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当今教育领域的最热门话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教育的理念来说,创新能力并非科学家,世界伟人所独具,学生同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不过他们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结果的“重新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说虽不具社会意义,但对其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作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育人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更新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识拙见。
一、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纪律问题,认为一旦放开了,学生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法收拾,我不完全否认这种传统的课堂纪律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它在总体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国内外教育专家一致为部分教师课堂上要求学生手背身后挺直坐,目不斜视的所谓“好课堂纪律”而深感忧虑,为课堂的鸦雀无声而担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不自信与恐惧之中时,它将削弱,阻碍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这样连学习效率都达不到,自然就谈不上创新了。国外提倡课堂的“嗡嗡效应”,即课堂纪律相对放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在课堂上教师始终微笑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即便错了也要进行其他方面的鼓励,同时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分层教学,问题的设计分难、中、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新方面迈进,没有创新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亦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动荡。”事实上,人类的教育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中体现创新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便是质疑,质疑是孩子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质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有这么一个句子:“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有的工具书上的注释为:“后面的狼停止了,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上来了。”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怎么会是后面的狼停止呢?应该是前面的狼停下来才对?”对此,我首先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后狼”应理解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前狼”应理解为“先得到骨头的狼”,全句就应理解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同时强调,这里的“前后”不是方位的前后,而是指时间上的前后。通过这一做法,不仅质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激起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兴趣,实现了创新,体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在问题的设计中体现创新
有突破,才有创新,只有敢于突破,才有可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突破陈规的问题,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设计假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源于最初大胆的假设,因此,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教师可提问:“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是个高官,他将从哪些方面培养仲永成才?仲永有可能成为哪方面的人才?”学生对此可大胆分析,讨论,以发展创新能力。再如《荒岛余生》一文,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鲁滨孙没有发现那只搁浅的大船,没能从船上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他是否还会活下去?是否还能活下去?如果活下去,他将会怎样活下去?”这样一来,学生肯定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及对生活的态度去审视,去分析,去想象,从而便有了不同的答案,也就有了创新。
2、通过设计想象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想象力是其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如《夸父逐日》一文,文中想象部分说夸父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教师可由此启发学生进行其它想象。有的说夸父死后骸骨变成了一个村庄,从此这里鸟语花香,村民们个个都像夸父一样勇敢,有的说夸父的头发变成了一个辽阔的草原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充分的创新空间,
(三)在课文的复述中体现创新
我引导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时往往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或改编故事结局,或更换故事情节,以丰富文本的内容,体现学生的创新。比如:《背影》一文写朱自清望父亲买橘的那个背影让他瞬间顿悟了父爱,教师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复述,也可改动这个情节或增加某些情节加以复述,这样学生在复述时就会融入自己对父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就会有所创新。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本”与“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课堂的延伸,为创新增活力。我们可开设一些语文活动课,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开展演讲,辩论,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还可将语文课堂搬到生活中。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就先将学生分好组然后带着学生上山,由组长带着小组的同学找朋友,这样一来,学生既找到了作者在山中访问的众朋友,又找到了许多的新朋友,回教室后教师再布置学生把访友所感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访友的目的,还有了自己的新体会;既达到了学习本文的目的,又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有了创新,一举几得。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广开创新渠道,为学生寻找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借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春风,因地,因时,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教育的理念来说,创新能力并非科学家,世界伟人所独具,学生同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不过他们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结果的“重新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说虽不具社会意义,但对其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作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育人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更新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识拙见。
一、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纪律问题,认为一旦放开了,学生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法收拾,我不完全否认这种传统的课堂纪律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它在总体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国内外教育专家一致为部分教师课堂上要求学生手背身后挺直坐,目不斜视的所谓“好课堂纪律”而深感忧虑,为课堂的鸦雀无声而担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不自信与恐惧之中时,它将削弱,阻碍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这样连学习效率都达不到,自然就谈不上创新了。国外提倡课堂的“嗡嗡效应”,即课堂纪律相对放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在课堂上教师始终微笑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即便错了也要进行其他方面的鼓励,同时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分层教学,问题的设计分难、中、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新方面迈进,没有创新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亦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动荡。”事实上,人类的教育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中体现创新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便是质疑,质疑是孩子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质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有这么一个句子:“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有的工具书上的注释为:“后面的狼停止了,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上来了。”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怎么会是后面的狼停止呢?应该是前面的狼停下来才对?”对此,我首先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后狼”应理解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前狼”应理解为“先得到骨头的狼”,全句就应理解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同时强调,这里的“前后”不是方位的前后,而是指时间上的前后。通过这一做法,不仅质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激起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兴趣,实现了创新,体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在问题的设计中体现创新
有突破,才有创新,只有敢于突破,才有可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突破陈规的问题,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设计假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源于最初大胆的假设,因此,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教师可提问:“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是个高官,他将从哪些方面培养仲永成才?仲永有可能成为哪方面的人才?”学生对此可大胆分析,讨论,以发展创新能力。再如《荒岛余生》一文,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鲁滨孙没有发现那只搁浅的大船,没能从船上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他是否还会活下去?是否还能活下去?如果活下去,他将会怎样活下去?”这样一来,学生肯定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及对生活的态度去审视,去分析,去想象,从而便有了不同的答案,也就有了创新。
2、通过设计想象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想象力是其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如《夸父逐日》一文,文中想象部分说夸父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教师可由此启发学生进行其它想象。有的说夸父死后骸骨变成了一个村庄,从此这里鸟语花香,村民们个个都像夸父一样勇敢,有的说夸父的头发变成了一个辽阔的草原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充分的创新空间,
(三)在课文的复述中体现创新
我引导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时往往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或改编故事结局,或更换故事情节,以丰富文本的内容,体现学生的创新。比如:《背影》一文写朱自清望父亲买橘的那个背影让他瞬间顿悟了父爱,教师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复述,也可改动这个情节或增加某些情节加以复述,这样学生在复述时就会融入自己对父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就会有所创新。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本”与“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课堂的延伸,为创新增活力。我们可开设一些语文活动课,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开展演讲,辩论,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还可将语文课堂搬到生活中。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就先将学生分好组然后带着学生上山,由组长带着小组的同学找朋友,这样一来,学生既找到了作者在山中访问的众朋友,又找到了许多的新朋友,回教室后教师再布置学生把访友所感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访友的目的,还有了自己的新体会;既达到了学习本文的目的,又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有了创新,一举几得。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广开创新渠道,为学生寻找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借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春风,因地,因时,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