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名师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发展,均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基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特点,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提供全面规划,具体包括校内模式、校校联合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进一步分析,提出从甄选、培养、评价及激励四个方面的配套机制,从而确保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专业、更实用的知识技能。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打造,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我国于2012年启动实施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于2013年起决定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这是一个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
一、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培养现状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现状
尽管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缺乏完整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学名师数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通过调研,发现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自身关注度有限,培养效率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培养意义
1.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硬件及软件条件,在教学楼、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运动场所等外在客观条件基本充实的基础上,教师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软实力。教学名师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与实战水平,从而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学生就业发展的竞争力。
2.有效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作为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科学准确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掌握最新的相关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并有能力将最新的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中。这些都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教学名师是专业改革发展的领头人,能够带动整个专业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持续发展。
3.满足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教学名师,既是对教师的一种压力,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动力。首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信念,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其次,教师在成长为教学名师的道路上,可以不断扩展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教育教学技巧和业务能力,延伸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视野,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完善自我,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和佼佼者,也是对自身教师职业生涯做出的最好规划。
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
“梯级培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为教学名师的培养提供全面规划。纵向上以校内培养为主,遵循教师从新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名师的发展规律,高职院校为教师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提供所需资源与条件等。横向上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寻找科学的合作模式,协同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一)校内培养模式
1.青年教师导师制
高职院校中,新教师要想成长成为教学名师,需要从校内培养入手。刚毕业就从事教师职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学生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全面指导。因此可以通过青年导师制解决该问题。青年导师制可以由院系在自身的人才库中进行合理配对,本着自愿合理的原则,指定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组合,定期实施听课学习、经验交流、合作科研、教学竞赛等方式,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2.建立校内教学名师梯级队伍
教学名师的梯级队伍不同于职称等级,但又与教师职称系列密切相关。目前国家和各省所评定的教学名师,均为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使得很多青年教师或者中低职称教师望而却步,很早便失去了成长为教学名师的目标和动力。作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学名师的梯级培养模式,在助教、讲师中,根据职称等级,评选出优秀助教、优秀讲师,针对优秀教师,投入资源重点培养,还可以在职称申请方面适当倾斜。通过一系列的梯级培养途径,保证教师从入校开始,便以教学名师的标准,按部就班的学习发展,学校实现扎扎实实的人才储备与培养。
3.完善教学名师培养方案
教学名师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在教师名师培养过程中,应针对各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具体包括创新名师培养管理机制、优化名师培养师资结构、构建模块化培养课程设置等。
(二)校校联合模式
在教学名师的培养上,重点本科学校起步早,具有丰富的培养经验。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其他高校联系,一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特点,弥补差距;另一方面,与同类兄弟院校加强合作,交流学习。高职院校有着与本科院校不一样的教学名师,通过校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下,开创教学名师的培养途径。
(三)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能手,而且也应该是行业领域的技术能手和實践专家。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教学名师的有效途径。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工学结合、产学研发展。企业能够为学校充实场所、资金、设备等硬件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实际、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学名师的培养。同时,教学名师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回馈到企业中。通过这种双向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
三、建立健全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缺少相应配套的培养系统,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因此亟需建立健全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
(一)甄选机制
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办学定位及专业设置的特点,制定科学完整的教学名师甄选条件及程序,甄选合适的人才。各专业教师队伍中,将专业水平扎实,教学能力强,具备该专业发展与改革研究能力,且具备较强自我提升意识的教师,作为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
(二)培养机制
教学名师的培养,需要学校、院系及教师个人多方的合力。作为学校,应制定完整、常态化的制度,确定教学名師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途径,并配以匹配的申请流程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分专业类别、分等级的完善相关政策,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校内各院系,是教学名师培养的基层组织,应根据各专业教学及就业需求的特点,为教师创造条件,使教师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评价机制
教学名师的评价,应保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一套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含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教学、实践以及产学研能力等各方面。各项评价标准应有量化标准,能够保证精准对标评价。
(四)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激励因素,包括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可以通过薪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或者置换规则,对教师形成内驱力。外部激励,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名师政策,应与国家政策、省级有关政策保持一致性和可衔接性,从而确保教师职业得以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平,韩双,尚磊.关于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重要意义思考[J].北方经贸,2014(08)
[2]廖淋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培养路径探讨[J].南方农机,2018(18)
[3]王锋.高职院校构建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新西部,2019(08)
[4]苏海军.高职高专名师培养的平台与机制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
2020年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研究”,编号QY2020-1-14。
作者简介
宋菲,女,1984年2月,辽宁省庄河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专业、更实用的知识技能。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打造,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我国于2012年启动实施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于2013年起决定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这是一个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
一、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培养现状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现状
尽管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缺乏完整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学名师数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通过调研,发现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自身关注度有限,培养效率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培养意义
1.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硬件及软件条件,在教学楼、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运动场所等外在客观条件基本充实的基础上,教师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软实力。教学名师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与实战水平,从而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学生就业发展的竞争力。
2.有效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作为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科学准确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掌握最新的相关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并有能力将最新的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中。这些都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教学名师是专业改革发展的领头人,能够带动整个专业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持续发展。
3.满足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教学名师,既是对教师的一种压力,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动力。首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信念,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其次,教师在成长为教学名师的道路上,可以不断扩展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教育教学技巧和业务能力,延伸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视野,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完善自我,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和佼佼者,也是对自身教师职业生涯做出的最好规划。
二、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
“梯级培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为教学名师的培养提供全面规划。纵向上以校内培养为主,遵循教师从新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名师的发展规律,高职院校为教师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提供所需资源与条件等。横向上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寻找科学的合作模式,协同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一)校内培养模式
1.青年教师导师制
高职院校中,新教师要想成长成为教学名师,需要从校内培养入手。刚毕业就从事教师职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学生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全面指导。因此可以通过青年导师制解决该问题。青年导师制可以由院系在自身的人才库中进行合理配对,本着自愿合理的原则,指定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组合,定期实施听课学习、经验交流、合作科研、教学竞赛等方式,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2.建立校内教学名师梯级队伍
教学名师的梯级队伍不同于职称等级,但又与教师职称系列密切相关。目前国家和各省所评定的教学名师,均为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使得很多青年教师或者中低职称教师望而却步,很早便失去了成长为教学名师的目标和动力。作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学名师的梯级培养模式,在助教、讲师中,根据职称等级,评选出优秀助教、优秀讲师,针对优秀教师,投入资源重点培养,还可以在职称申请方面适当倾斜。通过一系列的梯级培养途径,保证教师从入校开始,便以教学名师的标准,按部就班的学习发展,学校实现扎扎实实的人才储备与培养。
3.完善教学名师培养方案
教学名师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在教师名师培养过程中,应针对各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具体包括创新名师培养管理机制、优化名师培养师资结构、构建模块化培养课程设置等。
(二)校校联合模式
在教学名师的培养上,重点本科学校起步早,具有丰富的培养经验。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其他高校联系,一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特点,弥补差距;另一方面,与同类兄弟院校加强合作,交流学习。高职院校有着与本科院校不一样的教学名师,通过校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下,开创教学名师的培养途径。
(三)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能手,而且也应该是行业领域的技术能手和實践专家。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教学名师的有效途径。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工学结合、产学研发展。企业能够为学校充实场所、资金、设备等硬件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实际、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学名师的培养。同时,教学名师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回馈到企业中。通过这种双向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
三、建立健全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缺少相应配套的培养系统,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因此亟需建立健全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
(一)甄选机制
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办学定位及专业设置的特点,制定科学完整的教学名师甄选条件及程序,甄选合适的人才。各专业教师队伍中,将专业水平扎实,教学能力强,具备该专业发展与改革研究能力,且具备较强自我提升意识的教师,作为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
(二)培养机制
教学名师的培养,需要学校、院系及教师个人多方的合力。作为学校,应制定完整、常态化的制度,确定教学名師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途径,并配以匹配的申请流程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分专业类别、分等级的完善相关政策,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校内各院系,是教学名师培养的基层组织,应根据各专业教学及就业需求的特点,为教师创造条件,使教师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评价机制
教学名师的评价,应保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一套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含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教学、实践以及产学研能力等各方面。各项评价标准应有量化标准,能够保证精准对标评价。
(四)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激励因素,包括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可以通过薪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或者置换规则,对教师形成内驱力。外部激励,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名师政策,应与国家政策、省级有关政策保持一致性和可衔接性,从而确保教师职业得以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平,韩双,尚磊.关于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重要意义思考[J].北方经贸,2014(08)
[2]廖淋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培养路径探讨[J].南方农机,2018(18)
[3]王锋.高职院校构建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新西部,2019(08)
[4]苏海军.高职高专名师培养的平台与机制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
2020年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教学名师“梯级培养”模式研究”,编号QY2020-1-14。
作者简介
宋菲,女,1984年2月,辽宁省庄河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