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对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就业 对策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得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生计,如果没有工作可以说是人生最悲惨的经济事件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主权债务危机绵绵不绝从冰岛主权债务危机、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全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意。据有关金融机构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2月,世界各国负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超过40万亿美元。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主权债务危机对消费者信心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的同时,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但大学层次的就业人数的供给大幅度增加了,在大学层次的劳动力需求没有增加或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加剧了大学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就更为显著。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省市都不断调整最低工资。如上海2012年4月起,上海市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将从1280元调整为1450元,增加170元。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使这部分劳动者的福利提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格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没有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工资是市场均衡工资。现在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从而形成大量劳动力过剩。现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角色已经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劳动者转变。最低工资制度的存在,最低工资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刚毕业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经验是最缺乏的,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的能力也是最弱的,起初民办高校的部分毕业生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来换取工作培训的机会,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愿意不要任何报酬来进行实习,所以最低工资的存在和提高排斥了部分有工作愿望的大学生的工作机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突出。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极其原始的条件下能活到70岁的人是较少的。古代社会人们预期寿命也是较低的。各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方面的改善,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趋势。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老龄化加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在我的身边看到很多60岁,哪怕是70岁的老人他们的思维敏捷,精力和体力各方面都非常充沛,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老人。退休年龄的延迟应和国民真实的健康状况、和国民的期望寿命在比较一致的水平上。随着人们平均寿命和学习年限的增加,如果不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工作年限占人的整个生命的年限的比率会越来越小,除非生产力有极大的发展否则国家养老负担将不堪重负。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合意的。但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问题
一向以劳动力过剩著称的中国,近年来连续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工厂向中西部转移。国外有些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越南、印度等国。农民工工资的不断上涨,说明了我国的用工荒正在出现。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有的大学生的工资已低于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从表面上看既然有用工荒就不会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原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民办高校毕业生既不能与农民工形成差异化得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3、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能力不足。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民办高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就并不优异,基础本就相对落后,进入独立学院后,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由此长期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胜任更高职位发展方面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
(2)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投入成本高,他们大多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期望值偏高,追求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从而容易产生择业欲望与现实相脱离,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进一步扶持民办高校就业工作
政府从制度法规上扶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在制定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制定出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政策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权衡取舍使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减到最小。
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扶持,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和认同,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 2、民办高校应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注重实习实训建设
民办高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知名度不高。在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品牌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会受到学校品牌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个或某些专业建立自己的品牌。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不熟练,缺乏经验。校内的实习实训工作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做好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各类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如大学物理实验室、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加工技术实习车间、电子电工实验室等。二是要加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可以为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民办高校的部分毕业生存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当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着市场走。当我们转向市场经济时,教育也要适应这种经济体制的需求。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变的经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时尚与需求的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迅速变动的。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有技能的技术工人时民办高校就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联系校企合作使学校教育向行业和企业延伸。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象一点说,是教学生如何去猎杀某种动物如野猪,还是教学生打猎的原理。用前一种教育方法,一旦野猪打完,学生学到的本领就变成没有用的“屠龙术”;用后一种教育方法,学生才能适应各种变化,有什么打什么。一个人的能力基础是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个基础,学什么技能都不难。缺乏这种综合素质基础,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根深才能叶茂”。在教育中,“根”就是综合素质,“叶”才是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使民办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远离失业。
4、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要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付出比公办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更新就业观念、降低择业预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那么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得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换。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在市场上稀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应该降低就业预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摈弃一切不合实际的想法,务实地寻找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为自身创造价值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贤华、江芳:大学生就业难环境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学教育,2010(5).
[2] 梁小民:黑板上的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5).
[4] 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就业 对策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得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生计,如果没有工作可以说是人生最悲惨的经济事件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主权债务危机绵绵不绝从冰岛主权债务危机、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全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意。据有关金融机构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2月,世界各国负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超过40万亿美元。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主权债务危机对消费者信心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的同时,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但大学层次的就业人数的供给大幅度增加了,在大学层次的劳动力需求没有增加或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加剧了大学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就更为显著。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省市都不断调整最低工资。如上海2012年4月起,上海市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将从1280元调整为1450元,增加170元。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使这部分劳动者的福利提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格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没有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工资是市场均衡工资。现在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从而形成大量劳动力过剩。现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角色已经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劳动者转变。最低工资制度的存在,最低工资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刚毕业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经验是最缺乏的,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的能力也是最弱的,起初民办高校的部分毕业生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来换取工作培训的机会,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愿意不要任何报酬来进行实习,所以最低工资的存在和提高排斥了部分有工作愿望的大学生的工作机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突出。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极其原始的条件下能活到70岁的人是较少的。古代社会人们预期寿命也是较低的。各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方面的改善,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趋势。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老龄化加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在我的身边看到很多60岁,哪怕是70岁的老人他们的思维敏捷,精力和体力各方面都非常充沛,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老人。退休年龄的延迟应和国民真实的健康状况、和国民的期望寿命在比较一致的水平上。随着人们平均寿命和学习年限的增加,如果不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工作年限占人的整个生命的年限的比率会越来越小,除非生产力有极大的发展否则国家养老负担将不堪重负。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合意的。但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问题
一向以劳动力过剩著称的中国,近年来连续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工厂向中西部转移。国外有些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越南、印度等国。农民工工资的不断上涨,说明了我国的用工荒正在出现。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有的大学生的工资已低于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从表面上看既然有用工荒就不会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原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民办高校毕业生既不能与农民工形成差异化得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3、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能力不足。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民办高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就并不优异,基础本就相对落后,进入独立学院后,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由此长期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胜任更高职位发展方面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
(2)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投入成本高,他们大多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期望值偏高,追求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从而容易产生择业欲望与现实相脱离,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进一步扶持民办高校就业工作
政府从制度法规上扶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在制定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制定出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政策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权衡取舍使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减到最小。
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扶持,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和认同,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 2、民办高校应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注重实习实训建设
民办高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知名度不高。在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品牌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会受到学校品牌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个或某些专业建立自己的品牌。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不熟练,缺乏经验。校内的实习实训工作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做好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各类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如大学物理实验室、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加工技术实习车间、电子电工实验室等。二是要加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可以为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民办高校的部分毕业生存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当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着市场走。当我们转向市场经济时,教育也要适应这种经济体制的需求。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变的经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时尚与需求的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迅速变动的。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有技能的技术工人时民办高校就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联系校企合作使学校教育向行业和企业延伸。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象一点说,是教学生如何去猎杀某种动物如野猪,还是教学生打猎的原理。用前一种教育方法,一旦野猪打完,学生学到的本领就变成没有用的“屠龙术”;用后一种教育方法,学生才能适应各种变化,有什么打什么。一个人的能力基础是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个基础,学什么技能都不难。缺乏这种综合素质基础,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根深才能叶茂”。在教育中,“根”就是综合素质,“叶”才是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使民办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远离失业。
4、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要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加强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付出比公办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更新就业观念、降低择业预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那么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得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换。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在市场上稀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应该降低就业预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摈弃一切不合实际的想法,务实地寻找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为自身创造价值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贤华、江芳:大学生就业难环境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学教育,2010(5).
[2] 梁小民:黑板上的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5).
[4] 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