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这一转型具有显著的“文人化”特质.宋代陈设艺术的“文人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总体的陈设格局超越了唐代陈设艺术的混杂化和多元化状态,呈现出更为精细的礼制化色彩;二是审美取向从唐代的贵族化转为文人雅致化;三是艺术风格从华美转为素朴.宋代陈设艺术文人化转型的内在动因,一方面,在于唐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汉文化本位化的复归;另一方面,来自文人对自我与天下关系的再确认.
【机 构】
: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这一转型具有显著的“文人化”特质.宋代陈设艺术的“文人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总体的陈设格局超越了唐代陈设艺术的混杂化和多元化状态,呈现出更为精细的礼制化色彩;二是审美取向从唐代的贵族化转为文人雅致化;三是艺术风格从华美转为素朴.宋代陈设艺术文人化转型的内在动因,一方面,在于唐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汉文化本位化的复归;另一方面,来自文人对自我与天下关系的再确认.
其他文献
蒋旅佳《宋元文章总集分体与分类研究》一书,回归中国文学传统语境,加强各学科的互动.从“分体编录”类总集、乐府总集、赋总集、南宋文章总集、地域总集的编纂分类体例入手,提炼分类特点和文体观念,探究宋元时期文体观念演变与社会风尚变革的关系,并编写宋元时期三十部文章总集分类叙录,对宋元时期文章总集的发展演变进行全面的研究.此书立足于文体,拓展于文学,放眼于文化,通过文体学研究完成一次文化领域上跨越历史的对话.
“扶贫”“小康”“乡村振兴”等关键词作为新农村题材电影表述的视觉符号,展现了“中国化”凝聚性叙事结构,重构了生态乡村与现代交融的视觉图谱.本文以近年来上映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和《春天的马拉松》三部影片为例,以“乡愁记忆”为切入口,结合“文化记忆”这一理论视野探讨其本质,即新农村题材电影记忆着什么,记忆的动机是什么,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记忆形态,发挥了怎样的记忆功能、思考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义项之间的具有概念方面或历史方面的的联系,其中,认知隐喻思维是多义词词义演变的重要方式.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并将之运用于是词汇教学,从而提高英语多义词学习效果.
本文聚焦新冠疫情谣言治理问题,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与腾讯较真事实查证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对1228条辟谣数据的质化内容分析,阐述了官方商业网络辟谣平台在辟谣响应、辟谣议题、辟谣信源、鉴谣标注、辟谣传播和辟谣协作等方面的显著差异.通过深入对比不同网络辟谣平台运作流程与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现阶段谣言治理正在从自上而下、中心化辟谣模式走向着眼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关键责任主体,去中心化、人机协同的谣言治理新范式.具体可从推行政府规制与平台治理双轮驱动,提升技术治谣、深化人
本文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沙龙相关主题绘画,并将启蒙学说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献史料与沙龙女主人的图像结合起来进行互证研究,分析18世纪法国沙龙女性的时代身体与身份观念转向问题,并探讨其在女性文化近现代转型中的代表性意义.
“衣线绣”是传统鲁绣的别称,因其所采用的双捻合股绣线粗壮似衣线而得名.由于粗壮的绣线多与坚牢的绣底质料搭配,选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工整朴厚的图案,传统鲁绣因此不同于平薄细真、色彩细润的顾绣等“南绣”,成为苍劲厚朴、民间特色浓郁的“北绣”代表.从我国各知名绣种普遍“铺针细于毫芒”的趋势及历程看,传统鲁绣作为“衣线绣”稳固传承,反映了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及其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由此,亦可进一步理解自然生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传统工艺的塑造作用.
在语意学转向或称为“诗性转折”的学科范式转变中,设计越来越被作为话语,以及成为制造话语的方式.本文引介了一种新的设计概念“话语性设计”,以另类之物作为媒介,启发反思与对话、制造公共话语以实现沟通伦理.本文将之理解为一种对设计价值的有效识别框架与意义构建机制,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话语如何设计”这一问题.进而简要梳理了话语从言语现象转变为社会事件的知识脉络,分析了话语与设计的三种关系、指出“通过设计的话语”是话语性设计的主要领域,并从“设计——物——话语——行动”等四个向度分析了话语性设计的构成方式.最后,指
本文通过图像学、壁画类比、服饰考证等方法对敦煌石窟第146、196、9窟外道女服饰进行了重新辨识,指出外道女所着下装除了“缚裤”外,还有一种“腰裙”形制.将舞伎、菩萨、天女、飞天等所着腰裙形象,作为外道女腰裙的佐证,可以说明,“腰裙”在敦煌壁画中属于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服装语言.本文就“腰裙”的由来进行探究,揭示了此服饰随着丝绸之路文化融合逐步向东演进的过程;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物证之一,对汉地壁画造像服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敦煌莫高窟艺术源于佛教文化,并且体现了与古代社会生产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壁画和彩塑中反映出的服饰造型、结构、色彩、材质、配饰、纹样和装饰风格丰富多彩,是中国历代服饰和织造、印染工艺的重要历史资料.本文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对敦煌服饰文化学习和理解的渐进过程,以及运用敦煌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设计应用的实践案例.特别是2018年成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之后,在此学术平台上广泛并有效地开展了文化研究、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项工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敦煌艺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做出了
新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如实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新”之所在,“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形态是多元和丰富的,并非人们一般时代记忆中刻板的同质化面貌.实际上,无论是从书籍设计观念的思想性和现代性,还是从视觉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性,都有值得深入研究的设计经典之作,这尤其体现在叙事性、文艺性、思想性最强的文学类书籍设计之中.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印刷工艺的相对落后,这一时期的书籍精装极少,以平装为主,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书籍的封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