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对词语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语感能力。目前,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却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总是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去读词语、记词语、抄词语,这一种机械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感到词语学习的枯燥,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教学不能单一地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还应该把词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品读与感悟,这样,学生才能品悟出词语内在的意蕴,从而让词语教学绽放光彩。
一、在品读中触摸词语的“温度”
[案 例] 《夹竹桃》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在《夹竹桃》这一篇课文中有“和煦”、“盛夏”、“深秋”这三个词语,在教学这三个词语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同学们,谁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几位学生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气平和,并没有读出感情。于是,我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春天、夏天和深秋的天气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春天的天气比较温和、夏天天气炎热而深秋的天气却带着一丝凉意。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有没有表现出这一点。谁再来试一试。
这样一启发,学生再一次来读这一句话,他们在读“和煦”这个词时语气比较平缓,读“盛夏”时特别响亮,而把“深秋”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朗读能够表现出三个季节天气的不同呢?
生:因为春天天气温和,所以“和煦”应该读得平和一些,“盛夏”是很炎热的,应该读得比较快,比较急,这样就能够表现出炎热,要把“深秋”读轻一些,读慢一些,用来表现深秋的凉意。
以上案例中,开始学生由于没有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他们在读“和煦”、“盛夏”、“深秋”这三个词语时语气平淡,不能表现出情感。于是,教师说:“春天、夏天和深秋的天气是一样的吗?”,这样就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触摸到了这三个词语的不同“温度”,通过朗读时的不同语气表现出了文本所蕴含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品读中体验词语的“精度”
[案 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一位学生在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对于“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我觉得在这一句话中“那只”这个词语用得不准确,因为在这里是第一次写到虫子,而“那只”这个词语一般是来描写前面已经写过的事情的。
师:那你觉得应该把“那只”换成什么词?
生:我觉得把“那只”换成“一只”,这样就准确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一位同学的想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不过,请你们先再一次去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仔细地读完课文以后,另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在这一句话中作者用“那只”是很准确的,因为这一篇课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课文的后面是这样写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虽然这一段写在了后面,但是“虫子”已经提到了,所以用“那只”很合适。
这一位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说:“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就要这样,要仔细去感受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要联系上下文去进行整体思考,这样,你们的读书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以上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那只”这个词语进行了辨析,从而体验到了这个词语的“精度”,并且,让学生明白了联系上下文进行整体阅读能够让阅读更高效。
三、在品读中拓展词语的“广度”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词语教学不能孤立化,而應该把词语置于一定的背景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广度”,从而拓展词语的积累面,促进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案 例] 《祁黄羊》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在《祁黄羊》这一篇课文中,有一个新词“兴亡”,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拓展这个词语的广度的。
师: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兴亡”, “兴亡”是什么意思呢?
生:“兴”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亡”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灭亡。“兴亡”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兴衰。
师:从“兴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兴”有“亡”的。例如,我国的唐朝,就十分强大,而清朝的时候却非常落后。这就是我们不同朝代的“兴亡”。
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灭了其它六国,看来一个国家的强盛十分重要,否则就要被灭。
生: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阿富汉、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军事力量太弱,所以被美国灭了。
师:同学们,你们的知识真丰富。从“兴亡”这个词语中,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以上片段中,在教学“兴亡”一词时,教师把这个词语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学生从这个词语出发,联想到了很多知识,从而有效地拓展了这个词语的“广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是很高效的。
总之,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以一种新的理念去正确认识词语教学的意义,把词语教学提升到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高度去思考,要引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去感受词语的温度、精度与广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
一、在品读中触摸词语的“温度”
[案 例] 《夹竹桃》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在《夹竹桃》这一篇课文中有“和煦”、“盛夏”、“深秋”这三个词语,在教学这三个词语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同学们,谁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几位学生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气平和,并没有读出感情。于是,我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春天、夏天和深秋的天气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春天的天气比较温和、夏天天气炎热而深秋的天气却带着一丝凉意。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有没有表现出这一点。谁再来试一试。
这样一启发,学生再一次来读这一句话,他们在读“和煦”这个词时语气比较平缓,读“盛夏”时特别响亮,而把“深秋”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朗读能够表现出三个季节天气的不同呢?
生:因为春天天气温和,所以“和煦”应该读得平和一些,“盛夏”是很炎热的,应该读得比较快,比较急,这样就能够表现出炎热,要把“深秋”读轻一些,读慢一些,用来表现深秋的凉意。
以上案例中,开始学生由于没有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他们在读“和煦”、“盛夏”、“深秋”这三个词语时语气平淡,不能表现出情感。于是,教师说:“春天、夏天和深秋的天气是一样的吗?”,这样就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触摸到了这三个词语的不同“温度”,通过朗读时的不同语气表现出了文本所蕴含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品读中体验词语的“精度”
[案 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一位学生在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对于“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我觉得在这一句话中“那只”这个词语用得不准确,因为在这里是第一次写到虫子,而“那只”这个词语一般是来描写前面已经写过的事情的。
师:那你觉得应该把“那只”换成什么词?
生:我觉得把“那只”换成“一只”,这样就准确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一位同学的想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不过,请你们先再一次去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仔细地读完课文以后,另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在这一句话中作者用“那只”是很准确的,因为这一篇课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课文的后面是这样写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虽然这一段写在了后面,但是“虫子”已经提到了,所以用“那只”很合适。
这一位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说:“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就要这样,要仔细去感受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要联系上下文去进行整体思考,这样,你们的读书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以上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那只”这个词语进行了辨析,从而体验到了这个词语的“精度”,并且,让学生明白了联系上下文进行整体阅读能够让阅读更高效。
三、在品读中拓展词语的“广度”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词语教学不能孤立化,而應该把词语置于一定的背景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广度”,从而拓展词语的积累面,促进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案 例] 《祁黄羊》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在《祁黄羊》这一篇课文中,有一个新词“兴亡”,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拓展这个词语的广度的。
师: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兴亡”, “兴亡”是什么意思呢?
生:“兴”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亡”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灭亡。“兴亡”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兴衰。
师:从“兴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兴”有“亡”的。例如,我国的唐朝,就十分强大,而清朝的时候却非常落后。这就是我们不同朝代的“兴亡”。
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灭了其它六国,看来一个国家的强盛十分重要,否则就要被灭。
生: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阿富汉、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军事力量太弱,所以被美国灭了。
师:同学们,你们的知识真丰富。从“兴亡”这个词语中,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以上片段中,在教学“兴亡”一词时,教师把这个词语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学生从这个词语出发,联想到了很多知识,从而有效地拓展了这个词语的“广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是很高效的。
总之,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以一种新的理念去正确认识词语教学的意义,把词语教学提升到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高度去思考,要引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去感受词语的温度、精度与广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