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最具儿童游戏精神特质的教学方式。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针对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行自主且有意义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游戏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语文游戏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紧张单调变为轻松愉快。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低,7岁—10岁约为35分钟。而游戏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够成熟。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做小动作等现象,影响教学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教学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目标明确的游戏来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消除学生疲劳,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如上识字教学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转盘,课上指名学生转转盘。随着转盘的转动,行旁和声旁会组成不同的汉字。例如,形旁“氵”、“马”“女”、“亻”便分别与声旁“也”组成四个不同的形声字?池、驰、她、他。这样一种有童趣而又极富智慧的拼字游戏,不但能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一批具有规律的汉字,而且也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声旁表音,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属。
  二、游戏为学生创设求知的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但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中读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是不必可少的,如果每日重复单调大同小异的方法,学生会处于低迷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水乡歌》时我创设了绿青蛙带小朋友去水乡旅游的闯关游戏的情境。具体做法如下:
  (出示绿青蛙图片录音:“嗨,你们好!想看到水乡的视频吗?那就跟我玩闯关的游戏吧,只要你能顺利通关,就可以大饱眼福了,有信心吗?所有问题都来自课文《水乡歌》快打开课本准备闯关吧!)
  第一关:认识生字宝宝。
  1.小朋友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它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当它在大屏幕上快速出现时,你能迅速叫出他的名字吗?有一个叫错闯关失败,全体参与。
  闯关开始
  2.绿青蛙祝小朋友顺利通过第一关,第二关: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水乡歌》,有感情就更好了。
  闯关开始
  3.绿青蛙祝小朋友顺利通过第二关,请小朋友们观赏水乡风光。(播放水乡视频)
  4.小朋友们此次的免费观光是不是恍若身临其境,一定感受很深吧,结合课文《水乡歌》告诉马老师水乡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让马老师带你们到文字中再去回味一下水乡吧。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认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
  语文游戏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费舍尔认为,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学习语文的最大心理障碍就是缺乏信心和勇气,而语文游戏通常具有比赛性质,要求学生扮演一定角色,它利用学生希望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一种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克服了腼腆害羞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对自由交际的抵制。
  在教学对比中,一个班在巩固所学的反义词时,利用了“芝麻开门”的游戏,在黑板上贴出词语卡片,学生要正确说出它的反义词,才能得到图片后的分数。这个游戏主要是利用学生渴望获胜的心理,让学生在平等的感情和愉快的气氛中,克服拘束和畏难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被游戏所吸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另一个班,笔者利用传统的练习法,老师带着读,小组练,课堂气氛就不太活跃,达不到全员参与,只有部分好的学生踊跃发言。应用语文游戏,强调学生的参与感。做游戏时,教师是“导演”,而学生则成了“演员”。游戏中,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得到分,都积极开动脑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四、游戏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和谐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学学中获得知识,让孩子们的左右脑交替的、和谐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者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这样我们会更真切地知道孩子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以其神奇的魅力,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走进游戏化将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在这个方面更多的加以关注与选择,运用与综合,这样的游戏化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语文真的很难学吗?为什么有的人学起来很轻松?一个病句看一眼听一遍就知道错在哪里,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孩子很受老师的欢迎,很让其他学生佩服。因为他们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感。  语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何训练语感?语感训练是一个一直受关注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郭沫若先生说得更为细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
期刊
三年级,起步作文,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在习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习作《文具》为例,谈谈起步作文的教学。  一、激趣,开启学生乐写的心智  1、猜谜语,调动愉快的情绪。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猜了两个谜语:“像糖不是糖,有圆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劳累不怕脏。”这是橡皮。“上学背肩上,上课放一旁,整天不吭声,学问满肚装。”这是书包。你看,这两则谜语多有趣呀,从语
期刊
新教育理论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师一手包办,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服务,帮助学生去创造。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不再充当演员的角色,而是发挥导演的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摆正教师的位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  一、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依据建构理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教
期刊
在诸多教学原则中,有一些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提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把握如下这些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合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将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优质、高效的促进作用。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
期刊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活用教学方式方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把教学内容变“活”  教师应当从多方面人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谢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设计了学生间互抢“学号”的游戏:请学号12的同
期刊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学生实际,闭门造车,单纯进行应试作文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降低难度、读写结合、自由表达、贴近生活、合作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有效方式。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他们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肯定。提问运用得好,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讨论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讨论时热热闹闹,讨论后干干净净”的现象,讨论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那么,如何恰当、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入参与、体现最大效应呢?  1、讨论前注重思考  讨论的内容通常是教材内
期刊
常听家长这样责问孩子:“老师讲课,你听懂没有呀?”孩子低语:“听懂了。…懂了,懂了怎么不会做呀?…你会不会呀?”孩子也无法解释,说:“会的。”“会?会怎么做错了?”……  作为教师的我,也不禁自问:“是呀,这孩子上课时确实‘懂’‘会’了呀,为什么作业就是做不起来呢?为什么作业就是做不对呢?”  思来想去,终于明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无论怎样改革,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