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水平差异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若无视差异,用同一教材和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显然也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标要求。因此,我认为实施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体会总结:
一、学生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相反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并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以前面的三层标准,每个学期前,我有意地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说明这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同学情况和老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各层的学生学习。
二、课堂教学分层
1.学习目标分层
教师在课前应明确各层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达到的程度。如:低层次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中层次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高层次要求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能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应用。
2.学习任务分层
根据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在教学中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例如课堂练习环节,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为低层次学生设计较易的基础题,使他们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为中层次学生准备相应的提高题,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题后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学生则直接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任务,略加提示或允许同学间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更高的要求。
3.课堂辅导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对高层次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指导他们完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方面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其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中、低层次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着力于指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动手,使他们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评价方式分层
在分层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其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同样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并与其终结性考核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低层次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层次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高层次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确实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得,有所发展。
一、学生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相反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并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
以前面的三层标准,每个学期前,我有意地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对学生说明这主要目的是针对各个同学情况和老师教学设计而安排位置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各层的学生学习。
二、课堂教学分层
1.学习目标分层
教师在课前应明确各层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达到的程度。如:低层次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中层次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高层次要求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能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应用。
2.学习任务分层
根据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在教学中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例如课堂练习环节,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为低层次学生设计较易的基础题,使他们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为中层次学生准备相应的提高题,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题后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学生则直接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任务,略加提示或允许同学间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更高的要求。
3.课堂辅导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对高层次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指导他们完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方面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其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中、低层次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着力于指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动手,使他们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评价方式分层
在分层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其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同样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并与其终结性考核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低层次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层次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高层次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确实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得,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