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正处在身体、心理迅速发展阶段,幼儿参与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各方面经验积累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们要想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为他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积极运用感官,充分地与周围的人、事物相互作用,通过主动的活动,真正获得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转角色,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成为发展的主体呢?
一、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陈旧的师生关系是“我教你学”的关系,教师不了解幼儿,不研究幼儿,只是一味地灌输,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内部潜能不能充分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教育观有了转变,我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启发诱导,让幼儿主动去活动,去探索、去发展。这其中,强调的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给幼儿更多的探索、思考的机会。如要培养幼儿喜爱树的情感,可以让幼儿在公园或树木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和树建立朋友般的感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索,惊喜地发现,树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生活用品和食品的来源,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可以组织幼儿用多种材料制作绘画树,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合理和适度的影响,并且使它具体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推动者。
二、鼓励幼儿积极交流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相互合作,比如解决幼儿游戏时抢玩具的问题时,教师应让幼儿从争争抢抢的不快乐的情绪体验中,明白争抢玩具是不好的行为,再引导他们商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分组玩,轮流玩等。这样幼儿的社会化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很好发展,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每个孩子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对象,交往伙伴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往伙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和行为的调节度,每个幼儿为了能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护与同伴的交往,都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如自我克制,自我调节,或积极影响同伴,改变同伴的行為,从而协调自己与同伴,与群体的关系。如在游戏活动《蚂蚁搬豆》中,幼儿通过合作交往游戏,体验了蚂蚁互相协助团结合作的快乐,他们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与同伴的不断交往中逐步发展的。
三、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幼儿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手和脑的活动,幼儿通过手的触摸、操作和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才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内在联系,如在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中,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感知水为什么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变化,小水滴哪去了?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幼儿通过亲手实验操作,获得了直接经验,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接操作的机会,创设条件,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的色、形、音、味、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属性,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让幼儿在参观社会、接触各种职业地人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发展交际能力。
四、让孩子在玩中获取经验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要玩得有趣,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却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本活动的制胜之处在于执教者以孩子的玩伴出现,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活动也没有预先设定的程式,只是以核桃为活动材料,以孩子玩核桃为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思路或参与或提炼,与孩子共同建构新的知识。活动一开始,当孩子们看到面前小筐里的核桃时就已经很欣喜了,待听到“大家可以随意玩”时,更是欣喜若狂了。有的拿两个互相敲击,有的玩“碰碰乐”游戏(因为有玩玻璃球的经验,孩子们将核桃代替了玻璃球来玩过去的游戏)。还有的放在桌子上摆图案,在执教老师的参与下几个孩子玩起了抛核桃的游戏(抛上接住,再抛再接)。进而又派生了相互抛接“小球”的游戏……当孩子们玩的兴趣稍稍减弱时,老师“建议”大家分两组来玩“碰碰乐”——即把若干个核桃放入一个圆圈内,每组取一个核桃作为“主球”,轮流用“主球”来击打圈内的核桃,看谁击出圈外的多。每击一次,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数一数本组击出了几个,圈内所有的击完了,哪一组击的多呢?因为核桃数量较多,既不能一下子测出来,数起来又比较困难,那么如何办呢?一个幼儿建议用手抓,各组数一数有几抓。刚抓了几下,有两个幼儿又发现了问题,抓的不一样,小甲一把能抓4个,而小乙一把只抓3个,在大家为难的情况下,老师的“建议”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两组的小朋友一样多,每个小朋友都拿2个,看看剩下的哪一组的多。这样问题解决了,老师顺水推舟将游戏转到了核桃与数字上,比比看谁一把抓的多,小朋友们想出了最大限度抓取核桃的好办法,有人居然一把抓6个。接下来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相应的核桃数;再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比这个数字多一个的核桃数;再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比这个数字少一的核桃数。数学教育在孩子的游戏中有趣地进行着。一个幼儿发现了核桃丑陋的脸就像一个布满皱纹的老太婆,老师顺应孩子的说法把孩子引导到了对核桃形状的观察上。一个幼儿居然根据桃核的样子编了一则谜语:皱皱皮,皱皱脸,满脸皱纹不好看,里面果仁却香甜。 至此,孩子们发问:“老师,让我们吃吗?”“当然啦,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吃到里面的仁呢?”老师的回答既让孩子们满意又让孩子们思考。我 一定要吃到它。孩子们纷纷想办法,有的拿起核桃往地上使劲摔,有的用脚踩,但效果都不算好,一个幼儿说:老师,要是有个锤子就好了。老师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锤子。老师,有个钳子也可以,老师拿出了钳子。紧接着砖头,秤砣,石块等工具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砸核桃品尝核桃,并在执教老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实践表明,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在组织一切活动时,教师应当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动用所有感官,让幼儿在动中发展,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一、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陈旧的师生关系是“我教你学”的关系,教师不了解幼儿,不研究幼儿,只是一味地灌输,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内部潜能不能充分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教育观有了转变,我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启发诱导,让幼儿主动去活动,去探索、去发展。这其中,强调的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给幼儿更多的探索、思考的机会。如要培养幼儿喜爱树的情感,可以让幼儿在公园或树木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和树建立朋友般的感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索,惊喜地发现,树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生活用品和食品的来源,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可以组织幼儿用多种材料制作绘画树,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合理和适度的影响,并且使它具体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推动者。
二、鼓励幼儿积极交流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相互合作,比如解决幼儿游戏时抢玩具的问题时,教师应让幼儿从争争抢抢的不快乐的情绪体验中,明白争抢玩具是不好的行为,再引导他们商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分组玩,轮流玩等。这样幼儿的社会化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很好发展,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每个孩子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对象,交往伙伴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往伙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和行为的调节度,每个幼儿为了能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护与同伴的交往,都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如自我克制,自我调节,或积极影响同伴,改变同伴的行為,从而协调自己与同伴,与群体的关系。如在游戏活动《蚂蚁搬豆》中,幼儿通过合作交往游戏,体验了蚂蚁互相协助团结合作的快乐,他们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与同伴的不断交往中逐步发展的。
三、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幼儿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手和脑的活动,幼儿通过手的触摸、操作和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才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内在联系,如在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中,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感知水为什么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变化,小水滴哪去了?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幼儿通过亲手实验操作,获得了直接经验,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接操作的机会,创设条件,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的色、形、音、味、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属性,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让幼儿在参观社会、接触各种职业地人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发展交际能力。
四、让孩子在玩中获取经验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要玩得有趣,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却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本活动的制胜之处在于执教者以孩子的玩伴出现,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活动也没有预先设定的程式,只是以核桃为活动材料,以孩子玩核桃为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思路或参与或提炼,与孩子共同建构新的知识。活动一开始,当孩子们看到面前小筐里的核桃时就已经很欣喜了,待听到“大家可以随意玩”时,更是欣喜若狂了。有的拿两个互相敲击,有的玩“碰碰乐”游戏(因为有玩玻璃球的经验,孩子们将核桃代替了玻璃球来玩过去的游戏)。还有的放在桌子上摆图案,在执教老师的参与下几个孩子玩起了抛核桃的游戏(抛上接住,再抛再接)。进而又派生了相互抛接“小球”的游戏……当孩子们玩的兴趣稍稍减弱时,老师“建议”大家分两组来玩“碰碰乐”——即把若干个核桃放入一个圆圈内,每组取一个核桃作为“主球”,轮流用“主球”来击打圈内的核桃,看谁击出圈外的多。每击一次,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数一数本组击出了几个,圈内所有的击完了,哪一组击的多呢?因为核桃数量较多,既不能一下子测出来,数起来又比较困难,那么如何办呢?一个幼儿建议用手抓,各组数一数有几抓。刚抓了几下,有两个幼儿又发现了问题,抓的不一样,小甲一把能抓4个,而小乙一把只抓3个,在大家为难的情况下,老师的“建议”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两组的小朋友一样多,每个小朋友都拿2个,看看剩下的哪一组的多。这样问题解决了,老师顺水推舟将游戏转到了核桃与数字上,比比看谁一把抓的多,小朋友们想出了最大限度抓取核桃的好办法,有人居然一把抓6个。接下来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相应的核桃数;再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比这个数字多一个的核桃数;再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拿出比这个数字少一的核桃数。数学教育在孩子的游戏中有趣地进行着。一个幼儿发现了核桃丑陋的脸就像一个布满皱纹的老太婆,老师顺应孩子的说法把孩子引导到了对核桃形状的观察上。一个幼儿居然根据桃核的样子编了一则谜语:皱皱皮,皱皱脸,满脸皱纹不好看,里面果仁却香甜。 至此,孩子们发问:“老师,让我们吃吗?”“当然啦,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吃到里面的仁呢?”老师的回答既让孩子们满意又让孩子们思考。我 一定要吃到它。孩子们纷纷想办法,有的拿起核桃往地上使劲摔,有的用脚踩,但效果都不算好,一个幼儿说:老师,要是有个锤子就好了。老师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锤子。老师,有个钳子也可以,老师拿出了钳子。紧接着砖头,秤砣,石块等工具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砸核桃品尝核桃,并在执教老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实践表明,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在组织一切活动时,教师应当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动用所有感官,让幼儿在动中发展,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