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深夜的书房,这是我们诗意的人生。
千百年来,人们在书房里寻找自己的灵魂,可惜,这样的情景正在离我们远去。
书籍的魅力急速消减,不读书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好在,回归书房的美好愿景从未离开我们。近日,亚马逊根据2014年上半年的纸质书及电子书销售数据,发布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单,济南位居第四。
去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江苏、广东、湖北等省以及苏州等城市也已启动此项立法。今年两会期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4月10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主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举行,今年的“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将由去年的12个城市扩展到12个省份。
继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后,全国各地多家书店也相继延长营业时间。作为民营书店的南京先锋书店自6月14日起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零时,并推出“午夜文学”、“午夜视觉”、“午夜行走”等主题文化活动。
从民间到官方,一场新的读书运动正在展开。很多人开始在书中找回曾经的诗意生活,不论如何,我们终究还是需要用书本的形式,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重塑一个民族的灵魂。
为什么不读书:价值观的扭曲
这似乎已不再是读书的时代。
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不读书?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一本书,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公务员说:“你想提拔快,读书是不行的,给领导写材料是不行的,要给领导拎包拎茶杯,生活秘书比材料秘书提得快。”
这是价值观扭曲的一代人。国人不读书,每个人都有理由,每个人都有一套理论。看似普通平常,品味起来,有些令人震惊。一个人的儿子从美国回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国人不读书,就连有些读过大学的人,家里也没有一本书,他很吃惊。父亲说:“你吃惊什么?咱们的经济不是超过日本了吗?美国不是还借咱们很多钱吗?怕啥哩,这么多人不读书,经济不也是迅猛发展吗?”
有人概括说,1960、1970年代是政治权力扼杀教育,2000年代则是教育产业化和多数人群被边缘化造成的经济困境扼杀教育。当然,此读书与本文所说的读书还有区别,我们通常把读书和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受教育联系在一起。而阅读,也是读书的一部分,并与之有着同进同退的命运。
为什么需要阅读:
疏远灵魂的我们
去年以来,一名据说是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再一次挑動了国人的神经。他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但他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说的更狠: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当下的中国,由于手机、网络等电子屏幕的出现,并不缺少阅读,缺少的是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一个漠视阅读的民族,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民族?
面对书本,我们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文明的一部分。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否都能在读书上找到答案?
(本专题10-19页)
千百年来,人们在书房里寻找自己的灵魂,可惜,这样的情景正在离我们远去。
书籍的魅力急速消减,不读书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好在,回归书房的美好愿景从未离开我们。近日,亚马逊根据2014年上半年的纸质书及电子书销售数据,发布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单,济南位居第四。
去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江苏、广东、湖北等省以及苏州等城市也已启动此项立法。今年两会期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4月10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主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举行,今年的“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将由去年的12个城市扩展到12个省份。
继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后,全国各地多家书店也相继延长营业时间。作为民营书店的南京先锋书店自6月14日起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零时,并推出“午夜文学”、“午夜视觉”、“午夜行走”等主题文化活动。
从民间到官方,一场新的读书运动正在展开。很多人开始在书中找回曾经的诗意生活,不论如何,我们终究还是需要用书本的形式,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重塑一个民族的灵魂。
为什么不读书:价值观的扭曲
这似乎已不再是读书的时代。
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不读书?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一本书,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公务员说:“你想提拔快,读书是不行的,给领导写材料是不行的,要给领导拎包拎茶杯,生活秘书比材料秘书提得快。”
这是价值观扭曲的一代人。国人不读书,每个人都有理由,每个人都有一套理论。看似普通平常,品味起来,有些令人震惊。一个人的儿子从美国回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国人不读书,就连有些读过大学的人,家里也没有一本书,他很吃惊。父亲说:“你吃惊什么?咱们的经济不是超过日本了吗?美国不是还借咱们很多钱吗?怕啥哩,这么多人不读书,经济不也是迅猛发展吗?”
有人概括说,1960、1970年代是政治权力扼杀教育,2000年代则是教育产业化和多数人群被边缘化造成的经济困境扼杀教育。当然,此读书与本文所说的读书还有区别,我们通常把读书和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受教育联系在一起。而阅读,也是读书的一部分,并与之有着同进同退的命运。
为什么需要阅读:
疏远灵魂的我们
去年以来,一名据说是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再一次挑動了国人的神经。他说,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但他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说的更狠: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当下的中国,由于手机、网络等电子屏幕的出现,并不缺少阅读,缺少的是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一个漠视阅读的民族,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民族?
面对书本,我们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文明的一部分。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否都能在读书上找到答案?
(本专题10-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