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1
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已有几年时间了,我发现中职院校不同级别的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而作为一名教师,清楚学生的心理动态则有利于走近学生,挖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一、学生级别不同,心理问题的倾向性不同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的整体水平反而要强于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是:首先他们刚经历了中考的失利,选择了中职学校。几年初中的学习经历还都历历在目。他们希望现在的选择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其次,一种隐隐的自责驱使他们不会像初中那样再虚度光阴,而会端正态度、目标明确,认真对待所学的每一门专业课。再次,作为新生走入中职学校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新校园、新专业、新教师、新的管理模式•••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这份好奇也促使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在教师和课堂上。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渐渐淡忘中考失利的痛苦,已经熟悉了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并逐渐暴露出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理问题:自控能力差、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校学习生活不适应,与同学关系不和谐等。所以有时就表现出无所畏惧、我行我素的态度,丧失学习兴趣、终日无所事事,甚至成为问题学生。
二、针对学生不同心理,需要教师发挥针对性的教育作用
先说一年级的学生,其实他们现在的可塑性很强,需要教师做一名“指导者”与“管理者”。首先要指导帮助他们对本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毕竟专业课对他们来讲是完全陌生的,让他们认识到医疗卫生专业的严谨性,提前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其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所有课程的学习,不能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尤其是中学时就是弱项的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化学等,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弥补中学不足的难得机会,让他们重视起来,把握住再次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培养我们的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再者,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初中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升学,而中职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学生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经历了教育形态的改变,同时
这种改变会引发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向他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作为“管理者”,是要求我们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像班主任一样做好班级及课堂的管理工作。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任课老师讲完课就走,学生有时还有问题要请教老师都找不到机会。而且任课老师觉得班级管理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课堂上只灌输他讲的专业课知识,别的内容从不涉及,即便是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也听之任之,不去管教。这样只会给学生的自由散漫提供机会,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的违反校规校纪。就我们学校而言,每位任课教师都安排有所授课班级的晚自习,如果教师不去管理自习课堂的的话,学生由于自学习惯较差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自修时间,甚至会把自习时间当做是“自由时间”,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如痴迷于小说,迷恋上化妆,谈男女朋友等。所以,“管理者”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我觉得重在做好监督与感化工作。在指导和管理的基础上,我们的学生便熟悉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有的同学能很好的适应这样的学习生活,会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之下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奋斗;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不规范,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对自己放任自流,而成为问题学生。所以,作为教师,针对自觉的学生依然要做好指导并监督的工作,督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树立目标、追求进步。对于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多数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应该的,就是管不住自己而已。所以,身为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指明道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是如何走出困境呢?我觉得感化的作用很强大有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 其实这样的学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内心很敏感,抵触情绪大,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和信任,教师应摘掉有色眼镜,及时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对他的重视,用尊重来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其次,多找机会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单独谈话,使他们打开心灵之门,走出自闭,让他们把自己的困难、挫折、迷茫主动告诉老师。同时辅以适当的“感恩”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管遭受到什么不公、挫折,不要抱怨,相反,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感谢生养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最后以平等的思想鼓励学生,告诉他们不要自暴自弃。让这些学生明白,今天的所学便是明天的基础,哪怕努力一点进步一点都是对自己负责。相信,如果我们用“尊重”启发学生、辅以“感恩”教育,用“平等”思想鼓励学生,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的成为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表现不同,实则是他们的心理不同。身为教师,应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触动内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身体与心灵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给学生一些灵魂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已有几年时间了,我发现中职院校不同级别的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而作为一名教师,清楚学生的心理动态则有利于走近学生,挖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一、学生级别不同,心理问题的倾向性不同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的整体水平反而要强于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是:首先他们刚经历了中考的失利,选择了中职学校。几年初中的学习经历还都历历在目。他们希望现在的选择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其次,一种隐隐的自责驱使他们不会像初中那样再虚度光阴,而会端正态度、目标明确,认真对待所学的每一门专业课。再次,作为新生走入中职学校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新校园、新专业、新教师、新的管理模式•••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这份好奇也促使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在教师和课堂上。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渐渐淡忘中考失利的痛苦,已经熟悉了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并逐渐暴露出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理问题:自控能力差、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学校学习生活不适应,与同学关系不和谐等。所以有时就表现出无所畏惧、我行我素的态度,丧失学习兴趣、终日无所事事,甚至成为问题学生。
二、针对学生不同心理,需要教师发挥针对性的教育作用
先说一年级的学生,其实他们现在的可塑性很强,需要教师做一名“指导者”与“管理者”。首先要指导帮助他们对本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毕竟专业课对他们来讲是完全陌生的,让他们认识到医疗卫生专业的严谨性,提前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其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所有课程的学习,不能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尤其是中学时就是弱项的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化学等,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弥补中学不足的难得机会,让他们重视起来,把握住再次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培养我们的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再者,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初中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升学,而中职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学生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经历了教育形态的改变,同时
这种改变会引发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向他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作为“管理者”,是要求我们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像班主任一样做好班级及课堂的管理工作。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任课老师讲完课就走,学生有时还有问题要请教老师都找不到机会。而且任课老师觉得班级管理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课堂上只灌输他讲的专业课知识,别的内容从不涉及,即便是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也听之任之,不去管教。这样只会给学生的自由散漫提供机会,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的违反校规校纪。就我们学校而言,每位任课教师都安排有所授课班级的晚自习,如果教师不去管理自习课堂的的话,学生由于自学习惯较差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自修时间,甚至会把自习时间当做是“自由时间”,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如痴迷于小说,迷恋上化妆,谈男女朋友等。所以,“管理者”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我觉得重在做好监督与感化工作。在指导和管理的基础上,我们的学生便熟悉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有的同学能很好的适应这样的学习生活,会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之下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奋斗;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不规范,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对自己放任自流,而成为问题学生。所以,作为教师,针对自觉的学生依然要做好指导并监督的工作,督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树立目标、追求进步。对于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多数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应该的,就是管不住自己而已。所以,身为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指明道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是如何走出困境呢?我觉得感化的作用很强大有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 其实这样的学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内心很敏感,抵触情绪大,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和信任,教师应摘掉有色眼镜,及时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对他的重视,用尊重来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其次,多找机会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单独谈话,使他们打开心灵之门,走出自闭,让他们把自己的困难、挫折、迷茫主动告诉老师。同时辅以适当的“感恩”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管遭受到什么不公、挫折,不要抱怨,相反,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感谢生养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最后以平等的思想鼓励学生,告诉他们不要自暴自弃。让这些学生明白,今天的所学便是明天的基础,哪怕努力一点进步一点都是对自己负责。相信,如果我们用“尊重”启发学生、辅以“感恩”教育,用“平等”思想鼓励学生,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的成为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表现不同,实则是他们的心理不同。身为教师,应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触动内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身体与心灵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给学生一些灵魂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