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提高考生作文水平尤为总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教师难指导,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多数是望题兴叹,抓耳挠腮,咬笔头,想开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教师要想真正落实作文教学这一环节,有效而简洁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语文教材的优势,立足课内,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能力进行训练,一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要细心品味、揣摩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一、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写什么,只得胡编乱造。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其实,课文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蕴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只要善于去淘,就能做成巧妇之炊。从课文中怎样淘米呢?
1.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略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隐写、略写的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胆战心惊时,好朋友杰利也离开了我,可是后来又是他带着爸爸来到悬崖边的。其中的空白点就有:杰利当时离开是怎样想的,他是怎么告诉爸爸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爸爸在家,看到孩子天黑了还没回家,他有怎样的表现,他是怎么找到悬崖边的……文中隐藏了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细致地补写出来。
2.改写课文的故事情节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地讨论,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二、得课文之法,下笔如有神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呢?王尚文说:“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思想上还是表现技巧上都值得借鉴,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大有裨益。
1.写人,细腻真实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写人不具体也不生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不美化、神化人物形象,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物。学《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不写战斗过程而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学司马迁的《史记》,写陈胜,重点选择了少时与人佣耕的事件,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的历史环境中,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2.记事,曲折深刻
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平淡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心声》是学习的典范。两文都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插叙手法写作,文章内容丰富了,情节转换自然了。
如何通过记事阐发道理,抒发感情呢?《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的是一件小事,阐发的却是人生深刻的哲理。朱自清的《背影》是事中蕴情,写的是父亲买桔送别,表现的是伟大的父爱。笔者指导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事与情”“事与理”式的作文。学生作文《坐火车》即是一篇好文章。他写的是与母亲一起坐火车去外婆家探亲。母亲细致地打点好他的卧铺。等他一觉醒来,发觉母亲坐在硬铺的过道上,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以上所举,是笔者引导学生熟悉精品课文、细心品味揣摩的实例。得法于课内,收益于写作,把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吸收”内化为自我营养,使学生在写作中 “倾吐”,不知不觉地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实践证明,从教材课文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作文实效,切实推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我们充分把语文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让语文课本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
一、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写什么,只得胡编乱造。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其实,课文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蕴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只要善于去淘,就能做成巧妇之炊。从课文中怎样淘米呢?
1.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略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隐写、略写的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胆战心惊时,好朋友杰利也离开了我,可是后来又是他带着爸爸来到悬崖边的。其中的空白点就有:杰利当时离开是怎样想的,他是怎么告诉爸爸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爸爸在家,看到孩子天黑了还没回家,他有怎样的表现,他是怎么找到悬崖边的……文中隐藏了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细致地补写出来。
2.改写课文的故事情节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地讨论,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二、得课文之法,下笔如有神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呢?王尚文说:“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思想上还是表现技巧上都值得借鉴,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大有裨益。
1.写人,细腻真实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写人不具体也不生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不美化、神化人物形象,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物。学《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不写战斗过程而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学司马迁的《史记》,写陈胜,重点选择了少时与人佣耕的事件,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的历史环境中,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2.记事,曲折深刻
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平淡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心声》是学习的典范。两文都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插叙手法写作,文章内容丰富了,情节转换自然了。
如何通过记事阐发道理,抒发感情呢?《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的是一件小事,阐发的却是人生深刻的哲理。朱自清的《背影》是事中蕴情,写的是父亲买桔送别,表现的是伟大的父爱。笔者指导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事与情”“事与理”式的作文。学生作文《坐火车》即是一篇好文章。他写的是与母亲一起坐火车去外婆家探亲。母亲细致地打点好他的卧铺。等他一觉醒来,发觉母亲坐在硬铺的过道上,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以上所举,是笔者引导学生熟悉精品课文、细心品味揣摩的实例。得法于课内,收益于写作,把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吸收”内化为自我营养,使学生在写作中 “倾吐”,不知不觉地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实践证明,从教材课文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作文实效,切实推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我们充分把语文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让语文课本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