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研员要有自己独特的、科学的、前瞻性的视角与思考。教研员作为学科和教师的引领者,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成功教研员的成长更要倾向于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反思,可是教研员的成长仅有经验和反思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因为改革最终将发生在课堂上,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和实践以及对教师的引领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教研员;服务者;领跑者;参与者;促进者;思考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11
从教师角色转换到教研员的角色已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教育教研中,笔者有许多感悟和收获。
一、搭建教研平台,在教研工作中做服务者
在一些乡村学校,思想品德科教师有两个特点:“少”(往往一个学校只有2-3名思想品德课任教师)、“杂”(其他学科教师多了,让其中一些教师来上思想品德课),这就让教师们在集体备课上出现了困难。为了解决教师间交流和资源共享等难题,所以,从刚踏上教研员岗位开始,笔者就建立了本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Q群。申请加入的条件必须是我们区的思想品德科教师,而且要“实名制”,即申请加入时必须注明是哪个学校的哪位教师。加入我们Q群的思想品德科教师很快就覆盖了本区所有中学。Q群能否顺利地一直持续下去,这是笔者在建立Q群之前就担心和困惑的问题。因为笔者担心大家对Q群的关注,会像一些恋人从彼此认识、热恋时的热情到结婚后的无视和无语一样的结局。但有过程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
现在,教师们在Q群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师们在Q群中上传试题等教学资源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如何更好地命制题目、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等方面,我们都有了很民主的交流平台。在每次的学科质量分析等会议上,笔者都会留一些时间让教师们相互交流。
利用Q群这一平台,采用“三步走”战略科学备考。第一步:早在开学初笔者就把中考备考方案、培尖方案等放在Q群里,教师们都有了方向目标以及可参考的方式方法,备考工作心里有底。第二步:以单元、热点专题负责制组织教师们编写复习资料上传于Q群,以供全区学校共享,以最小的工作量获取最大的成效。第三步:及时上传我区学生考试情况分析结果、后阶段复习建议以及学生易错知识点于Q群,为教师们能更好地进行中考备考的最后冲刺做了正确的指引。
在教师生日时,笔者会在Q上送给他(她)一份礼物;当教师上传一份自己辛苦编制的资料或试题时,笔者会在Q上给他(她)送上一杯咖啡……通过Q群及QQ好友等各种方式,我与各校思想品德科教师建立了融洽、民主、友好的朋友式关系。这样,教师们的教学投入度提高了,并开始感觉到一个团队在教研中的力量,他们累并快乐着。所以,笔者之前的“担心”变成了现在的“开心”。
二、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在不断学习中做领跑者
“学然后知不足”,面对鲜活生动的课堂、各具特色的师生以及日趋“生活化”的思想品德科课程,如何为学校、为师生的内涵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员教研、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
每一个培训讲座都是一次丰盛的思想盛宴,不断丰富着笔者的教育思想,催生着笔者新的教育智慧,点燃着笔者新的教育激情。笔者一直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从2003年新课改开始,笔者不断参加了在桂林、来宾、南宁、柳州、玉林、百色等地进行的课改培训,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多收获。每次培训结束回校后都及时进行了总结和上“课改探讨课”,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着新课改理念。近年,笔者积极参加了国培项目的培训,2013年还参加了广西“区培计划”——中小学教研员培训,并把自己参加这些培训而得到的信息、讲座内容等第一时间上传于Q群,把自己的感悟在Q群中与教师们分享,让教师们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也能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无形但的确是很有效的“影响式”培训方式。
三、加强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沟通,在教学研究中做参与者
“教然后知困”,只有及时参与教学、研究本学科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应的对策方法,研究本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途径和措施,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课题,才能使我们走出狭隘,走出平庸,成为一个智慧的先行者。
2013年4月,我区H学校有望考取我市重点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他科都很不错,但思想品德科成绩非常差。局领导和H校的T校长都很担心,希望笔者能做点什么。
于是,笔者及时编写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在T校长的协助下,学生很认真、很快地完成了问卷。然后笔者立即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并想好了怎样给学生上课和与学生谈话的对策。
接下来,笔者和在局里的帮助下邀请到另一学校的一位思想品德科骨干教师一起给这些学生上了两节课。主要的目的是想把我们复习的思路和方式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看学生的反应如何。课后笔者与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科教师一起和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在谈话中既树立了他们思想品德科教师的威信,又了解到学生实实在在的想法和需求,在鼓励中和学生们一同找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科的较好方法及信心。
H校在2013年的中考中,思想品德科考出了该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该校学生中考自然也考出了该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四、加强教研反思,在教研实践的积淀中做思考者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试题必须具有引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最终实现德育目标的功能。
笔者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依据课标,运用教材,以生为本,走进生活,贴近社会”。力求“五体现”即:力求体现“导向性”、“导行性”、“知识性”、“德育性”、“时政性”。在选材上贴近学生、学生生活、反映社会时政,力求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初步解决身边问题,以及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思想品德课的终级目标——德育目标。
对每次的段、期考等统一测试的试题,笔者都要求有相应的教师在Q群中反馈教师、学生们对试题的看法、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育教学和命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
每次统一测试后,笔者都会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及我自己的一些命题思路写出命题反思。每次命题反思对笔者下次的命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让笔者的命题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笔者还不断通过参加市级的中考命题等教研实践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五、加强引领能力,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
作为优秀教研员,我们要学会搭设平台,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日常教研工作中,特别是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思考更多的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全区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努力尝试各种教研方式,搭设各种平台:优质课竞赛、引领课研究、校本教研展示、网络教研观摩,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园地,发挥年青教师骨干力量,加强教研凝聚力,推动更多教师更快地专业成长。
郑金洲教授认为,“作为教育家应该:爱教育,自身对教育有热情,不会为外在的名利所吸引;乐教育,乐在其中,在教育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是教育人;懂教育,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善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好地推动我区思想品德科教育教研的发展,我们成立了“思想品德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由笔者及我区的几位思想品德科骨干教师组成。我们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教育教研、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一起經历成长的艰辛,共享收获的喜悦,共同期盼教育的发展与辉煌。
我区各校思想品德科的教研实力参差不齐,所以笔者制定了一个“帮扶计划”。
第一,是校内“帮扶计划”。每所学校的思想品德科教师都“帮扶配对”,教研能力较强的帮扶教研能力较弱的。
第二,是校际“帮扶计划”。思想品德科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帮扶思想品德科教研能力较弱的学校。
这样,通过校内和校际的帮扶以及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的引领作用,我区思想品德科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总之,创新是智慧的火花;实践是收获的沃土;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既要干,又要学,更要思考。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教研员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多写教研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积累研究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的情感。这些笔记、日记、随笔、论文积累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教研员厚重的学术底蕴,专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教研员;服务者;领跑者;参与者;促进者;思考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11
从教师角色转换到教研员的角色已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教育教研中,笔者有许多感悟和收获。
一、搭建教研平台,在教研工作中做服务者
在一些乡村学校,思想品德科教师有两个特点:“少”(往往一个学校只有2-3名思想品德课任教师)、“杂”(其他学科教师多了,让其中一些教师来上思想品德课),这就让教师们在集体备课上出现了困难。为了解决教师间交流和资源共享等难题,所以,从刚踏上教研员岗位开始,笔者就建立了本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Q群。申请加入的条件必须是我们区的思想品德科教师,而且要“实名制”,即申请加入时必须注明是哪个学校的哪位教师。加入我们Q群的思想品德科教师很快就覆盖了本区所有中学。Q群能否顺利地一直持续下去,这是笔者在建立Q群之前就担心和困惑的问题。因为笔者担心大家对Q群的关注,会像一些恋人从彼此认识、热恋时的热情到结婚后的无视和无语一样的结局。但有过程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
现在,教师们在Q群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师们在Q群中上传试题等教学资源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如何更好地命制题目、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等方面,我们都有了很民主的交流平台。在每次的学科质量分析等会议上,笔者都会留一些时间让教师们相互交流。
利用Q群这一平台,采用“三步走”战略科学备考。第一步:早在开学初笔者就把中考备考方案、培尖方案等放在Q群里,教师们都有了方向目标以及可参考的方式方法,备考工作心里有底。第二步:以单元、热点专题负责制组织教师们编写复习资料上传于Q群,以供全区学校共享,以最小的工作量获取最大的成效。第三步:及时上传我区学生考试情况分析结果、后阶段复习建议以及学生易错知识点于Q群,为教师们能更好地进行中考备考的最后冲刺做了正确的指引。
在教师生日时,笔者会在Q上送给他(她)一份礼物;当教师上传一份自己辛苦编制的资料或试题时,笔者会在Q上给他(她)送上一杯咖啡……通过Q群及QQ好友等各种方式,我与各校思想品德科教师建立了融洽、民主、友好的朋友式关系。这样,教师们的教学投入度提高了,并开始感觉到一个团队在教研中的力量,他们累并快乐着。所以,笔者之前的“担心”变成了现在的“开心”。
二、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在不断学习中做领跑者
“学然后知不足”,面对鲜活生动的课堂、各具特色的师生以及日趋“生活化”的思想品德科课程,如何为学校、为师生的内涵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员教研、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
每一个培训讲座都是一次丰盛的思想盛宴,不断丰富着笔者的教育思想,催生着笔者新的教育智慧,点燃着笔者新的教育激情。笔者一直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从2003年新课改开始,笔者不断参加了在桂林、来宾、南宁、柳州、玉林、百色等地进行的课改培训,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多收获。每次培训结束回校后都及时进行了总结和上“课改探讨课”,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着新课改理念。近年,笔者积极参加了国培项目的培训,2013年还参加了广西“区培计划”——中小学教研员培训,并把自己参加这些培训而得到的信息、讲座内容等第一时间上传于Q群,把自己的感悟在Q群中与教师们分享,让教师们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也能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无形但的确是很有效的“影响式”培训方式。
三、加强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沟通,在教学研究中做参与者
“教然后知困”,只有及时参与教学、研究本学科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应的对策方法,研究本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途径和措施,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课题,才能使我们走出狭隘,走出平庸,成为一个智慧的先行者。
2013年4月,我区H学校有望考取我市重点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他科都很不错,但思想品德科成绩非常差。局领导和H校的T校长都很担心,希望笔者能做点什么。
于是,笔者及时编写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在T校长的协助下,学生很认真、很快地完成了问卷。然后笔者立即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并想好了怎样给学生上课和与学生谈话的对策。
接下来,笔者和在局里的帮助下邀请到另一学校的一位思想品德科骨干教师一起给这些学生上了两节课。主要的目的是想把我们复习的思路和方式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看学生的反应如何。课后笔者与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科教师一起和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在谈话中既树立了他们思想品德科教师的威信,又了解到学生实实在在的想法和需求,在鼓励中和学生们一同找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科的较好方法及信心。
H校在2013年的中考中,思想品德科考出了该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该校学生中考自然也考出了该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四、加强教研反思,在教研实践的积淀中做思考者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试题必须具有引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最终实现德育目标的功能。
笔者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依据课标,运用教材,以生为本,走进生活,贴近社会”。力求“五体现”即:力求体现“导向性”、“导行性”、“知识性”、“德育性”、“时政性”。在选材上贴近学生、学生生活、反映社会时政,力求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初步解决身边问题,以及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思想品德课的终级目标——德育目标。
对每次的段、期考等统一测试的试题,笔者都要求有相应的教师在Q群中反馈教师、学生们对试题的看法、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育教学和命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
每次统一测试后,笔者都会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及我自己的一些命题思路写出命题反思。每次命题反思对笔者下次的命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让笔者的命题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笔者还不断通过参加市级的中考命题等教研实践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五、加强引领能力,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
作为优秀教研员,我们要学会搭设平台,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日常教研工作中,特别是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思考更多的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全区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努力尝试各种教研方式,搭设各种平台:优质课竞赛、引领课研究、校本教研展示、网络教研观摩,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园地,发挥年青教师骨干力量,加强教研凝聚力,推动更多教师更快地专业成长。
郑金洲教授认为,“作为教育家应该:爱教育,自身对教育有热情,不会为外在的名利所吸引;乐教育,乐在其中,在教育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是教育人;懂教育,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善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好地推动我区思想品德科教育教研的发展,我们成立了“思想品德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由笔者及我区的几位思想品德科骨干教师组成。我们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教育教研、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一起經历成长的艰辛,共享收获的喜悦,共同期盼教育的发展与辉煌。
我区各校思想品德科的教研实力参差不齐,所以笔者制定了一个“帮扶计划”。
第一,是校内“帮扶计划”。每所学校的思想品德科教师都“帮扶配对”,教研能力较强的帮扶教研能力较弱的。
第二,是校际“帮扶计划”。思想品德科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帮扶思想品德科教研能力较弱的学校。
这样,通过校内和校际的帮扶以及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的引领作用,我区思想品德科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总之,创新是智慧的火花;实践是收获的沃土;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既要干,又要学,更要思考。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教研员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多写教研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积累研究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的情感。这些笔记、日记、随笔、论文积累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教研员厚重的学术底蕴,专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