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t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教改趋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改革。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由于具有起步较晚,对理论和实验设计还不成熟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思考解决的措施。本文将从现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探讨相关解决策略,希望对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摘要】小学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秩序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班主任不仅要与各科教师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状况。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学班主任的管理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的具体方式,为班主任语言艺术和沟通方式的有效运用提供理论性参考。  【关键字】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摘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在进行问题学生转化时,要先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再加强与问题学生的沟通,转变传统的生硬教学方式,抓住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鼓励和关爱促进其有效转化。   【关键词】 小学 问题学生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在小学德育中与“团队合作”主题相关的教育延展性较强,且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如“团结友爱”、“集体荣誉”、“乐于助人”,所以这个主题教育其实既是道德教育的范畴,也是个人能力培养的需要。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班主任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
【摘要】讀后续写是一种有效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将语言的模仿与内容的创新有机结合,体现了“以读促写”的读写教学理念。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一节课为例,践行新课程标准,以“三段参与,四环导学”为教学模式,探索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重点关注读写微技能的渗透和学生主体的凸显,并在此过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字】读后续写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CJ633.41  
【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既是贴近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质疑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引导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5-04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注重
【摘要】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趣味性教学对于同学们英语学习兴趣的培育、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教育趋向素质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教育教学要走出死板、枯燥的泥潭。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授课当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小学的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 创新型教育 新时代 多元化教学模式
【摘要】 信任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学校,教师要经常面对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如何在和学生谈话中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可以向你倾诉。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合理使用惩罚手段2、要对学生有同理心3、善于表达尊重和温情4、要有宽容之心,耐心。  【关键词】 谈话 信任 同理心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2-7711(202
【摘要】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关键词】 三维 素养 观念 思维 探究 态度 责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008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社会越来越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探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成为教育学者的有用参考。  【关键字】高中生物 社会责任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34-01  新课程改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