃肿的身材却不失优雅,这是记者见到爱丽丝时的第一印象。她并没有因为与巴菲特的特殊关系而表现得不可一世。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谦虚、谨慎而又自信的性格才使她能走进巴菲特的内心深处,才有机会被巴菲特选中担当其传记作者。不过,记者对于爱丽丝的兴趣似乎过多表现在巴菲特的话题上,使得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在整个中国行的过程中,一再表态:“我不是巴菲特的代言人。”
事实上,在没有为巴菲特写传记之前,爱丽丝在华尔街拥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只是世人很少关注她本人的生活。记者了解到,爱丽丝出生在美国得州,毕业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没有创作巴菲特传记之前,担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彼时堪称华尔街一位颇具盛名的分析师。
这并不是对爱丽丝的吹捧。“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的时候,我总是马不停蹄地接待客户、到处出差、埋头于每日新闻和市场工作之中。”爱丽丝中国行时如是向记者“倾诉”。也正是因为凭借这份努力,使得巴菲特愿意将其传奇的一生全盘呈现给这位近不惑之年的女子。
你写会比我自己写还要好
时间回到1998年,故事还是要从爱丽丝担任分析师时讲起。
当时,巴菲特所运作的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起初市场似乎并没有给予巴菲特这个动作太多的关注,但是作为金融分析师的爱丽丝,成为唯一在收购行动之后继续进行跟踪的分析师。
也因此为与巴菲特的结缘埋下伏笔。通过对巴菲特此次收购事件的追踪后,巴菲特注意到了爱丽丝的存在,爱丽丝也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掌握主题能力得到了巴菲特的赏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某天,一位作家找上爱丽丝,希望能够与爱丽丝一起合作撰写巴菲特传记。不过,向来思维缜密的爱丽丝对于对方的写作意见并不赞同,因为她认为对方对巴菲特思想的理解有失偏颇,于是,大胆的爱丽丝转而主动征求巴菲特的意见。
当时,爱丽丝建议巴菲特自己来写传记,而巴菲特此前也正有写传记之意,两人不谋而合。意外的是,她几乎可以说得到了巴菲特最高级别的授权:“我觉得你写会比我自己写还要好,因为你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当我的观点和他人不同的时候,我会倾向于选择不谄媚的那一个!”巴菲特的授权,爱丽丝欣然接受。
不过,习惯于华尔街快节奏生活的爱丽丝,起初并不习惯创作的生活。“开始创作本书的时候,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才适应了相对较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学会了时常审视自己。”
他一生执着于实现梦想
“我觉得,我所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巴菲特,我觉得我是最了解巴菲特的人。”爱丽丝在谈起巴菲特时,仍然难掩骄傲的情绪,但那种骄傲表达的却是一种对长者的崇敬之情。
5年,2000小时,250位的相关人士,这是爱丽丝创作《滚雪球》最深刻的记忆。为了创作《滚雪球》,爱丽丝用了5年的心血,与巴菲特交谈时间总计长达2000个小时,其间采访了250位左右的与巴菲特相关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正如她自己所言,最了解巴菲特的人一她受之无愧。
在与爱丽丝的交流中,巴菲特是永叵的主题。然而,或许是对巴菲特多面的了解,面对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爱丽丝几乎每次都表现得十分兴奋。
“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每天都要阅读5种以上的报纸;但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投资标的随时变化,生活却一成不变。”爱丽丝描述,巴菲特勇于大胆投资比亚迪10%的股份,却不肯尝试中国美食,坚持只吃汉堡;对身边的人也一毛不拔,拒绝怀孕的女儿向他借3万美元装修房屋的要求;做慈善却一掷千金,曾经向比尔·盖茨基金会捐款数十亿美元……
说起巴菲特的故事,爱丽丝显得有些滔滔不绝。不过,谈起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爱丽丝的话简练而干脆:他一生执着于实现梦想,就这么简单。
即便为巴菲特做传,但她并没有对巴菲特完全的顶礼膜拜,曾经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对市场有其独特的见解。她向中国的投资者表示:“价值投资的根本点是买入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卖出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投资人不可能持有股票是为了等到金融海啸来袭,一旦股票的内在价值超过价值就要果断卖出。”
“巴菲特年轻时做股票也是比较激进的,买卖比较频繁。和很多的价值投资者一样,巴菲特也并没有预测到此次金融危机。”正因为对巴菲特客观的解读,《滚雪球》一上市,投资者如获至宝。
而爱丽丝本人也因创作此书受益匪浅。“因为写作这本书,我放弃了华尔街单调乏味的工作,同时我也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其实是最重要的。”
而今,爱丽丝与丈夫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她坦言,不会再回头做单调乏味的工作,而很有可能继续写书,追寻属于她人生中的其它“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