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笔者对中国当今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这一块,却深感困惑。十余年的教学摸索中,笔者常感觉对阅读教学无从发力,阅读能力差也成为了语文能力差的挡箭牌。
笔者不能说语文教师们说错了,但笔者觉得,简单地将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推卸在学生阅读能力差上面,是片面的。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名著没有错,但语文老师没有系统、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阅读效率肯定会非常低。那么,在当前中国新课程实施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有规可循的。
系统分类
让学生学会区别所读的文章或者书的文体。但凡一篇文章都有其体。对文体的区分直接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与赏析。这里的文体是指文章风格或文学体裁,主要分为诗歌、赋、骈体文等。本文单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几种文体作详细说明。
一般来讲,教师为了便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便依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现代文划分为: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文体。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判别文体。学生对现代文中这四种文体的判别最易出错的是记叙文与散文。实际上学生完全不用去判断,因为两者是一个从属关系。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严格意义上来讲,记叙文是从属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文体概念,在完成阅读题的时候,当然也就无所适从。
阅读方式
不同文体的文章,学生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首先,记叙文、散文类的文章采用的阅读方式应该是:品读细节。所谓“品读细节”是指:先细读全文,重点放在行文的线索与细节描写上,然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与主题形成初步的概念。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细读全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父亲几次背影的出现这一线索,以及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细节描写的仔细品读,从中自然就能提炼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主题。品读细节,是记叙文、散文类文章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之一。
其次,说明文采用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不求甚解。因为说明文是一种介绍性的文章,文体特征较为突出,所以说明文要介绍或者说明一件事物,不会采用一些晦涩、隐蔽的修辞手法,或者异峰突起的情节变化来让读者去做更多的思考与猜测。说明文讲的就是一目了然,让读者能快速地搞清说明事物的特点、特征及作用。用教师的常用的说法就是:直来直去。
最后,议论文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一针见血。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的难点是对论点的把握上,尤其是中心论点。而中心论点一旦找错,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误差。
所谓“一针见血”,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准确找出中心论点,对其进行分析。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找出中心论点,就成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实际上,论点的把握也是有规可循的。
第一,搞清论点的概念。论点是作者对其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态度。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而分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二,区分论点与论题。论题往往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事物或者道理,通常是名词性的短语等。
第三,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的内容是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其表述形式必然要为其内容服务。不管是直接指示性的论点,还是间接包孕的论点,都具备体现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的这一根本特征。在各种句式当中,最能表达主张与见解的是判断句、感叹句和反问句。因而,论点的表述形式通常是这类句子。
第四,找到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在三个地方:标题、开篇、结尾。除这三个地方外,还有一种包孕在文段中,需要归纳才能得出的中心论点。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并非无章可查、无典可据,关键还是在于教给学生以方法,主动去探寻规律,才能更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复旦中学)
笔者不能说语文教师们说错了,但笔者觉得,简单地将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推卸在学生阅读能力差上面,是片面的。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读名著没有错,但语文老师没有系统、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阅读效率肯定会非常低。那么,在当前中国新课程实施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有规可循的。
系统分类
让学生学会区别所读的文章或者书的文体。但凡一篇文章都有其体。对文体的区分直接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与赏析。这里的文体是指文章风格或文学体裁,主要分为诗歌、赋、骈体文等。本文单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几种文体作详细说明。
一般来讲,教师为了便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便依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现代文划分为: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种文体。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判别文体。学生对现代文中这四种文体的判别最易出错的是记叙文与散文。实际上学生完全不用去判断,因为两者是一个从属关系。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严格意义上来讲,记叙文是从属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文体概念,在完成阅读题的时候,当然也就无所适从。
阅读方式
不同文体的文章,学生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首先,记叙文、散文类的文章采用的阅读方式应该是:品读细节。所谓“品读细节”是指:先细读全文,重点放在行文的线索与细节描写上,然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与主题形成初步的概念。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细读全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父亲几次背影的出现这一线索,以及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细节描写的仔细品读,从中自然就能提炼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主题。品读细节,是记叙文、散文类文章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之一。
其次,说明文采用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不求甚解。因为说明文是一种介绍性的文章,文体特征较为突出,所以说明文要介绍或者说明一件事物,不会采用一些晦涩、隐蔽的修辞手法,或者异峰突起的情节变化来让读者去做更多的思考与猜测。说明文讲的就是一目了然,让读者能快速地搞清说明事物的特点、特征及作用。用教师的常用的说法就是:直来直去。
最后,议论文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一针见血。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的难点是对论点的把握上,尤其是中心论点。而中心论点一旦找错,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现误差。
所谓“一针见血”,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准确找出中心论点,对其进行分析。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找出中心论点,就成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实际上,论点的把握也是有规可循的。
第一,搞清论点的概念。论点是作者对其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态度。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而分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二,区分论点与论题。论题往往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事物或者道理,通常是名词性的短语等。
第三,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的内容是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其表述形式必然要为其内容服务。不管是直接指示性的论点,还是间接包孕的论点,都具备体现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的这一根本特征。在各种句式当中,最能表达主张与见解的是判断句、感叹句和反问句。因而,论点的表述形式通常是这类句子。
第四,找到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在三个地方:标题、开篇、结尾。除这三个地方外,还有一种包孕在文段中,需要归纳才能得出的中心论点。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并非无章可查、无典可据,关键还是在于教给学生以方法,主动去探寻规律,才能更好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复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