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值得深入挖掘的名作。笔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这一作品中杜威反复提到的“教育对立”现象进行分析,力图找出这些对立现象与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之间的关联,批判地借鉴吸收其中的有益思想与理念,并得出对我国教育值得借鉴的理论。
关键词: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对立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杜威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本书的第十九章“劳动和闲暇”开始,到第二十三章“教育与职业”,杜威用了很长的篇幅将论述的核心集中在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对立问题。所以,笔者不禁思考这种种对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何关联?如何在实践中消除或弱化这些对立?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就此粗浅地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杜威眼中的“教育对立”现象
(一)对立的起源——劳动与闲暇
在本书的第十九章,杜威很清楚地阐明了教育中的各种对立根本上是源于古希腊的二元人生哲学。这种二元论是基于人生而不平等的假设提出的,这一传统观念扩展到教育领域,就造成了教育中闲暇和劳动的对立。杜威认为,首先我们在观念上应当设定一个“人人自由”的前提,摒弃那种人为地将人划分为“群众”和“精英”的不平等假设,相信在民主的社会里“大家都参与有用的服务,大家都享用有价值的闲暇” [1]274。
(二)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杜威倡导的“做中学”事实上正是源于对“理论”和“实践”对立关系的深刻剖析。杜威论述这一组对立关系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出自己最后的结论,那就是当“经验”变成了“实验”时,“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关系是可以消解的。因此杜威说,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并极力倡导“做中学”,理论与实践要在“做中学”中得到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三)社会科目与自然科目的对立
杜威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社会科目与自然科目的分离。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教育不应该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而应把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进行杂交。”[1]304
(四)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在第二十二章,杜威就这个问题写了这样一句话:“总的来说,学校是纯粹个人主义学习方法和社会行动之间,以及自由和社会控制之间这种虚构的对立表现得最鲜明的机构。”在这个问题上,杜威强调一个进步的民主社会应当把个人差异视为珍宝,因为通过个体的差异,社会能够找到自己生长的手段。他还指出“自由是指一种心理态度,而不是行动不受外部约束,但是,如果在探索、实验和应用中行动上没有相当的灵活性,这种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发展的。”[1]323
(五)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对立
上述种种对立最终都表现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对立。针对这一对立问题,杜威的观点是:除非改变人们的观念并且使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否则这一对立将无法消除,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和符合民主要求的教育制度。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职业预备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就是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的作业[1]329。
二、“教育对立”问题的反思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著作中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上述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他提出的各种理论、各种设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为了克服这些“教育对立”问题。这些对立问题不仅杜威的时代存在,而且现在乃至将来依然会存在,可以说它们一直困扰、困惑着每个时代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杜威关于加强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课程教材心理化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吻合的。反观当下中国高校的教育现实,笔者意识到我们的教育领域里确乎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在相互对抗着,这就是杜威所言的“職业教育”和“文化修养”的对立。某些高校中“唯就业论成败”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盛行的社会风气,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教会人如何就业,没教会人如何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应该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须知一个民主社会的优秀公民,不仅应该是有谋生能力的人,还应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让自己过上一种有价值、有品质的生活,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一个纯粹的“人”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冯子婷,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对立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杜威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本书的第十九章“劳动和闲暇”开始,到第二十三章“教育与职业”,杜威用了很长的篇幅将论述的核心集中在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对立问题。所以,笔者不禁思考这种种对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何关联?如何在实践中消除或弱化这些对立?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就此粗浅地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杜威眼中的“教育对立”现象
(一)对立的起源——劳动与闲暇
在本书的第十九章,杜威很清楚地阐明了教育中的各种对立根本上是源于古希腊的二元人生哲学。这种二元论是基于人生而不平等的假设提出的,这一传统观念扩展到教育领域,就造成了教育中闲暇和劳动的对立。杜威认为,首先我们在观念上应当设定一个“人人自由”的前提,摒弃那种人为地将人划分为“群众”和“精英”的不平等假设,相信在民主的社会里“大家都参与有用的服务,大家都享用有价值的闲暇” [1]274。
(二)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杜威倡导的“做中学”事实上正是源于对“理论”和“实践”对立关系的深刻剖析。杜威论述这一组对立关系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出自己最后的结论,那就是当“经验”变成了“实验”时,“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关系是可以消解的。因此杜威说,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并极力倡导“做中学”,理论与实践要在“做中学”中得到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三)社会科目与自然科目的对立
杜威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社会科目与自然科目的分离。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教育不应该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而应把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进行杂交。”[1]304
(四)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在第二十二章,杜威就这个问题写了这样一句话:“总的来说,学校是纯粹个人主义学习方法和社会行动之间,以及自由和社会控制之间这种虚构的对立表现得最鲜明的机构。”在这个问题上,杜威强调一个进步的民主社会应当把个人差异视为珍宝,因为通过个体的差异,社会能够找到自己生长的手段。他还指出“自由是指一种心理态度,而不是行动不受外部约束,但是,如果在探索、实验和应用中行动上没有相当的灵活性,这种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发展的。”[1]323
(五)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对立
上述种种对立最终都表现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对立。针对这一对立问题,杜威的观点是:除非改变人们的观念并且使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否则这一对立将无法消除,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和符合民主要求的教育制度。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职业预备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就是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的作业[1]329。
二、“教育对立”问题的反思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著作中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上述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他提出的各种理论、各种设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为了克服这些“教育对立”问题。这些对立问题不仅杜威的时代存在,而且现在乃至将来依然会存在,可以说它们一直困扰、困惑着每个时代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杜威关于加强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课程教材心理化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吻合的。反观当下中国高校的教育现实,笔者意识到我们的教育领域里确乎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在相互对抗着,这就是杜威所言的“職业教育”和“文化修养”的对立。某些高校中“唯就业论成败”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盛行的社会风气,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教会人如何就业,没教会人如何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应该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须知一个民主社会的优秀公民,不仅应该是有谋生能力的人,还应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让自己过上一种有价值、有品质的生活,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一个纯粹的“人”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冯子婷,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