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通货膨胀”,这个在中国经济史上屡次出现的名词,如一团乌云般再次笼罩在中国大地上。
▌“涨时代”刺痛总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CPI,在一路攀升中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6月份月度同比上涨6.4%,7月份月度同比上涨6.5%……
一年多来,经常有人發出“除了工资和股市不涨,其他什么都涨”的感慨。
从“豆你玩”、“蒜你狠”到“糖高宗”,再到电价、水价、油价的纷纷上调,再到“疯狂的猪肉”,还有久控不下的楼市,让各地居民感到生活成本的增加“无处不在”。
早在去年12月26日,温家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与特别节目《重返灾区——中国之声温暖行动》时,有深圳网民提问:今年最让老百姓神经绷紧的就是“物价”,年终盘点十大热词里就有一个叫“涨时代”。
温家宝回答说:“网友同志,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确实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物价上涨,中低收入者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显得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已经采取了16条措施,现在看,我们完全有能力控制物价的总水平。”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通胀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如是说。此时,政府已将2011年度CPI调控目标定格在“4%左右”。
但时至今日,“老虎”仍在横行,为时已逾一年。
▌物价“节节升高”为哪般
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输入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中国式“打虎”, “组合拳”该怎么打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调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那么,政府要保持物价稳定,究竟该怎么应对?如何打通胀这支“老虎”?“组合拳”又该如何实施?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近些年,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8.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2010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过公路从山东运到了上海,经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多级跳”后,摆上零售摊位,价格也从每斤0.3元涨到3元,涨了整10倍。芹菜“疯狂涨价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玄机。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由消费者负担。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丰富了百姓餐桌,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事出必有因。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二是损耗大,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
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三减”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产销对接,“减环节”;完善设施,“减损耗”;降低费用,“减负担”。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针对困难群体,要做的就是:及时发放补贴,提高救助标准,建立联动机制。(本刊综合)
“通货膨胀”,这个在中国经济史上屡次出现的名词,如一团乌云般再次笼罩在中国大地上。
▌“涨时代”刺痛总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CPI,在一路攀升中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6月份月度同比上涨6.4%,7月份月度同比上涨6.5%……
一年多来,经常有人發出“除了工资和股市不涨,其他什么都涨”的感慨。
从“豆你玩”、“蒜你狠”到“糖高宗”,再到电价、水价、油价的纷纷上调,再到“疯狂的猪肉”,还有久控不下的楼市,让各地居民感到生活成本的增加“无处不在”。
早在去年12月26日,温家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与特别节目《重返灾区——中国之声温暖行动》时,有深圳网民提问:今年最让老百姓神经绷紧的就是“物价”,年终盘点十大热词里就有一个叫“涨时代”。
温家宝回答说:“网友同志,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确实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物价上涨,中低收入者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显得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已经采取了16条措施,现在看,我们完全有能力控制物价的总水平。”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通胀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如是说。此时,政府已将2011年度CPI调控目标定格在“4%左右”。
但时至今日,“老虎”仍在横行,为时已逾一年。
▌物价“节节升高”为哪般
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输入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中国式“打虎”, “组合拳”该怎么打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调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那么,政府要保持物价稳定,究竟该怎么应对?如何打通胀这支“老虎”?“组合拳”又该如何实施?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近些年,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8.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2010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过公路从山东运到了上海,经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多级跳”后,摆上零售摊位,价格也从每斤0.3元涨到3元,涨了整10倍。芹菜“疯狂涨价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玄机。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由消费者负担。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丰富了百姓餐桌,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事出必有因。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二是损耗大,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
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三减”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产销对接,“减环节”;完善设施,“减损耗”;降低费用,“减负担”。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针对困难群体,要做的就是:及时发放补贴,提高救助标准,建立联动机制。(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