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多年,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与之伴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这一重大变化的出现,我国高校特别是一般高校在生源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的新情况,亟需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在本科阶段实行两种不同要求的教学安排,并对一般院校在教学质量观、毕业生就业导向上提出新的定位。
一般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前我国普通高校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60万左右,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超过600万,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我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过去大部分院校一般是两三千学生的规模,而现在多半院校已达一万甚至两三万的学生规模。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2009年北京市高校新生入学录取比率已达80%。全国其他省份高校新生入学录取比率也大多超过50%。短短10来年,我国高校学生总数差不多增加了近10倍,而在此期间全国总人口基数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有专家还计算过,现在全国所有“211工程”大学的招生总人数,大抵和十几年前全国所有大学的招生总人数相当。
而有关研究表明,扩招后我国高校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一般院校学生群体中学习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趋势:一是学习兴趣淡漠和学习热情低下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学生的学业基础下降,高校教师调查表明,约45%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三是由于受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群体学习素质下降、学习成就感不足以及就业竞争激化,学生的学习参与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学习动力不足,出现明显分化和差异的倾向。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总之,高校快速扩招以后,生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已明显滑坡,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明显增大,按传统方法施教,教学难度增大。对此,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积极作为的态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新现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总体分层教学设想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校舍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应该说是难免的。而当前困扰我国高校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尤其是一般院校的教学质量下滑问题。
教学质量下滑,尤其是一般院校教学质量明显下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此,必须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认识这一问题。据前面分析,经过10多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尽管这一阶段来得有些匆忙但确已是事实。因此,面对这一新情况,只能取决于高校的一系列教育措施是否与当前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现在一般院校的教师大概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给学生上课越来越费劲。究其原因:一是现在一般院校由于扩招使得生源状况逐年变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即我国高校扩招来得太快,生源状况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根本性调整(尤其是一般院校),而许多教师仍维持老的教学方式,在“因材施教”上教师的“施教”方面出了问题。这方面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特别是高教评价管理体系,基本上未脱离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做法,如有关部门对一般院校的教学评价,其中一项指标是:考核一般院校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的比例,规定多少为合格、多少为优秀。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大多是重点高校的名家编写,针对的教学对象也主要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而让一般院校均向此看齐,不仅脱离广大一般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实际,而且也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时代背景不符。
除教材外,教学实践、考试、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教学方案等,也大都存在类似问题。在高考入学的时候,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入取成绩差距可达几百分之多。在如此大差距的前提下,强调教学方案相近、教学大纲相近、教材相近、向重点高校看齐等等,不仅不合理,而且也难以做到。
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后出现的新情况,高校应尽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阶段实行分层教学制度,暂可分两个基本教学层次,即一般要求教学层次和较高要求教学层次。对一般要求教学层次相应制定一套一般要求的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重点教材、专业教学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等,对较高要求教学层次相应制定一套较高要求的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重点教材、专业教学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等。然后,重点大学推广实行较高要求的教学规范,而一般院校则推广实行一般要求的教学规范。很显然,要具体实施这一制度也许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已迫切要求高校尽快迈出这一步。
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需重新定位
如何真正实现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就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和就业定位失当有很重要的因果关系,因此从这一点着手解决问题也具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适龄人口中升大学的比例已达到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而从全社会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比例仍然不高,因而人们很容易把现在的大学生同十几年前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同等看待。也许正是这一错觉,导致人们在就业上自然而然期待学生按精英教育时代的方式去就业。可以说,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定位失当的最主要表现。部分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精英意识,过高预期自身水平、过分看重薪金福利、过于追求安逸享受,抱有在大城市安家落户、“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不愿意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锤炼自己,甚至“有业不就”,客观上也就加剧了就业竞争。
现在一般院校的学生,如果按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招生录取比例,他们是上不了大学的。可以简略做一比照,在过去这一群体属于同龄人口中人才结构的中间带,他们通常会分流到大专、中专、技工学校,其就业也多半去基层,包括相当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而如今,这一人口群体由于高校扩招而上了大学,但按同龄人口人才分布结构看,他们并未改变位置,仍处于人才结构的中间带。因此,从人才结构与工作岗位的匹配与分布规律来看,现在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去基层并且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很平常。而我国目前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让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包括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同样也不应感到稀奇。目前,如果人们暂时还难以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一基本事实,或者说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还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性思维里。不认清这一事实,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已明显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尽管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已交出了满意答卷,但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作为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去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基层,包括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这恐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一般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前我国普通高校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60万左右,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超过600万,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我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过去大部分院校一般是两三千学生的规模,而现在多半院校已达一万甚至两三万的学生规模。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2009年北京市高校新生入学录取比率已达80%。全国其他省份高校新生入学录取比率也大多超过50%。短短10来年,我国高校学生总数差不多增加了近10倍,而在此期间全国总人口基数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有专家还计算过,现在全国所有“211工程”大学的招生总人数,大抵和十几年前全国所有大学的招生总人数相当。
而有关研究表明,扩招后我国高校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一般院校学生群体中学习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趋势:一是学习兴趣淡漠和学习热情低下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学生的学业基础下降,高校教师调查表明,约45%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持不满意态度,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业基础的薄弱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三是由于受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群体学习素质下降、学习成就感不足以及就业竞争激化,学生的学习参与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学习动力不足,出现明显分化和差异的倾向。由此可见,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总之,高校快速扩招以后,生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已明显滑坡,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明显增大,按传统方法施教,教学难度增大。对此,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积极作为的态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新现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总体分层教学设想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校舍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应该说是难免的。而当前困扰我国高校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尤其是一般院校的教学质量下滑问题。
教学质量下滑,尤其是一般院校教学质量明显下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此,必须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认识这一问题。据前面分析,经过10多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尽管这一阶段来得有些匆忙但确已是事实。因此,面对这一新情况,只能取决于高校的一系列教育措施是否与当前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现在一般院校的教师大概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给学生上课越来越费劲。究其原因:一是现在一般院校由于扩招使得生源状况逐年变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即我国高校扩招来得太快,生源状况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根本性调整(尤其是一般院校),而许多教师仍维持老的教学方式,在“因材施教”上教师的“施教”方面出了问题。这方面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特别是高教评价管理体系,基本上未脱离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做法,如有关部门对一般院校的教学评价,其中一项指标是:考核一般院校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的比例,规定多少为合格、多少为优秀。这些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大多是重点高校的名家编写,针对的教学对象也主要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而让一般院校均向此看齐,不仅脱离广大一般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实际,而且也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时代背景不符。
除教材外,教学实践、考试、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教学方案等,也大都存在类似问题。在高考入学的时候,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入取成绩差距可达几百分之多。在如此大差距的前提下,强调教学方案相近、教学大纲相近、教材相近、向重点高校看齐等等,不仅不合理,而且也难以做到。
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后出现的新情况,高校应尽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阶段实行分层教学制度,暂可分两个基本教学层次,即一般要求教学层次和较高要求教学层次。对一般要求教学层次相应制定一套一般要求的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重点教材、专业教学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等,对较高要求教学层次相应制定一套较高要求的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重点教材、专业教学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等。然后,重点大学推广实行较高要求的教学规范,而一般院校则推广实行一般要求的教学规范。很显然,要具体实施这一制度也许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已迫切要求高校尽快迈出这一步。
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需重新定位
如何真正实现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就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和就业定位失当有很重要的因果关系,因此从这一点着手解决问题也具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适龄人口中升大学的比例已达到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而从全社会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比例仍然不高,因而人们很容易把现在的大学生同十几年前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同等看待。也许正是这一错觉,导致人们在就业上自然而然期待学生按精英教育时代的方式去就业。可以说,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定位失当的最主要表现。部分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精英意识,过高预期自身水平、过分看重薪金福利、过于追求安逸享受,抱有在大城市安家落户、“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不愿意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锤炼自己,甚至“有业不就”,客观上也就加剧了就业竞争。
现在一般院校的学生,如果按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招生录取比例,他们是上不了大学的。可以简略做一比照,在过去这一群体属于同龄人口中人才结构的中间带,他们通常会分流到大专、中专、技工学校,其就业也多半去基层,包括相当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而如今,这一人口群体由于高校扩招而上了大学,但按同龄人口人才分布结构看,他们并未改变位置,仍处于人才结构的中间带。因此,从人才结构与工作岗位的匹配与分布规律来看,现在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去基层并且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很平常。而我国目前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让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包括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同样也不应感到稀奇。目前,如果人们暂时还难以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一基本事实,或者说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还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习惯性思维里。不认清这一事实,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已明显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尽管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已交出了满意答卷,但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作为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去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基层,包括部分人从事蓝领工作,这恐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