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兵民俗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

来源 :河池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_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大兵是当代民俗学界的学术前辈,他致力于在国家文艺政策指导下开展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其民俗学研究路径的选择明显受到时代变迁、文化政策转向和个人职业身份的影响,其学术兴趣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治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政府规划建设的乡村文化礼堂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它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亦引发形成非政府预期的社会效应.新乡贤全面参与了文化礼堂建设,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调控型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从现实意义看,调控型公共空间发展虽然还不充分,但它是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一肩挑”的乡村正式治理体系下,它可能起到某些辅助作用.在理论意义上,这有助于淡化当代主流公共领域理论的悲观弱点.
新世纪以来,中国“90后诗人”的诗歌写作逐渐成熟,但仍然未达到中国诗坛对他们一代人的写作期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中国学界对“90后出生的诗人”“90后诗歌”的代际命名过程,能够呈现“90后”一代年轻诗人及其诗歌写作的发展理路.作为一代人,“90后诗人”及其诗歌写作在新世纪20余年的运演中,也形成一些趋向性、总体性的诗学审美特征.这些诗学审美特征既表征着中国“90后诗歌”的发展现状,也隐示着它的某种可能.
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往中,理性早熟的中华文化为资产阶级突破神学束缚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和强大的实践武器,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的普遍赞扬.当推翻封建专制政权成为欧洲社会的新需求时,中华文化由于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转换之需,成为欧洲社会的批判对象.这一切的发生,是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大批西方学者在中西交流受阻的环境中,在西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思维方式、精神价值缺乏深层把握、同情理解的前提下,继承了基督教的不包容传统,把支撑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逻辑建基于欧洲中心、日耳曼中心的地域、种族偏见和满足于资产阶级殖
忻城壮族莫氏土司是我国存续时间较长的土司之一,其官族文学具有鲜明家国情怀特征,主要表现为忠君报国思想和爱国念家思想.忻城土司官族的“汉裔”情结与好学包容的心理性格是家国情怀产生的根本原因.忻城土司官族文学推动了广西壮族文人文学的发展,见证了历史上壮族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其所表现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洛神赋》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璀璨,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作者高超的语言能力和艳丽的辞风.探究这华美语言的规律,是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洛神赋》言语内部的运用规律:一是多维的描写技艺;二是娴熟的声韵驾驭;三是高超的语音手段,尤其是排偶、对仗和比喻的娴熟运用.
粤西年例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民众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形成了粤西年例时空构建的基础.社信仰是年例信仰时空构建的空间维度,农历新年时间节点的融合是其形成的时间维度.粤西年例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年例”这一特定时空的构建,表达了文化主体的情感诉求,实现了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在品牌信号芜杂海量的场景中,传播中的心理暗示性不易觉察但呈渐显指向,品牌作为出版符号的伦理暗示性传播现象在不易察觉中趋增.出版品牌建设范式,理应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品牌要素,包括标识、口号和包装等,将伦理要素作为出版品牌的基础要素.出版品牌之竞争,也是伦理之竞争.在出版品牌价值跨界的现状下,出版品牌伦理建设也是社会伦理建设,不可成为短板.
平江方言的包括式复数代词“我伙”指称说话者及听话者双方,特殊用法还可以表第一人称单数义或第二人称单数义.包括式标记“伙”和排除式标记“俚”在使用范围和语法意义上各有分工,两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从语源来看,复数标记“伙”由名词“同火”的“火”虚化而来,其间历经了数量结构和类属语缀两个关键节点.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为了正确地、自信地全面推进这一教学改革,有必要立足古今中外全面考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可知,古代中国形成的德教至上、和谐教育等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和协同学的合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系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列宁的课程教育观、中共领导人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关论述,各门课程的学科教学理论的有关内容,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