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例子 打造考场佳作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提高考生作文水平尤为总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教师难指导,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多数是望题兴叹,抓耳挠腮,咬笔头,想开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教师要想真正落实作文教学这一环节,有效而简洁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语文教材的优势,立足课内,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能力进行训练,一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要细心品味、揣摩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一、淘课文之米,为巧妇之炊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写什么,只得胡编乱造。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其实,课文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蕴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只要善于去淘,就能做成巧妇之炊。从课文中怎样淘米呢?
   1.挖掘课文的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略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隐写、略写的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胆战心惊时,好朋友杰利也离开了我,可是后来又是他带着爸爸来到悬崖边的。其中的空白点就有:杰利当时离开是怎样想的,他是怎么告诉爸爸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爸爸在家,看到孩子天黑了还没回家,他有怎样的表现,他是怎么找到悬崖边的……文中隐藏了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细致地补写出来。
   2.改写课文的故事情节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一次旅行中,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地讨论,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
   二、得课文之法,下笔如有神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呢?王尚文说:“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它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思想上还是表现技巧上都值得借鉴,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大有裨益。
   1.写人,细腻真实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写人不具体也不生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不美化、神化人物形象,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写人物。学《曹刿论战》,突出曹刿的远谋,不写战斗过程而写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学司马迁的《史记》,写陈胜,重点选择了少时与人佣耕的事件,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的历史环境中,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2.记事,曲折深刻
   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平淡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和《心声》是学习的典范。两文都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插叙手法写作,文章内容丰富了,情节转换自然了。
   如何通过记事阐发道理,抒发感情呢?《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的是一件小事,阐发的却是人生深刻的哲理。朱自清的《背影》是事中蕴情,写的是父亲买桔送别,表现的是伟大的父爱。笔者指导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事与情”“事与理”式的作文。学生作文《坐火车》即是一篇好文章。他写的是与母亲一起坐火车去外婆家探亲。母亲细致地打点好他的卧铺。等他一觉醒来,发觉母亲坐在硬铺的过道上,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以上所举,是笔者引导学生熟悉精品课文、细心品味揣摩的实例。得法于课内,收益于写作,把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吸收”内化为自我营养,使学生在写作中 “倾吐”,不知不觉地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实践证明,从教材课文入手,帮助学生“找米下锅”,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作文实效,切实推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我们充分把语文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让语文课本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较有难度的综合性训练当推开展辩论会。它既能促进阅读又能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初中生开展辩论会,从陌生到熟悉要有一个过程,往往需经历一定时间的训练才成;他们辩论的气质和技巧跟大学生相比自然不可同论,但也常有绚丽的色彩令人注目。笔者曾经多次开展班级辩论会,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辩论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
期刊
我们常听家长、老师抱怨:“某某某,简直把人心都操碎了,软硬不吃,真是气死人!”真的是“软硬不吃”吗?其实没有人没软肋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而已。我认为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保护孩子自尊心,利用集体力量教育孩子比教师单个教育效果会明显且持久。   一、利用阅读教学,驱散心灵阴影,培养阳光心态   我们九(五)班的罗林丽同学失去了父亲,她很悲痛,整天低着头,双眼红肿,我心情与她一样
期刊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美育天地,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语言、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的美。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富含“美”的矿藏,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开发这座宝矿。   一、立足教材,认识美   教材所选的文本,文质兼美,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它们的美,笔者认为应因文而异,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美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词、散文教学中的美育   首先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
期刊
一、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教师要以课内阅读为范本,先教会学生“会读”,再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多读”。为了培养学生乐读和解决阅读内容的丰富性问题,我想到了书店和图书馆这两个大“书库”,引导学生组成阅读小组,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能力相对较强与较弱的学生组
期刊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
期刊
第一,渠道多面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都充分肯定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   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这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走向社会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且语文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
期刊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培养独立创造、推陈出新的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能力;是培养打破常规、创造特色的能力。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先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确,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效,比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语文课堂常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思维火花的闪光碰撞。特别是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
期刊
还记得我读中小学的七八十年代,人工安排的课表中各年级、各班均有“作文”课。每个星期语文教师按计划、按课表上作文课,我们听作文课、写作文已成为习惯。大家对作文也没有畏惧心理。每学期老师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带我们到大自然中,亲临素材第一线,然后用感情真挚的笔抒写一副副美丽画卷……   到了新课标年代,课标改革似春风吹遍祖国各地,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但我们没有高兴多久:在众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