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重点出发,全面探讨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要求、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和发展趋向以及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 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马强(1970- ),男,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南通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高校人事与师资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52-02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创新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不仅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也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加深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认识,重新明确高校人事管理的任务。高校的人事管理传统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优势要发挥出来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目标,最关键的条件是要有明确的人事管理指导思想,切实把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最关键的目标就是如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切实转化为高校人事管理的具体任务,真正发挥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要求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要求,尤为重要。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高校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视、评价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功能、作用。高校及各部门要重视高校人事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发展的良性机制,营造有利于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要正确把握高校人事管理的质量和需求。要通过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社会信誉,完备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强化创新观念,真正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调配能力,参与更大范围的开放和竞争,尤其要加速推动高校人事管理迈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由于高校管理的独特性,及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本身的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人事管理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种不适应首先表现为高校人事管理观念的不適应,其次表现为高校人事管理人才资源的不适应。第三,要认清高校人事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传统的职称评聘等激励单一的人才机制已明显落后,缺乏后续成才环境的创造、监督和评比,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
人才的地位决定着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人才是高校人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高校人事管理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出发,确立自身的地位和发展趋向,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体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高校人事管理事业进一步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目标体系结构在日趋完善,层次在不断提高。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相融合的衔接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各级各类高校人事管理的具体目标必然存在着差异,高校人事管理目标的多向、多样、多层的体系特征研究需要加强。高校人事管理还必须进一步调整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的质量规格,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决定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与衡量教育质量的依据。
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结构经历了一个完善、提高的过程。如果把高校人事管理作为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片段,那么,高校人事管理的作用正是通过目标结构的逐步调整来实现的。同时,高校人事管理还进一步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调控优势。高校人事管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学校的办学活力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依据。高校人事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更贴近于经济,贴近于市场,贴近于人们的需要。高校人事管理与社会的紧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高校人事管理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是其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理由。对高校而言,要真正树立“高校人事管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的观念。
三、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一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依托高校人事管理,有效地拓展教育的对象,从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获得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充分发挥、及时总结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
高校人事管理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小康指标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由温饱向丰衣足食迈进的经济指标,更是综合国力、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提高的综合指标。高校人事管理在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积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要增强高校活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参与,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是高校人事部门担负的长期的重要职责,高校人事管理者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认识。高层次人才的含义不仅体现为高学历层次,而且应当着重集聚那些基础扎实、治学严谨、思维敏捷、创造力强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并且应当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与学科专业,构建高校的人力资源系统。高校人事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进行人才资源储备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高校人事管理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实施。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个体人得到全面发展,才可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我国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现实情况看,高校人事管理把终身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发展知识经济,人是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发展知识经济所动用的“知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而且,就其经济学范畴上的意义而言,更具有非同一性、不可加性、不可逆性和无限增值性等特点。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里提出的那样: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单靠学校一次性教育已根本无法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以终身教育为基础,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时代要求的合格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
四、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趋向
(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中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吸纳和培植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高校的人才资源、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只有立足于高校人事管理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高校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樣,高校人事管理就必须实行创新管理,即通过高校人事管理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并将此作为高校人事管理活动的中心。
(二)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将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难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人事部门应当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实施绝对性的调整,应当加强对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与环境的开发力量,建立完善的情报系统和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应增加对高校人事管理科研课题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建立知识创新项目的专项管理,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攻关。高校人事部门应当建立本部门的有关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高校人事管理和科研人员予以重奖,在本系统中形成普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使知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使人事管理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知识资产的管理将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点
知识资产是知识资源的价值体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大面积的土地,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所以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知识资产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减少,有机构成的提高,给高校人事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将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校人事管理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求发展,形成高校人事管理的正确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及实现规划的措施。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加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实施什么样的高校人事管理、怎样实施这样的高校人事管理和怎样通过改革推动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这三个大问题,进而制定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高校在制定人事管理发展战略规划时,要定位准确,要遵守定位目标,并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攀比。在高校的人事管理规划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努力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人事管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使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比较好的发展。
因而,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将会有助于推进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助于加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有助于推进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应不断地增强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加快培养和培训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实现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Z].1993-0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任仲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升华——论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N].人民日报,2004-01-12.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 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马强(1970- ),男,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南通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高校人事与师资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52-02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创新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不仅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也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加深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认识,重新明确高校人事管理的任务。高校的人事管理传统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优势要发挥出来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目标,最关键的条件是要有明确的人事管理指导思想,切实把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最关键的目标就是如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切实转化为高校人事管理的具体任务,真正发挥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要求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校人事管理的要求,尤为重要。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高校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视、评价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功能、作用。高校及各部门要重视高校人事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发展的良性机制,营造有利于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要正确把握高校人事管理的质量和需求。要通过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社会信誉,完备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强化创新观念,真正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调配能力,参与更大范围的开放和竞争,尤其要加速推动高校人事管理迈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由于高校管理的独特性,及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本身的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人事管理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种不适应首先表现为高校人事管理观念的不適应,其次表现为高校人事管理人才资源的不适应。第三,要认清高校人事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传统的职称评聘等激励单一的人才机制已明显落后,缺乏后续成才环境的创造、监督和评比,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
人才的地位决定着高校人事管理的地位。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人才是高校人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高校人事管理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出发,确立自身的地位和发展趋向,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体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高校人事管理事业进一步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目标体系结构在日趋完善,层次在不断提高。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相融合的衔接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各级各类高校人事管理的具体目标必然存在着差异,高校人事管理目标的多向、多样、多层的体系特征研究需要加强。高校人事管理还必须进一步调整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的质量规格,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决定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与衡量教育质量的依据。
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结构经历了一个完善、提高的过程。如果把高校人事管理作为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片段,那么,高校人事管理的作用正是通过目标结构的逐步调整来实现的。同时,高校人事管理还进一步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调控优势。高校人事管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学校的办学活力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依据。高校人事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更贴近于经济,贴近于市场,贴近于人们的需要。高校人事管理与社会的紧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高校人事管理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是其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理由。对高校而言,要真正树立“高校人事管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的观念。
三、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一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依托高校人事管理,有效地拓展教育的对象,从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获得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人才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充分发挥、及时总结高校人事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
高校人事管理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小康指标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由温饱向丰衣足食迈进的经济指标,更是综合国力、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提高的综合指标。高校人事管理在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积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要增强高校活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参与,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是高校人事部门担负的长期的重要职责,高校人事管理者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认识。高层次人才的含义不仅体现为高学历层次,而且应当着重集聚那些基础扎实、治学严谨、思维敏捷、创造力强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并且应当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与学科专业,构建高校的人力资源系统。高校人事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进行人才资源储备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高校人事管理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实施。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个体人得到全面发展,才可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我国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现实情况看,高校人事管理把终身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发展知识经济,人是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发展知识经济所动用的“知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而且,就其经济学范畴上的意义而言,更具有非同一性、不可加性、不可逆性和无限增值性等特点。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里提出的那样: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单靠学校一次性教育已根本无法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以终身教育为基础,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时代要求的合格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
四、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趋向
(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中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吸纳和培植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高校的人才资源、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只有立足于高校人事管理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高校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樣,高校人事管理就必须实行创新管理,即通过高校人事管理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并将此作为高校人事管理活动的中心。
(二)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将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难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人事部门应当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实施绝对性的调整,应当加强对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与环境的开发力量,建立完善的情报系统和信息资料管理系统,应增加对高校人事管理科研课题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建立知识创新项目的专项管理,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攻关。高校人事部门应当建立本部门的有关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高校人事管理和科研人员予以重奖,在本系统中形成普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使知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使人事管理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知识资产的管理将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点
知识资产是知识资源的价值体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大面积的土地,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所以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知识资产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减少,有机构成的提高,给高校人事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对知识资产的管理将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校人事管理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求发展,形成高校人事管理的正确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及实现规划的措施。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加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实施什么样的高校人事管理、怎样实施这样的高校人事管理和怎样通过改革推动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这三个大问题,进而制定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高校在制定人事管理发展战略规划时,要定位准确,要遵守定位目标,并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攀比。在高校的人事管理规划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努力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人事管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使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比较好的发展。
因而,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将会有助于推进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助于加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有助于推进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应不断地增强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加快培养和培训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实现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Z].1993-0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任仲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升华——论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N].人民日报,200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