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2-01
新授课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境引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进展顺利,课堂效率相对提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数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
二、从创设问题情境中引入
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学生的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保持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 。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 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三、从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深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教师要善于用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二年级的“统计”一课, 教材安排是让学生统计班级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这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创设的: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老师准备给每位同学都做一张动物卡片作为礼物,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你们能帮一帮老师做一个统计吗?学生一听说老师有礼物要送给自己,都争先恐后,有的写出动物类型,有的分类,有的报数,有的统计。通过统计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由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浓厚。
四、从操作情境中引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引入新课时,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让他们发挥已有数学能力,让学生手、脑、眼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发现。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准备了几袋重1千克的大米,让每个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让学生模仿售货员用台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拎一拎有多重,数一数有几个,学生通过实际拎一拎、掂一掂、数一数便牢固的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带领学生走向操场,走出校园,让他们走一走,实际感受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从学生实践得出的实事入手,用事实说话,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学生产生急欲一听的内在动力。
情境教学已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和谐高效课堂的成功打造创造条件。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2-01
新授课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境引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进展顺利,课堂效率相对提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数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
二、从创设问题情境中引入
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学生的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保持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 。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 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三、从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深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教师要善于用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二年级的“统计”一课, 教材安排是让学生统计班级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这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创设的: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老师准备给每位同学都做一张动物卡片作为礼物,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你们能帮一帮老师做一个统计吗?学生一听说老师有礼物要送给自己,都争先恐后,有的写出动物类型,有的分类,有的报数,有的统计。通过统计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由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浓厚。
四、从操作情境中引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引入新课时,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让他们发挥已有数学能力,让学生手、脑、眼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发现。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准备了几袋重1千克的大米,让每个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让学生模仿售货员用台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拎一拎有多重,数一数有几个,学生通过实际拎一拎、掂一掂、数一数便牢固的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带领学生走向操场,走出校园,让他们走一走,实际感受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从学生实践得出的实事入手,用事实说话,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学生产生急欲一听的内在动力。
情境教学已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和谐高效课堂的成功打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