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港媒综合报道:2019年2月2日早上,有工人在香港将军澳地区某公司厂房中发现疑似手榴弹物体,遂报警求助。这是一家制作薯片的工厂,手榴弹安静地躺在一筐刚从法国进口的土豆中。警方鉴定后惊讶地发现,该枚手榴弹居然是一战时期德国生产的,虽然没有击针,但质量达1kg,说明内部仍然有爆炸物存在,极具危险性。因此,香港警方爆炸品处理科到场协助,堆起沙包做防爆措施,疏散附近停泊的私家车,并将该手榴弹成功引爆。从香港媒体公布的照片看,这枚手榴弹是德军一战时期广泛装备的M1915球形手榴弹。
那么,一战M1915手榴弹的装备、使用状况如何?这枚一战德军掷弹兵使用的手榴弹缘何会出现在百年之后远隔千里的香港?
M1915手榴弹的诞生与发展
一战前,德国人密切关注着远东日俄战争的进展,惨烈的旅顺攻防战让德国总参谋部的将军们认真思考着怎样才能够让士兵们攻下如此坚固的要塞和阵地。显然古老的手榴弹进入了皇帝陛下和将军们的视野,在一战爆发前,威廉二世皇帝就要求自己的军队要拥有比对手更好更多的手榴弹,手榴弹的制式发展在德国兴起。就像在索姆河作战的德军格斯特尔少校日记中写到的:“战争爆发时的那些临时性手榴弹逐渐消失不见。工厂制造的型号代替了它们,士兵口中的‘铁渣手榴弹’消失了,他们手中的球形手榴弹被卵形手榴弹取代,当然还可以选择能扔得更远的棍形手榴弹。”
显然,普通人对德军手榴弹的固有印象是著名的“棍形手榴弹”,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手榴弹的标准形态。但其实德军在一战时期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同时发展球形、卵形手榴弹和棍形手榴弹,前两者被用于战壕内的角斗,后者用于冲锋时投掷攻击更远处的机枪阵地。
德军在一战爆发之初主要装备的是M1913球形手榴弹,这是一种配用延时触发引信的手榴弹,采用直径75mm的球形铸铁弹体,外壳由横竖凹槽构成的预置破片组成,质量为1kg左右,内装45g炸药。铜制引信导管由弹体顶部的螺纹开口插入,上面安装圆形金属拉环。当使用者拉掉拉环后,导火索在5~7s后触发炸药爆炸,最大投掷距离15~20m。此后,为了满足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生产,又设计了简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弹。之后,M1915饼形手榴弹、M1916卵形手榴弹都被设计出来。当然,德国人的标志性手榴弹是“棍形手榴弹”,也是在这个时期,M1915棍形手榴弹面世了,这是第一种德系棍形手榴弹,被协约国士兵们形象地称为“马铃薯捣碎器”。此后,M1916和M1917棍形手榴弹也改进出来,开始大批量装备德军部队。
这些德军手榴弹被广泛用于进攻和防御,在进攻的同时与火焰喷射器配合,可以突破敌方阵地上的简易工事,多枚棍形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可以形成更大的爆炸物,对一战时期刚刚诞生的坦克也有杀伤作用。这些手榴弹还与德军“暴风突击兵”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当然这些“暴风突击兵”可不是《星球大战》电影中的白色盔甲士兵,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专门组建的用于突破协约国阵地的敢死队。英国远征军皇家沃里克郡团的查尔斯·卡林顿中尉这样描述这些德国人进攻时使用手榴弹开路的场景:“先是从远处传来喧闹声,接着就出现了令人惊惧的场景,视线所及满是普鲁士近卫军,他们一副蛮横的样子,朝我们扔出了致命的手榴弹雨,继之挥舞冷兵器近身肉搏。手榴弹从天而降,爆炸产生的破片在空中横飞,一波紧接着一波,离我们越来越近。”
M1915手榴弹神奇三杰
要说德国手榴弹的型号,最神奇的就是M1915这个型号。之所以这次香港“土豆雷”事件中要专门强调发现的是M1915球形手榴弹,是因为在1915年这一年里先后定型了3种著名的手榴弹,分别是M1915球形手榴弹、M1915饼形手榴弹和M1915棍形手榴弹。如果不说清楚手榴弹的外形,单单说一个型号,是无法准确表述到底发现的是哪一种手榴弹的。
我们先来看看M1915球形手榴弹。之所以能够混进土豆筐中,自然是因为这种手榴弹长得就像一颗土豆,而如果是其他两种型号的手榴弹根本就不会被采集进土豆堆中。M1915球形手榴弹是早期M1913手榴弹的简化型。上面介绍了,M1913手榴弹的外壳是由横竖凹槽构成的预置破片组成的。但是战争年代生产效率是第一位,如何简化工艺成为手榴弹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M1913手榴弹表面有75~80块预制破片,其杀伤效果很好,但是制造工艺却非常复杂。首先要简化的就是这些预制破片,因此,简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弹将这些被预置凹槽分割出来的预制破片重新布置,成为围绕手榴弹弹体一周的12~14块预置破片,由此铸造工艺大大简化,成本大幅下降,非常适合战争年代大规模生产。M1915球形手榴弹还优化了引信,引信导管沿着弹体顶部的螺纹开口插入,引信管的顶部有一个金属圆形拉环,拉开后5~7s后手榴弹会爆炸。这个引信管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是可以拆下来的,以保证安全。使用时由士兵自行旋接安装即可,非常方便。M1915球形手榴弹质量比M1913手榴弹略重,普通士兵一般最多投掷15m,后期还被改装成反坦克手榴弹。
第二种M1915手榴弹是被称为“乌龟”的M1915饼形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和传统意义上的手榴弹外形迥异,是一种圆盘状撞击触发手榴弹,直径105mm,厚仅30mm,加上整个手榴弹圆盘上有6根伸出来的引信管,活脱脱一只伸头伸脚伸尾巴的乌龟,“乌龟”手榴弹的绰号由此得来。这种手榴弹内装有3根交叉状的触发引信管,任何一处引信被触发都会爆炸。这种手榴弹又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种,进攻型自重420g,装药130g,防御型自重360g,装药20g。由于其扁平的外形,使得一些勇敢的士兵将这种小铁饼塞入敌方坦克上的观察窗对车组成员进行杀伤。
第三种M1915手榴弹可谓大名鼎鼎,就是M1915棍形手榴弹。M1915棍形手榴弹是德军棍形手榴弹家族中的初期型号,也可以说是德国人在手榴弹领域的重要发明。M1915棍形手榴弹虽然看着较大,但由于采用木柄,手榴弹质量仅820g,比M1915球形手榴弹还轻,但装药达到了270g,远高于球形手榴弹或饼形手榴弹。M1915棍形手榴弹前部是一个薄钢板围成的圆柱形弹头,加上一个260mm的木质手柄,弹头一侧有挂钩挂在武装带上。导火索、雷管和点火器穿过木质手柄通往弹头。显然,这种制作工艺更加简单的手榴弹远比M1915球形手榴弹更适合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棍形手榴弹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另外,一名普通的德国步兵可以将这种手榴弹投掷到25~40m的距离,远远超过球形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不仅是冲锋作战的利器,在戰壕作战或是城市攻坚作战中都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M1915是第一种棍形手榴弹,所以设计上还远谈不上成熟,特别是这种手榴弹底部的拉火绳很容易被异物挂住后不自觉地拉开,造成手榴弹爆炸误伤事件。之后的改进型M1916、M1917棍形手榴弹设计时就加装了一个金属护盖,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士兵将金属护盖旋开,将拉火绳拉出来再投掷的情景。
穿越时空的M1915球形手榴弹
了解德国一战手榴弹的情况后,我们继续分析这枚M1915球形手榴弹如何混到百年之后的土豆筐中,并被运输到半个地球外的香港。
显然,这筐土豆不可能是一战时期生产的,最大可能是法国农民种植土豆的土地是一战时期的战场,土地里面有未爆炸的M1915球形手榴弹。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枚球形手榴弹的引信根本没有旋上去,也就是根本没有使用就由于战场的混乱而丢弃到了战壕中。百年之后,当年厮杀的战壕早已经被平整成为农田,并开始种植土豆。这枚深埋地下的手榴弹与土豆们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起,并幸运地从未被挖掘,一躺就是100多年。但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让这枚手榴弹重见天日。若是人工挖土豆,挖到一枚手榴弹怎么说也在法国就被处理了,根本轮不到运送至香港。而联合收割机将地下的土豆和手榴弹一起收割上来自动装筐,由于这种手榴弹的尺寸和外形与土豆太过相似,联合收割机无法识别,因此与土豆一同装筐。好在手榴弹在挖掘出来时或许是没有引信的缘故,也或许百年前的装药已失效,总之在机械振动中并没有爆炸。随后,这枚手榴弹经过重重检验检疫,居然被打上了出口的印迹,随着一筐筐土豆被运往香港。好在到了香港遇上了人工抽检或是人工清洗,最终M1915球形手榴弹亮出了真身,否则这种带有45g炸药的手榴弹如若进入薯片制作机器中进行切割烘烤烹饪,极有可能爆炸,造成人员或经济损失。
总之,一枚一战时期的手榴弹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待它重见天日时那个曾经血与火的战场已经远去,自己身处之地更是距其诞生地相隔万里,经历一趟穿越时空的旅行,最后在并不绚丽的爆炸中结束了自己作为手榴弹的使命。
编辑/高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