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在央视电影频道“上岗”,一度引起了较大关注。虚拟主持人应用于电视,在丰富荧屏形象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窘境。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节目主持人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不过,虚拟主持人的“先天”弱点,决定了其在未来的电视节目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关键词]虚拟主持人 光影周刊 三维技术
电视节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打造独具个性和创意的品牌节目业已成为各家电视机构公认的制胜法宝。这种共识同样在导视节目中得到了体认。2004年11月20日,央视电影频道,为塑造全新的导视节目形象,提升观众人气,在对原有节目加以改进的基础上热力推出了改进后的导视节目《光影周刊》。在这档节目中,由三维虚拟技术全方位包装的虚拟节目主持人“小龙”亮相银屏,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热议和关注。然而,“小龙”的“上岗”并未取得预期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其“现身”初始的火热气氛与节目开播两年来的平淡反应,形成了较大反差。虚拟主持人“现身”电视银屏究竟有何意义?发展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有没有出路?它会给电视节目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笔者拟以《光影周刊》为例,做一番简单探讨。
一、虚拟主持人“现身”《光影周刊》
国内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吉林电视台《世界视窗》节目主持人“TV NO.1”。而在“小龙”出现之前,尚有江苏电视台“QQ小姐”、中央电视台“伊妹儿”和天津电视台“言东方”等。不过,较之于它的这些前辈,虚拟主持人“小龙”显然“发育”得更为完备。
《光影周刊》的前身是《下周电影》,是一档导视性节目。主要是为观众提供一周的电影节目的安排,对电影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中一些优秀电影作推荐。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组在考察了所有导视性节目后,发现这类节目的模式都相差不大,凝固而刻板,鲜有新意。为迎合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节目组希望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主持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身份和角色的变化,并能够完全介入到被介绍的影片中去。这样,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多变性格和角色转换,虚拟主持人小龙应运而生。
说起三维虚拟技术,我们并不陌生。从早先诞生于网络上的动画人物,到好莱坞大片里面塑造的栩栩如生的酷哥靓姐,都能觅见三维虚拟技术的影子。从成功地改造了电脑空间,到眼下将拓展目标转向电视空间,虚拟技术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身边生活。虚拟主持人的出现同样是虚拟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是继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后又一虚拟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等技术发展的结果。随着虚拟技术的推广应用,电视节目在制作手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拟主持人小龙在央视电影频道“上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导视节目的传统制作方式通常是先在演播室进行常规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编辑制作,最后再在电视中播出。而改版后的《光影周刊》的制作,则基本上是在电脑操作间完成的。首先,配音演员按照写好的台词完成主持人小龙的声音部分:接着,技术人员将其随不同场景剪辑成单个镜头备用,随后,根据镜头的需要,借助相关设备,从真人的动作中捕捉无数个动态的点,并将它们连接成线,以此完成小龙的轮廓。同时,另一组人员使用电脑声音软件,对照配音寻找口型匹配的画面,声音和画面就此被合二为一。然后从服装文件库中为小龙挑选合适的衣服,配上灯光、音乐和特效。最后再把小龙的形象加入到虚拟演播室的场景中合成。经过这些高科技的复杂处理,一个造型时尚,打扮别致,角色多变,活灵活现的虚拟主持人出现了。从技术上讲,小龙已经远远胜过当下国内其他电视虚拟主持人,算得上是我国虚拟节目主持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小龙的“亮相”虽然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轰动效应。“他过于正统的形象、单调的动作以及永远不会转动的眼珠、模式化的主持风格让许多观众感到不满意。”针对观众的这些反应,小龙的幕后制作者们又对他进行了一番改造。几个月后的小龙不仅可以眨眼、挥手。而且还能够根据说话的内容配合相应的手势与动作。不过,尽管小龙如此“卖力”,但仍然没有赚取到观众的热情,没能使得《光影周刊》获得预期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
二、虚拟主持人的特色与优势
小龙的“出场”虽然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收视效果,但虚拟主持人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却不容忽略。相对于用传统方式制作电视节目时对拍摄环境、主持人素养以及摄像师专业技术的过重倚赖,采用虚拟主持人制作节目在不少方面能够使制作方变得更为“自主”。
首先,采用虚拟主持人,可以不需要再使用费用高昂的演播厅。利用虚拟技术可以进行环境模拟,给虚拟主持人创造一个美妙绝伦的虚拟场景。这样,只需要有一个配音员,而无须任何真实的室内环境,就可以创造出和真实演播厅一样的效果。这种虚拟演播室,不仅可以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具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而且可以使节目本身更具视觉观赏价值。“与传统的人工搭建的舞台或演播场地相比,虚拟三维场景应用于演播室可以说是演播室技术的一次革命。不仅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制作周期缩短,更重要的是虚拟场景的可随意更改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导演的创作需要。”《光影周刊》中的小龙就是被置于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主持节目的。
其次,采用虚拟主持人可以降低节目主持人使用成本。电视虚拟主持人虽然前期研制成本较高,需要较多的科技投入,但虚拟主持人不需要“工资”,不会像一些真实主持人那样,电视台为留住他们要出几十万甚至近百万的高价年薪。
另外,虚拟主持人不像真实主持人一样有成名后的种种问题与烦恼,更不会有绯闻缠身,不会给电视台惹麻烦。它所需要的“报酬”仅仅是一些数据上的更新,以便在观众面前呈现不同的形象和风格。由此可见,如果电视台能培养出几名明星式的虚拟主持人,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除此之外,与真人相比,虚拟主持人更为明显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信息处理能力强。在实际生活中,一位真实主持人若要做到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填充自己,而这些对于虚拟主持人来说却很容易实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主持人在“临场表现”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第二,工作状态更稳定、更高效。虚拟主持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从根本上克服真实主持人的先天弱点。它不会像真人一样有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起伏变化,不会受情感、情绪波动的影响,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就能始终“神采奕奕”地投入到节目中去。这有助于保证节目的水准和质量处于平稳状态。
第三,可塑性较强,能最大限度地适应 观众的个性化欣赏需求。依托进步的技术,虚拟主持人能方便自如地在外形和风格上根据观众的欣赏口味进行变换,最大限度地适应与满足各类观众的个性化欣赏需求。相比较而言,真实主持人在这方面无疑要逊色许多。一位真实的主持人在节目主持方面要形成一种风格固然不容易,要想改变既有风格就更不容易了。随着今后技术的发展,一个成功的虚拟主持人也将和那些名牌真实主持人一样,成为优质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和品牌标识。
三、虚拟主持人未来的发展
《光影周刊》中“小龙”遭遇热逐到冷遇的过程,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虚拟电视主持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对于这位新生的虚拟主持人,观众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其呆板的动作、表情以及缺乏活力和想象力的临场表现。与真实的电视主持人相比,现阶段的虚拟主持人在许多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1、电视虚拟主持人是由人操作控制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它无法摆脱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中人的操控。无论是先前的比尔·邓,还是QQ小姐、言东方,他(她)们的背后,都是一套精密、高速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系统。虚拟主持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于一个或几个程序,由对应的程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虚拟主持人完全是由现实中的人操作和控制的,是按照人的思维、人的想象力来运作的。正如人类发明了电脑,电脑可以在某些领域代替人脑,但不能代替人的所有劳动一样,由现实生活中的人操作的虚拟主持人也只能是真实主持人功能的部分延伸,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电视主持人。“而人类的传播行为不仅是相互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对于毫无任何情感可言的虚拟主持人来说,是难以跨越的。
2、虚拟主持人的人际化角色仍然较弱。近几年来,业界对大众传播人际化的呼声很高。主持人采取人际交流的方式实现大众传播的功能,让观众在富有人际化特质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信息,是传媒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与真实主持人相比,虚拟主持人前置式的程序化言语、动作与表情,使得它很难与观众产生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其人际化角色很弱。观众面对虚拟主持人时,面对的其实仍然只是一部机器,不过这部机器更加“智能化”罢了。首先,虚拟主持人无法充分运用姿态、表情、眼神等非语言手段。人类的表情丰富多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语言难以表述的信息,而这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感共鸣也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彼此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任何机器和技术都无法实现。其次,虚拟主持人的形象离观众的心理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小龙呆滞的眼神,动漫式的举止,缺乏细腻而质感的表情,都难以让观众产生亲和力。这些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虚拟主持人的外形和内涵都缺少人性化,这无形中拉远了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再次,虚拟主持人不能与观众进行互动,仅处于信息播报者的地位,只能向观众播报新闻或其它信息,无法满足观众实时交流要求,如接热线电话或回馈短信留言。这极大限制了虚拟主持人的使用空间。就目前来说,虚拟节目主持人只限用于提前录制的新闻、科技及资料介绍类节目中。而对于一些现场采访、谈话类节目,虚拟主持人则无法胜任,更不能灵活控制现场气氛。节目进程也只能由操作人员幕后控制。这种使用方式,事实上使得虚拟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只是一位毫无“话语权”的信息播报者。“现在,无论访谈类节目还是娱乐类节目,观众大都被主持人机智幽默或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吸引,多样化、个性化主持是总体趋势。虚拟主持人作为一种尝试,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但他并不能取代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更抢不走“真人主持”的饭碗。”主持人最注重的是人性化、个性化以及亲和力,这些是没法虚拟的。“因此,它除了可以激起人们一时的好奇心,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从现阶段的运作案例来看。推出虚拟主持人仍属“节目包装”的一种手段。”
3、高额的成本和滞后的技术仍然困扰着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如《光影周刊》节目组就承认目前的制作费用的确很高,一期节目的制作费用甚至超过百万。同时,虽然目前的电脑动画、实时模拟、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很快,但短期内仍无法让虚拟主持人取得和真实主持人一样的声像效果。“它只能被动吸收而不能主动索取,它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由人设计好的,只能按照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不会随机应变,这就注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
综上所述,虚拟电视主持人目前还处在非常幼稚的阶段,存在着较大的成长空间。而就《光影周刊》而言,要取得好的收视效果,仅仅拥有一个新人耳目的“噱头”主持人,拥有绚丽的虚拟特技是远远不够的。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内在品质,办出节目特色,才是维护和发展《光影周刊》节目品牌的“法宝”。从“小龙”的境遇可以看出,开发虚拟电视主持人要结合电视节目本身的规律进行。只有把发展虚拟电视主持人放在提高电视节目内在品质,办出特色节目的大构架中进行,才是比较切实的思路。
[关键词]虚拟主持人 光影周刊 三维技术
电视节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打造独具个性和创意的品牌节目业已成为各家电视机构公认的制胜法宝。这种共识同样在导视节目中得到了体认。2004年11月20日,央视电影频道,为塑造全新的导视节目形象,提升观众人气,在对原有节目加以改进的基础上热力推出了改进后的导视节目《光影周刊》。在这档节目中,由三维虚拟技术全方位包装的虚拟节目主持人“小龙”亮相银屏,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热议和关注。然而,“小龙”的“上岗”并未取得预期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其“现身”初始的火热气氛与节目开播两年来的平淡反应,形成了较大反差。虚拟主持人“现身”电视银屏究竟有何意义?发展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有没有出路?它会给电视节目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笔者拟以《光影周刊》为例,做一番简单探讨。
一、虚拟主持人“现身”《光影周刊》
国内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吉林电视台《世界视窗》节目主持人“TV NO.1”。而在“小龙”出现之前,尚有江苏电视台“QQ小姐”、中央电视台“伊妹儿”和天津电视台“言东方”等。不过,较之于它的这些前辈,虚拟主持人“小龙”显然“发育”得更为完备。
《光影周刊》的前身是《下周电影》,是一档导视性节目。主要是为观众提供一周的电影节目的安排,对电影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中一些优秀电影作推荐。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组在考察了所有导视性节目后,发现这类节目的模式都相差不大,凝固而刻板,鲜有新意。为迎合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节目组希望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让主持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身份和角色的变化,并能够完全介入到被介绍的影片中去。这样,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多变性格和角色转换,虚拟主持人小龙应运而生。
说起三维虚拟技术,我们并不陌生。从早先诞生于网络上的动画人物,到好莱坞大片里面塑造的栩栩如生的酷哥靓姐,都能觅见三维虚拟技术的影子。从成功地改造了电脑空间,到眼下将拓展目标转向电视空间,虚拟技术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身边生活。虚拟主持人的出现同样是虚拟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是继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后又一虚拟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等技术发展的结果。随着虚拟技术的推广应用,电视节目在制作手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拟主持人小龙在央视电影频道“上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导视节目的传统制作方式通常是先在演播室进行常规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编辑制作,最后再在电视中播出。而改版后的《光影周刊》的制作,则基本上是在电脑操作间完成的。首先,配音演员按照写好的台词完成主持人小龙的声音部分:接着,技术人员将其随不同场景剪辑成单个镜头备用,随后,根据镜头的需要,借助相关设备,从真人的动作中捕捉无数个动态的点,并将它们连接成线,以此完成小龙的轮廓。同时,另一组人员使用电脑声音软件,对照配音寻找口型匹配的画面,声音和画面就此被合二为一。然后从服装文件库中为小龙挑选合适的衣服,配上灯光、音乐和特效。最后再把小龙的形象加入到虚拟演播室的场景中合成。经过这些高科技的复杂处理,一个造型时尚,打扮别致,角色多变,活灵活现的虚拟主持人出现了。从技术上讲,小龙已经远远胜过当下国内其他电视虚拟主持人,算得上是我国虚拟节目主持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小龙的“亮相”虽然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轰动效应。“他过于正统的形象、单调的动作以及永远不会转动的眼珠、模式化的主持风格让许多观众感到不满意。”针对观众的这些反应,小龙的幕后制作者们又对他进行了一番改造。几个月后的小龙不仅可以眨眼、挥手。而且还能够根据说话的内容配合相应的手势与动作。不过,尽管小龙如此“卖力”,但仍然没有赚取到观众的热情,没能使得《光影周刊》获得预期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
二、虚拟主持人的特色与优势
小龙的“出场”虽然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收视效果,但虚拟主持人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却不容忽略。相对于用传统方式制作电视节目时对拍摄环境、主持人素养以及摄像师专业技术的过重倚赖,采用虚拟主持人制作节目在不少方面能够使制作方变得更为“自主”。
首先,采用虚拟主持人,可以不需要再使用费用高昂的演播厅。利用虚拟技术可以进行环境模拟,给虚拟主持人创造一个美妙绝伦的虚拟场景。这样,只需要有一个配音员,而无须任何真实的室内环境,就可以创造出和真实演播厅一样的效果。这种虚拟演播室,不仅可以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具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而且可以使节目本身更具视觉观赏价值。“与传统的人工搭建的舞台或演播场地相比,虚拟三维场景应用于演播室可以说是演播室技术的一次革命。不仅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制作周期缩短,更重要的是虚拟场景的可随意更改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导演的创作需要。”《光影周刊》中的小龙就是被置于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主持节目的。
其次,采用虚拟主持人可以降低节目主持人使用成本。电视虚拟主持人虽然前期研制成本较高,需要较多的科技投入,但虚拟主持人不需要“工资”,不会像一些真实主持人那样,电视台为留住他们要出几十万甚至近百万的高价年薪。
另外,虚拟主持人不像真实主持人一样有成名后的种种问题与烦恼,更不会有绯闻缠身,不会给电视台惹麻烦。它所需要的“报酬”仅仅是一些数据上的更新,以便在观众面前呈现不同的形象和风格。由此可见,如果电视台能培养出几名明星式的虚拟主持人,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除此之外,与真人相比,虚拟主持人更为明显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信息处理能力强。在实际生活中,一位真实主持人若要做到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填充自己,而这些对于虚拟主持人来说却很容易实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主持人在“临场表现”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第二,工作状态更稳定、更高效。虚拟主持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从根本上克服真实主持人的先天弱点。它不会像真人一样有生理和心理状况的起伏变化,不会受情感、情绪波动的影响,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就能始终“神采奕奕”地投入到节目中去。这有助于保证节目的水准和质量处于平稳状态。
第三,可塑性较强,能最大限度地适应 观众的个性化欣赏需求。依托进步的技术,虚拟主持人能方便自如地在外形和风格上根据观众的欣赏口味进行变换,最大限度地适应与满足各类观众的个性化欣赏需求。相比较而言,真实主持人在这方面无疑要逊色许多。一位真实的主持人在节目主持方面要形成一种风格固然不容易,要想改变既有风格就更不容易了。随着今后技术的发展,一个成功的虚拟主持人也将和那些名牌真实主持人一样,成为优质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和品牌标识。
三、虚拟主持人未来的发展
《光影周刊》中“小龙”遭遇热逐到冷遇的过程,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虚拟电视主持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对于这位新生的虚拟主持人,观众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其呆板的动作、表情以及缺乏活力和想象力的临场表现。与真实的电视主持人相比,现阶段的虚拟主持人在许多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1、电视虚拟主持人是由人操作控制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它无法摆脱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中人的操控。无论是先前的比尔·邓,还是QQ小姐、言东方,他(她)们的背后,都是一套精密、高速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系统。虚拟主持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于一个或几个程序,由对应的程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虚拟主持人完全是由现实中的人操作和控制的,是按照人的思维、人的想象力来运作的。正如人类发明了电脑,电脑可以在某些领域代替人脑,但不能代替人的所有劳动一样,由现实生活中的人操作的虚拟主持人也只能是真实主持人功能的部分延伸,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电视主持人。“而人类的传播行为不仅是相互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对于毫无任何情感可言的虚拟主持人来说,是难以跨越的。
2、虚拟主持人的人际化角色仍然较弱。近几年来,业界对大众传播人际化的呼声很高。主持人采取人际交流的方式实现大众传播的功能,让观众在富有人际化特质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信息,是传媒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与真实主持人相比,虚拟主持人前置式的程序化言语、动作与表情,使得它很难与观众产生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其人际化角色很弱。观众面对虚拟主持人时,面对的其实仍然只是一部机器,不过这部机器更加“智能化”罢了。首先,虚拟主持人无法充分运用姿态、表情、眼神等非语言手段。人类的表情丰富多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语言难以表述的信息,而这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感共鸣也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彼此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任何机器和技术都无法实现。其次,虚拟主持人的形象离观众的心理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小龙呆滞的眼神,动漫式的举止,缺乏细腻而质感的表情,都难以让观众产生亲和力。这些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虚拟主持人的外形和内涵都缺少人性化,这无形中拉远了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再次,虚拟主持人不能与观众进行互动,仅处于信息播报者的地位,只能向观众播报新闻或其它信息,无法满足观众实时交流要求,如接热线电话或回馈短信留言。这极大限制了虚拟主持人的使用空间。就目前来说,虚拟节目主持人只限用于提前录制的新闻、科技及资料介绍类节目中。而对于一些现场采访、谈话类节目,虚拟主持人则无法胜任,更不能灵活控制现场气氛。节目进程也只能由操作人员幕后控制。这种使用方式,事实上使得虚拟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只是一位毫无“话语权”的信息播报者。“现在,无论访谈类节目还是娱乐类节目,观众大都被主持人机智幽默或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吸引,多样化、个性化主持是总体趋势。虚拟主持人作为一种尝试,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但他并不能取代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更抢不走“真人主持”的饭碗。”主持人最注重的是人性化、个性化以及亲和力,这些是没法虚拟的。“因此,它除了可以激起人们一时的好奇心,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从现阶段的运作案例来看。推出虚拟主持人仍属“节目包装”的一种手段。”
3、高额的成本和滞后的技术仍然困扰着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如《光影周刊》节目组就承认目前的制作费用的确很高,一期节目的制作费用甚至超过百万。同时,虽然目前的电脑动画、实时模拟、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很快,但短期内仍无法让虚拟主持人取得和真实主持人一样的声像效果。“它只能被动吸收而不能主动索取,它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由人设计好的,只能按照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不会随机应变,这就注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
综上所述,虚拟电视主持人目前还处在非常幼稚的阶段,存在着较大的成长空间。而就《光影周刊》而言,要取得好的收视效果,仅仅拥有一个新人耳目的“噱头”主持人,拥有绚丽的虚拟特技是远远不够的。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内在品质,办出节目特色,才是维护和发展《光影周刊》节目品牌的“法宝”。从“小龙”的境遇可以看出,开发虚拟电视主持人要结合电视节目本身的规律进行。只有把发展虚拟电视主持人放在提高电视节目内在品质,办出特色节目的大构架中进行,才是比较切实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