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吉林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辽墓;辽代中晚期
【摘要】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北发现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1、M3破坏严重,仅存墓底铺砖;M2为方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铁器、砖雕建筑构件、壁画残块等遗物,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推测,其年代应在辽代中晚期。这三座辽墓的清理为研究城四家子古城的葬俗与物质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2017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吉林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城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有被破坏的古代墓葬,遂上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墓葬裸露区域及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发现3座砖室墓,清理后分别编号为2017BTCM1—M3(下文简称为M1—M3)。
三座墓葬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后呼伦艾力村北约100米处,东南距城四家子古城址北城墙约700米,南距洮儿河约400米。墓葬所在地势平坦(图一)。M1和M3因村民进行旱田改水田工程时深翻耕地而破坏,仅存少许墓底铺砖,墓葬形制和地层堆积不得而知。由保存相对较好的M2可知该处地层较为简单,第①层为黑灰色耕土层,第②层为灰黄色沙土,第③层为生土层,灰黑色沙土。M2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及生土层。该墓早年即被盗,盗洞开口于①层下,墓室和墓道被盗扰严重,旱田改水田工程又对其造成二次破坏。现对三座墓的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M2为方形单砖室墓,方向为南偏西14°。由墓室、墓门、墓道组成,整体长4.7米(图二)。墓葬所用条砖形制基本相同,长30~32厘米,宽16~17厘米,厚6~7厘米。其中有48件墓砖印有完整掌纹,占M2残余砖总数(320件)的15%。掌纹均为右掌,长度在12~15厘米之间。
墓道平面呈梯形,斜坡状。长2.6米,宽0.74~1.28米,近墓门处深1.26米。北侧靠近封门处的填土中发现残碎的陶盆、陶罐、白瓷碗等遗物。
墓门南与墓道相通,整体残高1.02米,宽0.9米,进深0.16米。自下至上第13层开始起券,券顶破坏严重,顶上残存3~4層平铺的青砖。墓门两侧与墓圹之间以青砖竖向填充封堵。门洞高0.74米,宽0.62米,两侧的青砖上发现黄色颜料残迹。墓门外用青砖封门。封门砖残存三层,最下层为两边各5块青砖呈“八”字形并排竖放,中间用一块青砖敲断为三截填充缝隙,三块断砖外斜置一块完整青砖封堵;第二、三层仅存部分封门砖,推测其也应为呈“八”字形并排竖放。填土中发现砖雕瓦当。
墓室位于圆形土圹内。土圹直径约2.4米,深1.45米。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1.62米,残高1.34米。墓室与土圹之间有0.1~0.4米的空隙,以黄沙填充。四壁由长方形青砖垒砌,最下5层为错缝平砌,之上至起券处为单层砖顺向平砌,局部竖砌,第20层开始叠涩起券。顶部坍塌,仅残存3层券砖。地面用单层砖平铺。墓室壁画脱落严重,无法确定内容。从壁画残块可知,墓壁是先用1~3厘米的白石灰抹平,再在石灰上用红彩与黑彩绘制图案。填土中发现有篦点纹陶片、菱形纹陶片、陶盆口沿、白瓷碗口沿、砖雕滴水、铁(帐)钩、鸡腿坛腹片和大量壁画残块、白灰碎粒等物。
棺床位于墓室北部,砖雕影作,由围栏、床面、底座组成。棺床东、北、西三侧紧贴墓壁,故在墓壁的相应位置雕刻出围栏。围栏由2根横梁和9根立柱组成,高0.44米,凸出于壁面3~5厘米。床面长1.3米,宽0.64米,高0.3米,上平铺一层东西向顺向青砖,下为纯净的黄沙土。底座残存两层横砖顺砌,外侧用5件砖雕云头牙板代表床腿,现残存4件。未发现棺椁葬具和人骨,推测为火葬。
M1、M3墓向相同,均为南偏东18°,仅存部分铺地砖,未发现人骨和遗物。M1位于M2东北约8米。仅存墓底一层铺砖,南北残长1.2米,东西残宽0.96米。M3位于M2西北约25米,残存两层墓底铺砖,下层平铺青砖,第2层见于南壁和东壁,为竖向立砖。墓底东西残长1.08米,南北残宽0.92米。
二、遗物
遗物主要出自M2,包括陶器12件,瓷器3件,铁器1件以及砖雕建筑构件17件。另于M2南8米处采集陶盆1件(北采∶1)。
1.陶器
陶盆5件,其中4件可复原。敞口,素面,泥质灰陶,均为轮制。根据口沿形态可分为三型。
A型2件,平折沿,圆唇。M2∶11,斜腹,平底。口径32.2厘米,底径22厘米,高11.1厘米(图三,1)。M2∶24,微束颈,斜弧腹。内壁残存黄色颜料,推测为绘制壁画时残留的痕迹。口径37.7厘米,底径17.8厘米,高14.1厘米(图三,2)。
B型1件,半卷沿。M2∶10,圆唇,斜直腹。器表光滑,质地坚硬。口径34厘米,底径22.8厘米,高9.6厘米(图三,3)。
C型1件,无沿。北采∶1,圆唇,弧腹,底内凹。口径28.2厘米,底径22.2厘米,高5.4厘米(图三,4)。
陶罐1件。M2∶12,泥质灰陶,残存腹部和底,鼓腹,底稍内凹。器表较粗糙,素面,底部有轮制弦纹痕迹。最大腹径17.2厘米,底径7.6厘米,残高13.9厘米(图三,5)。
陶壶口沿1件。M2∶15,泥质灰陶,尖唇敞口。残高3.2厘米(图三,6)。
陶器腹片5件,除M2∶17为泥质红陶外,其余均为泥质黑陶。M2∶20,饰压印菱形方格纹,残高4.3厘米(图三,7)。M2∶19,饰附加堆纹,残高6.2厘米(图三,8)。M2∶18,滚压篦点纹,残长8厘米,残宽9.6厘米(图三,9)。M2∶16,滚压篦点纹,残长3.7厘米(图三,10)。M2∶17,滚压2组平行的篦点纹,残长5.6厘米(图三,11)。 2.瓷器
白瓷碗2件。M2∶23,敞口,圆唇,斜弧腹,矮圈足。灰白胎,白釉,内满釉,外半釉,施釉不到底,内底有4枚粗砂支垫渣痕,内壁残存朱红颜料。口径21.5厘米,底径6.8厘米,高7.5厘米(图三,12)。M2∶21,残,敞口,斜直腹。灰白胎,白釉。口径16.4厘米,残高4.6厘米(图三,13)。
缸胎酱釉器残片1件。M2∶22,残长2.7厘米,推测为鸡腿坛残片。
3.铁器
铁钩1件。M2∶1,两端残断。通长3厘米。断面呈长方形,0.2厘米×0.4厘米(图四,8)。
4.砖雕构件
床柱9件,为棺床围栏立柱,包括北壁3件,北壁与东、西壁相交处各1件,东、西壁各2件,形制基本相同。用整砖长立面雕刻而成,上部刻三道凹线。M2∶7,柱高(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砖料一侧印有一只右手掌纹(图四,7)。
云头牙板式床腿4件,其中3件完整。出土于棺床南侧立面下部。M2∶9,长15.8厘米,最宽处13.5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脚正中,两侧云头形,正面涂朱,中间刻4条竖凹线(图四,1;图五)。M2∶8,长16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腳东侧,为单侧云头,磨平的一侧紧贴墓室东壁(图四,2)。M2∶3,长16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脚西侧,为单侧云头,磨平的一侧紧贴墓室西壁(图四,3)。
檐头板瓦3件。均用条砖凿刻而成,窄端一侧凿刻菱形方格纹,表面残存白灰痕迹。M2∶6,出于墓门外侧倒塌堆积,长18厘米,宽15厘米,厚3~5厘米(图四,4)。M2∶4,出于墓道填土中,表面涂朱,残长8.5厘米,宽16厘米,厚2.3~5厘米(图四,5)。M2∶2,出于墓室填土中,长6厘米,宽3厘米,厚4厘米。
瓦当1件。M2∶5,条砖凿刻而成,出土于墓门外侧倒塌堆积。当面彩绘,中心涂黑色,外一周涂朱色,最外一周涂杏黄色,形成三周花纹。高12.5厘米,长16厘米,厚6厘米(图四,6)。
三、结语
三座墓距离较近,可能为一处家族墓地。其中M1、M3破坏较为严重,且未出土遗物,其年代不得而知,故主要对M2年代进行推定。
从墓葬形制看,方形单砖室墓在辽代早、中、晚期均有发现。此次发掘的M2与辽宁阜新海力板辽代早期墓葬[1]、凌源市下朝阳沟辽代中期墓葬[2],吉林省梨树县东武家子村辽墓M1(待刊)、前郭县查干吐莫辽中晚期墓群M17[3]等墓葬形制接近。从规模来看,这类小型砖室墓应为平民阶层的墓葬。从出土遗物来看,M2出土的篦点纹陶片是辽代契丹人典型的遗物,砖雕檐头板瓦与城四家子古城早期檐头板瓦13BTCIT2048G2∶35风格相似[4]。棺床为砖雕仿木结构床榻,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巴音尔登图木胡柱山辽中晚期墓葬中的榻式棺床风格相似[5]。综上,可以推测M2的年代为辽代中晚期。
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治所,建于1039年[6],三座墓葬距离城四家子古城北墙仅700余米,或许与古城有一定关系。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文化局文物组,阜新县文物管理所.阜新海力板辽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1(2).
[2]陈利,李广奇.凌源市下朝阳沟辽墓清理简报[G]//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研究会.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前郭查干吐莫辽墓发掘[G]//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8—379,395—403.
[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市文物保管所,白城市博物馆.吉林白城城四家子城址建筑台基发掘简报[J].文物,2016(9).
[5]韩仁信.图木胡柱山辽墓九脊覆尸小帐及辽代葬俗举隅[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Z1).
[6]宋德辉.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J].北方文物,2009(2).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
【摘要】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北发现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1、M3破坏严重,仅存墓底铺砖;M2为方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铁器、砖雕建筑构件、壁画残块等遗物,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推测,其年代应在辽代中晚期。这三座辽墓的清理为研究城四家子古城的葬俗与物质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2017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吉林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城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有被破坏的古代墓葬,遂上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墓葬裸露区域及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发现3座砖室墓,清理后分别编号为2017BTCM1—M3(下文简称为M1—M3)。
三座墓葬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后呼伦艾力村北约100米处,东南距城四家子古城址北城墙约700米,南距洮儿河约400米。墓葬所在地势平坦(图一)。M1和M3因村民进行旱田改水田工程时深翻耕地而破坏,仅存少许墓底铺砖,墓葬形制和地层堆积不得而知。由保存相对较好的M2可知该处地层较为简单,第①层为黑灰色耕土层,第②层为灰黄色沙土,第③层为生土层,灰黑色沙土。M2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及生土层。该墓早年即被盗,盗洞开口于①层下,墓室和墓道被盗扰严重,旱田改水田工程又对其造成二次破坏。现对三座墓的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M2为方形单砖室墓,方向为南偏西14°。由墓室、墓门、墓道组成,整体长4.7米(图二)。墓葬所用条砖形制基本相同,长30~32厘米,宽16~17厘米,厚6~7厘米。其中有48件墓砖印有完整掌纹,占M2残余砖总数(320件)的15%。掌纹均为右掌,长度在12~15厘米之间。
墓道平面呈梯形,斜坡状。长2.6米,宽0.74~1.28米,近墓门处深1.26米。北侧靠近封门处的填土中发现残碎的陶盆、陶罐、白瓷碗等遗物。
墓门南与墓道相通,整体残高1.02米,宽0.9米,进深0.16米。自下至上第13层开始起券,券顶破坏严重,顶上残存3~4層平铺的青砖。墓门两侧与墓圹之间以青砖竖向填充封堵。门洞高0.74米,宽0.62米,两侧的青砖上发现黄色颜料残迹。墓门外用青砖封门。封门砖残存三层,最下层为两边各5块青砖呈“八”字形并排竖放,中间用一块青砖敲断为三截填充缝隙,三块断砖外斜置一块完整青砖封堵;第二、三层仅存部分封门砖,推测其也应为呈“八”字形并排竖放。填土中发现砖雕瓦当。
墓室位于圆形土圹内。土圹直径约2.4米,深1.45米。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1.62米,残高1.34米。墓室与土圹之间有0.1~0.4米的空隙,以黄沙填充。四壁由长方形青砖垒砌,最下5层为错缝平砌,之上至起券处为单层砖顺向平砌,局部竖砌,第20层开始叠涩起券。顶部坍塌,仅残存3层券砖。地面用单层砖平铺。墓室壁画脱落严重,无法确定内容。从壁画残块可知,墓壁是先用1~3厘米的白石灰抹平,再在石灰上用红彩与黑彩绘制图案。填土中发现有篦点纹陶片、菱形纹陶片、陶盆口沿、白瓷碗口沿、砖雕滴水、铁(帐)钩、鸡腿坛腹片和大量壁画残块、白灰碎粒等物。
棺床位于墓室北部,砖雕影作,由围栏、床面、底座组成。棺床东、北、西三侧紧贴墓壁,故在墓壁的相应位置雕刻出围栏。围栏由2根横梁和9根立柱组成,高0.44米,凸出于壁面3~5厘米。床面长1.3米,宽0.64米,高0.3米,上平铺一层东西向顺向青砖,下为纯净的黄沙土。底座残存两层横砖顺砌,外侧用5件砖雕云头牙板代表床腿,现残存4件。未发现棺椁葬具和人骨,推测为火葬。
M1、M3墓向相同,均为南偏东18°,仅存部分铺地砖,未发现人骨和遗物。M1位于M2东北约8米。仅存墓底一层铺砖,南北残长1.2米,东西残宽0.96米。M3位于M2西北约25米,残存两层墓底铺砖,下层平铺青砖,第2层见于南壁和东壁,为竖向立砖。墓底东西残长1.08米,南北残宽0.92米。
二、遗物
遗物主要出自M2,包括陶器12件,瓷器3件,铁器1件以及砖雕建筑构件17件。另于M2南8米处采集陶盆1件(北采∶1)。
1.陶器
陶盆5件,其中4件可复原。敞口,素面,泥质灰陶,均为轮制。根据口沿形态可分为三型。
A型2件,平折沿,圆唇。M2∶11,斜腹,平底。口径32.2厘米,底径22厘米,高11.1厘米(图三,1)。M2∶24,微束颈,斜弧腹。内壁残存黄色颜料,推测为绘制壁画时残留的痕迹。口径37.7厘米,底径17.8厘米,高14.1厘米(图三,2)。
B型1件,半卷沿。M2∶10,圆唇,斜直腹。器表光滑,质地坚硬。口径34厘米,底径22.8厘米,高9.6厘米(图三,3)。
C型1件,无沿。北采∶1,圆唇,弧腹,底内凹。口径28.2厘米,底径22.2厘米,高5.4厘米(图三,4)。
陶罐1件。M2∶12,泥质灰陶,残存腹部和底,鼓腹,底稍内凹。器表较粗糙,素面,底部有轮制弦纹痕迹。最大腹径17.2厘米,底径7.6厘米,残高13.9厘米(图三,5)。
陶壶口沿1件。M2∶15,泥质灰陶,尖唇敞口。残高3.2厘米(图三,6)。
陶器腹片5件,除M2∶17为泥质红陶外,其余均为泥质黑陶。M2∶20,饰压印菱形方格纹,残高4.3厘米(图三,7)。M2∶19,饰附加堆纹,残高6.2厘米(图三,8)。M2∶18,滚压篦点纹,残长8厘米,残宽9.6厘米(图三,9)。M2∶16,滚压篦点纹,残长3.7厘米(图三,10)。M2∶17,滚压2组平行的篦点纹,残长5.6厘米(图三,11)。 2.瓷器
白瓷碗2件。M2∶23,敞口,圆唇,斜弧腹,矮圈足。灰白胎,白釉,内满釉,外半釉,施釉不到底,内底有4枚粗砂支垫渣痕,内壁残存朱红颜料。口径21.5厘米,底径6.8厘米,高7.5厘米(图三,12)。M2∶21,残,敞口,斜直腹。灰白胎,白釉。口径16.4厘米,残高4.6厘米(图三,13)。
缸胎酱釉器残片1件。M2∶22,残长2.7厘米,推测为鸡腿坛残片。
3.铁器
铁钩1件。M2∶1,两端残断。通长3厘米。断面呈长方形,0.2厘米×0.4厘米(图四,8)。
4.砖雕构件
床柱9件,为棺床围栏立柱,包括北壁3件,北壁与东、西壁相交处各1件,东、西壁各2件,形制基本相同。用整砖长立面雕刻而成,上部刻三道凹线。M2∶7,柱高(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砖料一侧印有一只右手掌纹(图四,7)。
云头牙板式床腿4件,其中3件完整。出土于棺床南侧立面下部。M2∶9,长15.8厘米,最宽处13.5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脚正中,两侧云头形,正面涂朱,中间刻4条竖凹线(图四,1;图五)。M2∶8,长16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腳东侧,为单侧云头,磨平的一侧紧贴墓室东壁(图四,2)。M2∶3,长16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出于床脚西侧,为单侧云头,磨平的一侧紧贴墓室西壁(图四,3)。
檐头板瓦3件。均用条砖凿刻而成,窄端一侧凿刻菱形方格纹,表面残存白灰痕迹。M2∶6,出于墓门外侧倒塌堆积,长18厘米,宽15厘米,厚3~5厘米(图四,4)。M2∶4,出于墓道填土中,表面涂朱,残长8.5厘米,宽16厘米,厚2.3~5厘米(图四,5)。M2∶2,出于墓室填土中,长6厘米,宽3厘米,厚4厘米。
瓦当1件。M2∶5,条砖凿刻而成,出土于墓门外侧倒塌堆积。当面彩绘,中心涂黑色,外一周涂朱色,最外一周涂杏黄色,形成三周花纹。高12.5厘米,长16厘米,厚6厘米(图四,6)。
三、结语
三座墓距离较近,可能为一处家族墓地。其中M1、M3破坏较为严重,且未出土遗物,其年代不得而知,故主要对M2年代进行推定。
从墓葬形制看,方形单砖室墓在辽代早、中、晚期均有发现。此次发掘的M2与辽宁阜新海力板辽代早期墓葬[1]、凌源市下朝阳沟辽代中期墓葬[2],吉林省梨树县东武家子村辽墓M1(待刊)、前郭县查干吐莫辽中晚期墓群M17[3]等墓葬形制接近。从规模来看,这类小型砖室墓应为平民阶层的墓葬。从出土遗物来看,M2出土的篦点纹陶片是辽代契丹人典型的遗物,砖雕檐头板瓦与城四家子古城早期檐头板瓦13BTCIT2048G2∶35风格相似[4]。棺床为砖雕仿木结构床榻,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巴音尔登图木胡柱山辽中晚期墓葬中的榻式棺床风格相似[5]。综上,可以推测M2的年代为辽代中晚期。
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治所,建于1039年[6],三座墓葬距离城四家子古城北墙仅700余米,或许与古城有一定关系。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文化局文物组,阜新县文物管理所.阜新海力板辽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1(2).
[2]陈利,李广奇.凌源市下朝阳沟辽墓清理简报[G]//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研究会.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八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前郭查干吐莫辽墓发掘[G]//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8—379,395—403.
[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市文物保管所,白城市博物馆.吉林白城城四家子城址建筑台基发掘简报[J].文物,2016(9).
[5]韩仁信.图木胡柱山辽墓九脊覆尸小帐及辽代葬俗举隅[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Z1).
[6]宋德辉.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J].北方文物,2009(2).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