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进步,减少了农村的社会问题,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等问题,解决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靠政府,政府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规划使农村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工业 社会发展 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34-02
对于工业化的定义有很多种,我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将其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產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1。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没有本质的区别,他是农村范围内的工业化,以农村社会的变革为主要标志,以农村工业发展为核心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以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强调农村工业发展在其中的影响与核心领导作用2。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创业,在农村各地私营中小企业纷纷发展起来,农村工业的发展影响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1 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农村的非农产业大多数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以集体,民营以及私有制企业为主,在农村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随着农村工业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等把自己的管理方式,技术等带入农村,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也使农民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并且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会逐渐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于农村的非农产业,农民依靠非农产业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就会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就会增加,市场就会更加旺盛,所以工业化会从消费和需求两个方面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2 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非农产业使农村的相关企业获得了利润也为农民带来了财富,因此农民有能力投入到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就会更加刺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会对农民的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农民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 农村工业化减少农村社会问题
长期以来,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异地转移就业来增加收入,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为沿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里边生活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并且农民工在城市里边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农民工长期外出造成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家门口就业,闲暇时间还可以照顾家人,因此农村的许多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4 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起来,非农产业的集聚会带动人口集中,小城镇也就成为农村财富的聚集地,所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有些地区工业发展良好,带动了非农茶业发展之后,各项服务,娱乐设施比较齐全,农民多数不再进行农业生产,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就可以产生一种想象——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可以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5 农村工业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农村工业化使农村不仅可以向城市提供农产品,也可以向城市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工业化也使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市场变化明显,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的工业化引起了市场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增强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人员往来,技术交流等,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村与城市相互交融,差距逐渐缩小,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 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农村工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企业管理不当等等。
1 农村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农村工业的污染主要是工业废物随意排放造成的直接环境污染,生态方面主要是农村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农村工业发展较多的集中在了造纸,食品工业,印刷业,采矿业等方面,而这些都是重污染企业。农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人才缺乏,所以其生产技术,废物处理等都较为落后,所以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同时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也造成了土地环境的恶化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2 农村工业企业布局过于分散
农村工业规模一般都较小,私营企业较多,导致了农村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降低了农村工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工业过度分散也给政府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困扰,由于企业过度分散污染物不能统一集中处理,造成了污染更为严重。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员工的素质相对较低。
3 组织结构不合理
农村企业发展起来一般都是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企业和人的带动作用,以相似企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会非常多,由于大多数属于私营企业,所以规模都是较小,并且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外来投资吸引能力较小,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4 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差
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利用大型工厂企业淘汰的设备来进行生产,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老化设备维修成本高,能源消耗高,也造成了成本的上升。多数农村企业职工小农意识强烈,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生事物缺乏认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影響了新技术的推广速度。由于设备老化和人才的匮乏,企业的创新能力很低,这就降低了农村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做好农村地区工业区的规划。由政府统一划定工业范围,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城镇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管理等,并且在规划过程中要增加科技含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规划。同时要做好农村工业化的产业选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对于重污染企业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处理工业垃圾,保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区域内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3。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合理布局工业企业、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土地合理规划使用。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淡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行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时序、位置方面的对接4,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相利用,推进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政府同时要做好区域内的教育,医疗还有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投入,要做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 陈宁,周炳中,资源开发与市场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
[3]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曹国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杂志社,20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苟晓健,男,河南焦作人,现就读于江南大学法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社会发展。
第二作者:吕青,女,1964年6月生,山东昌邑人,社会学硕士,副教授。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无锡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无锡家庭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无锡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顾问。编著出版著作2部:《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29篇,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5项。曾被评为2006—2007年度江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奖,2011年被评为江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标兵”,2011年论文获无锡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键词]农村工业 社会发展 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34-02
对于工业化的定义有很多种,我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将其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產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1。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没有本质的区别,他是农村范围内的工业化,以农村社会的变革为主要标志,以农村工业发展为核心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以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强调农村工业发展在其中的影响与核心领导作用2。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创业,在农村各地私营中小企业纷纷发展起来,农村工业的发展影响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1 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农村的非农产业大多数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以集体,民营以及私有制企业为主,在农村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随着农村工业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等把自己的管理方式,技术等带入农村,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也使农民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并且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会逐渐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于农村的非农产业,农民依靠非农产业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就会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就会增加,市场就会更加旺盛,所以工业化会从消费和需求两个方面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2 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非农产业使农村的相关企业获得了利润也为农民带来了财富,因此农民有能力投入到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就会更加刺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会对农民的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农民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 农村工业化减少农村社会问题
长期以来,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异地转移就业来增加收入,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为沿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里边生活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并且农民工在城市里边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农民工长期外出造成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家门口就业,闲暇时间还可以照顾家人,因此农村的许多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4 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起来,非农产业的集聚会带动人口集中,小城镇也就成为农村财富的聚集地,所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有些地区工业发展良好,带动了非农茶业发展之后,各项服务,娱乐设施比较齐全,农民多数不再进行农业生产,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就可以产生一种想象——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可以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5 农村工业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农村工业化使农村不仅可以向城市提供农产品,也可以向城市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工业化也使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市场变化明显,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的工业化引起了市场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增强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人员往来,技术交流等,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村与城市相互交融,差距逐渐缩小,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 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农村工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企业管理不当等等。
1 农村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农村工业的污染主要是工业废物随意排放造成的直接环境污染,生态方面主要是农村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农村工业发展较多的集中在了造纸,食品工业,印刷业,采矿业等方面,而这些都是重污染企业。农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人才缺乏,所以其生产技术,废物处理等都较为落后,所以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同时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也造成了土地环境的恶化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2 农村工业企业布局过于分散
农村工业规模一般都较小,私营企业较多,导致了农村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降低了农村工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工业过度分散也给政府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困扰,由于企业过度分散污染物不能统一集中处理,造成了污染更为严重。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员工的素质相对较低。
3 组织结构不合理
农村企业发展起来一般都是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企业和人的带动作用,以相似企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会非常多,由于大多数属于私营企业,所以规模都是较小,并且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外来投资吸引能力较小,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4 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差
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利用大型工厂企业淘汰的设备来进行生产,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老化设备维修成本高,能源消耗高,也造成了成本的上升。多数农村企业职工小农意识强烈,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生事物缺乏认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影響了新技术的推广速度。由于设备老化和人才的匮乏,企业的创新能力很低,这就降低了农村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做好农村地区工业区的规划。由政府统一划定工业范围,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城镇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管理等,并且在规划过程中要增加科技含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规划。同时要做好农村工业化的产业选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对于重污染企业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处理工业垃圾,保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区域内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3。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合理布局工业企业、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土地合理规划使用。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淡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行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时序、位置方面的对接4,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相利用,推进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政府同时要做好区域内的教育,医疗还有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投入,要做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 陈宁,周炳中,资源开发与市场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
[3]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曹国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杂志社,20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苟晓健,男,河南焦作人,现就读于江南大学法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社会发展。
第二作者:吕青,女,1964年6月生,山东昌邑人,社会学硕士,副教授。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无锡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无锡家庭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无锡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顾问。编著出版著作2部:《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29篇,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5项。曾被评为2006—2007年度江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奖,2011年被评为江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标兵”,2011年论文获无锡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