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引领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创设学习氛围;教师教学引领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习领悟;课程体系引领与学生榜样影响,树立远大理想。问题教学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生活体验;互动交流;榜样影响;内在整合;三位一体
目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较以往有传承,并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开展思品课程的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守法的观念,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向的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认知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有法治意识的人。由于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以体验学习为载体,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实效。适合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在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如何逐步养成?课堂教学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如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实例,谈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引领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创设学习氛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绪论”中提道:“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来自他们对生活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虽然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直接照搬孩子的生活,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引导,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育儿童接受社会规则、规范儿童的行为规范。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1]这就是教师开展教育的意义。這种教育首先应该做到课堂教学引领与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创设良性学习氛围。
【案例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课,可以说家是儿童生活体验最丰富的地方,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成长在家庭中,和父母朝夕相处。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引领呢?“阅读角”中一篇感人的小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是教师引领的精华之处,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和精髓所在。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妈妈喜欢吃鱼头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逐步了解妈妈不是喜欢吃鱼头,而是想把好吃的鱼肉让给“我”吃,适时教育孩子懂得父母的关爱,这并不难。教师在情感升华之处设置一个生活情境,让同学们在生活情境中去领悟和体验:“如果你家也吃鱼,妈妈也同样给你吃鱼肉,而妈妈吃鱼头时,你能不能对妈妈说几句你内心的感语?”一周时间后反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引领与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目的主要在于:首先,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这种体会是切身体会,尤为深刻,是一种爱的体验;其次,让孩子们当场对妈妈说几句话,是一种爱的回馈与互动,妈妈对于子女的语言回馈也是一种互动。
很多人往往不善于表达爱。这样的情景提供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融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在课堂上交流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吸收爱的表达的方式,彼此促进,共同成长,让学生逐步趋向感情丰富,充满感恩的心态,懂得语言回馈。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非常巧妙地达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课程。如果每一节课都有这样巧妙的构思,长此以往,收益颇丰,达到了课堂教学引领和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营造了良性学习氛围。
二、教师教学引领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习领悟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拾萃》(黄世利)[2]中提道,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后,他们对这个大千世界也就发生了好奇和兴趣。每当周围环境和事物属性发生了变化,通过他们嗅觉和视觉神经系统,不断刺激他们的大脑皮质时,他们便对周围很多事物开始感到非常陌生,非常新鲜,这些陌生事物的新鲜感促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理。较有作为的少年儿童,一般都不会只停留在这种好奇的认知水平线上,他们还会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引领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领悟。
【案例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我为学校出点力”。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一改以往教师教授的模式,引发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抛出一个很大胆的要求:“孩子们,今天我们为学校出出力,大家讨论一下怎么让学校建设管理得更好?提出你们的想法和点子,没有任何限制,大胆想,大胆说,我们互相交流。”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性很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会出现。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交流每个主意好不好,能不能被采纳,为什么。就这样,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被淘汰,留下一些很有新意的点子。然后大家一起在教师的帮助下写成建议书,呈给校长。如果校长采纳了,教师再反馈给学生,说说大家哪些好的建议被采纳。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满足感,而且自己提出来的建议一定会认真地执行,深化了学习领悟,对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大有益处。
三、课程体系引领与学生榜样影响有机结合,树立远大理想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讲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点燃理想的火花,不是一件难事,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能越烧越旺,这就需要在学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筑起桥梁。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实现理想的桥梁,渐渐觉得原来热烈追求过的理想越来越虚无缥缈,久而久之觉得那是幻想,于是理想之火熄灭了。有了桥梁,学生就在一步步接近理想,理想对他也就越来越具有鼓舞力量,理想的彼岸世界在他的心里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灿烂,从而激发出无穷的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力量。怎样搭起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呢?”[3]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很有潜力、值得深挖和具有导向性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理想教育,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同学间相互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课例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2课“我学习,我快乐”中有一个环节是“战胜困难更快乐”。在这节课上,教师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把这些困难说出来,并且大胆地表达自己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内心的所想所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深刻的体验。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逐步帮助其解决困难。之后让学生讲一讲当困难迎刃而解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体验又是怎样的。通过前后内心世界的对比,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战胜困难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这样的活动不应开展一次就算结束了,应该持续一段时间。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困难记录本,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一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一步步解决这些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有了困难并不怕,只要一点一点地坚持努力,总能把困难解决掉。慢慢地,学生就具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上课心不在焉、自控力差的学生会在大团队思想的引领下,不由自主地往主流思想方向靠拢,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会在不断地自我反思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样的教学符合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综合性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也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这样的三位一体教育思路,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和朦胧社会好奇探索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所以,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运用感性活动的体验策略,让学生动用眼、鼻、耳、口、舌等开展感受认知,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学习中感悟明理,习得方法。同时加强教师教学引领和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领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理想教育,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同学间相互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样的教育成果远远大于课堂上的习得收获,真正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态度上确立了正确方向,树立了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李本法.德育渗透方法拾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月刊,2002(06):37.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关键词】生活体验;互动交流;榜样影响;内在整合;三位一体
目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较以往有传承,并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开展思品课程的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守法的观念,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向的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认知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有法治意识的人。由于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以体验学习为载体,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实效。适合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在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如何逐步养成?课堂教学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如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实例,谈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引领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创设学习氛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绪论”中提道:“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来自他们对生活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虽然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直接照搬孩子的生活,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引导,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育儿童接受社会规则、规范儿童的行为规范。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1]这就是教师开展教育的意义。這种教育首先应该做到课堂教学引领与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创设良性学习氛围。
【案例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课,可以说家是儿童生活体验最丰富的地方,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成长在家庭中,和父母朝夕相处。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引领呢?“阅读角”中一篇感人的小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是教师引领的精华之处,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和精髓所在。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妈妈喜欢吃鱼头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逐步了解妈妈不是喜欢吃鱼头,而是想把好吃的鱼肉让给“我”吃,适时教育孩子懂得父母的关爱,这并不难。教师在情感升华之处设置一个生活情境,让同学们在生活情境中去领悟和体验:“如果你家也吃鱼,妈妈也同样给你吃鱼肉,而妈妈吃鱼头时,你能不能对妈妈说几句你内心的感语?”一周时间后反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引领与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目的主要在于:首先,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这种体会是切身体会,尤为深刻,是一种爱的体验;其次,让孩子们当场对妈妈说几句话,是一种爱的回馈与互动,妈妈对于子女的语言回馈也是一种互动。
很多人往往不善于表达爱。这样的情景提供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融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在课堂上交流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吸收爱的表达的方式,彼此促进,共同成长,让学生逐步趋向感情丰富,充满感恩的心态,懂得语言回馈。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非常巧妙地达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课程。如果每一节课都有这样巧妙的构思,长此以往,收益颇丰,达到了课堂教学引领和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营造了良性学习氛围。
二、教师教学引领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习领悟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拾萃》(黄世利)[2]中提道,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后,他们对这个大千世界也就发生了好奇和兴趣。每当周围环境和事物属性发生了变化,通过他们嗅觉和视觉神经系统,不断刺激他们的大脑皮质时,他们便对周围很多事物开始感到非常陌生,非常新鲜,这些陌生事物的新鲜感促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理。较有作为的少年儿童,一般都不会只停留在这种好奇的认知水平线上,他们还会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引领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领悟。
【案例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我为学校出点力”。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一改以往教师教授的模式,引发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抛出一个很大胆的要求:“孩子们,今天我们为学校出出力,大家讨论一下怎么让学校建设管理得更好?提出你们的想法和点子,没有任何限制,大胆想,大胆说,我们互相交流。”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性很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会出现。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交流每个主意好不好,能不能被采纳,为什么。就这样,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被淘汰,留下一些很有新意的点子。然后大家一起在教师的帮助下写成建议书,呈给校长。如果校长采纳了,教师再反馈给学生,说说大家哪些好的建议被采纳。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满足感,而且自己提出来的建议一定会认真地执行,深化了学习领悟,对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大有益处。
三、课程体系引领与学生榜样影响有机结合,树立远大理想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讲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点燃理想的火花,不是一件难事,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能越烧越旺,这就需要在学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筑起桥梁。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实现理想的桥梁,渐渐觉得原来热烈追求过的理想越来越虚无缥缈,久而久之觉得那是幻想,于是理想之火熄灭了。有了桥梁,学生就在一步步接近理想,理想对他也就越来越具有鼓舞力量,理想的彼岸世界在他的心里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灿烂,从而激发出无穷的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力量。怎样搭起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呢?”[3]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很有潜力、值得深挖和具有导向性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理想教育,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同学间相互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课例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2课“我学习,我快乐”中有一个环节是“战胜困难更快乐”。在这节课上,教师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把这些困难说出来,并且大胆地表达自己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内心的所想所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深刻的体验。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逐步帮助其解决困难。之后让学生讲一讲当困难迎刃而解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体验又是怎样的。通过前后内心世界的对比,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战胜困难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这样的活动不应开展一次就算结束了,应该持续一段时间。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困难记录本,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一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一步步解决这些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有了困难并不怕,只要一点一点地坚持努力,总能把困难解决掉。慢慢地,学生就具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上课心不在焉、自控力差的学生会在大团队思想的引领下,不由自主地往主流思想方向靠拢,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会在不断地自我反思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样的教学符合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综合性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也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这样的三位一体教育思路,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和朦胧社会好奇探索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所以,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运用感性活动的体验策略,让学生动用眼、鼻、耳、口、舌等开展感受认知,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学习中感悟明理,习得方法。同时加强教师教学引领和学生互动交流有机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领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理想教育,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同学间相互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样的教育成果远远大于课堂上的习得收获,真正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态度上确立了正确方向,树立了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李本法.德育渗透方法拾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月刊,2002(06):37.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