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父母为儿子“金榜题名”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四年后,子杀父杀奶欲杀妈,恶性惨案令人惊……
面对血淋淋的现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请看下文———
2002年2月底,北京某燃气供应公司值班人刘盛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居委会打来的,询问燃气供应公司有无一个叫马某某的人。刘盛认识这个人,而且相当熟悉。便回答说有这么一个人。对方说:“他突然遇到了不幸,被人杀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刘盛惊愕万分。同时他感到事情重大,急忙向公司保卫科作了汇报。当公司急忙派员奔赴马某某家中时,血淋淋的现场让所有的人惊恐不已:一位老奶奶被人勒死在床上。她的儿子——40多岁的马某某被人砍伤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死亡,在屋门口,留下马某某一滩滩的血迹。
面对如此让人惊恐的场面,人们不禁要问:谁是作案人?为什么这么残忍地杀害了两个人?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作案人竟是马某某的儿子——21岁的马晓明。那么马晓明为什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奶奶?话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儿子高考中的父母欣喜若狂
三年前,刘盛逢人便说:“看看人家马师傅的儿子,虽说是普普通通工人家的孩子,却很争气,竟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有人便问:“那马师傅夫妻一定高兴万分了?”刘盛笑答:“那还用说,马师傅光是请客吃饭就花了一千多。‘金榜题名’,人生幸事,做父母的还能不高兴!”说着,刘盛就讲起了马师傅夫妇如何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孩子的往事。
马师傅夫妇一辈子做工,不但挣的钱不多,而且还时时担忧单位裁员下岗的事。艰难的生活使夫妻俩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出人头地,过好日子,必须要有文化,有本事。
他们的年龄已是“日落西山”,自然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儿子能够考上大学,夫妻俩省吃俭用,全心全意地当起了儿子的“后勤部长”,甚至连洗脸刷牙这类小事,也要将用具摆在盥洗台上,将毛巾递到儿子手中。另外,马师傅夫妇对儿子进行“思想工作”时,颇具有只看高不看低;只看好不看坏;只看顺利不看挫折;只重面子不容耻辱的特点。例如夫妇俩曾带着儿子参观科研成果展。他们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看看人家科学家,多么为国争光,为父母争光!”这话本来没有错。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当科学家的毕竟是少数,当一个人功名不成的时候,当工人、当服务员也同样是人生之路。但这对夫妇对儿子只要求功成名就,当普通人就是辱没了门庭。这使马晓明在父母的殷切希望下,只有“上”的路,没有“下”的路,心理压力格外沉重。更让马晓明心神不安的是,当他“金榜题名”后,父母竟达到欣喜若狂的地步。他们四处发帖子,酒宴上,亲朋好友不住地夸赞马晓明,恭贺马师傅夫妇养育了一个好儿子。更有热心的亲友,还送来了礼金。马师傅夫妇数了一下,竟有千元之多。一向生活俭朴的他们,此时却变得格外大方,将礼金全部给了儿子,还乐呵呵地对儿子说:“只要你能有出息,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回报,父母图的就是这个!”
马晓明就是在这样盛情欢送的情况下,踏上了赴天津医科大学就读的征程。
“排头兵”相聚寒窗书苦读
如果说马晓明在中学时代是学习的“尖兵”,那么进入大学后,就是各路“尖兵”开始争霸称雄。马晓明不甘示弱,奋力苦读。父母的谆谆教导、殷切希望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但无奈的是,理想的路好设计,实践的路却很难走。能冲过“独木桥”的人,都是各个中学的佼佼者,耐着性子寒窗苦读是他们共同的特色。于是,在激烈的拼学竞争中,马晓明由中学时代的“鸡头”变成了大学时代的“凤尾”,成绩经常不及格,屡屡受到校方的“黄牌警告”。马晓明苦恼至极,变得食不甘味,夜难成眠。苦思冥想之后,他决心再竭力拼搏。从此,他不再散步,不再逛街,不再闲谈,静静的学堂成了他惟一的归宿。但遗憾的是,苦心拼搏后他终于发现自己似乎“江郎才尽”,已无力再跑向理想的终点。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很快丧失了继续拼搏的勇气和耐力。大学三年的时候,因两门功课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后,校方开除了他的学籍。这一决定似晴天霹雳,将他震得晕头转向。他想到了死,但一个不安的念头立刻袭上他的心头:如果我死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将化为泡影;更让他不安的是,父母将怎样将他的事向亲朋好友解释?父母将因此失去自尊和面子,在人们的面前抬不起头……
由于学校放假,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越走越少。孤苦伶仃的他几经逗留后,终于怀着忧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返家的路程。
绝路难行走血染黄梁梦
天津离北京的路不远,但对于马晓明来说却是寸步难行。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时,父母自然是喜不自禁,百般地问寒问暖。见父母这样,马晓明完全丧失了向父母吐露真情的勇气,只能强颜欢笑,巧与父母周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听说“状元”归来,更是接踵而至,赞誉声不断。马晓明的父母自然是一番盛情款待,欣慰自豪之感油然升上心头。
这些喜庆的场面无疑给马晓明受伤的心灵上加了一把盐,让他痛苦不堪。
时间飞快,眼看学校到了开学的日子。马晓明内心的斗争更加激烈:回学校,学校已没有了他的立身之地;离家出走,纸里包不住火,当父母得知他失踪的消息后,将是怎样的心急如焚、苦度时日?思来虑去,突然,一个罪恶的邪念浮上他的心头:将父母和奶奶都杀死,这样,他们就感觉不到由于儿子被学校除名,在世人面前所遭受的耻辱。
这种邪念既有悖于人之常情,又是大逆不道、旷世少有的罪恶!马师傅夫妇却丝毫没有察觉。一天,马师傅将儿子返回天津的车票买好,有些恋恋不舍地对儿子说:“就要离开家了,去你奶奶的屋中,跟奶奶道声别。”说着,马师傅推开了母亲的房门,,就在这一瞬间,他惊恐地“啊”了一声,他看见母亲仰卧在床上,被人用电线活活勒死!几乎就在这同一刻,马晓明抡起斧子向父亲的脑袋砍去。他的父亲几乎一声没吭,倒了下去。接着,马晓明又奔向母亲的房间,欲杀母亲。他的母亲已完全被眼前血淋淋的场面吓呆了。当她清醒过来,顿时泪如雨下。她对儿子说:“你杀死了你的父亲,你的奶奶,你这是大逆不道,天理难容。既然你还要杀你母亲,,那你就说说,咱娘俩怎么死法?”马晓明虽说杀红了眼,但母亲这悲惨绝望的声音让他震惊,也唤醒了他的良知,他猛地跪在地上,母子俩抱头痛哭……
后话
马晓明被公安机关拘捕后,他的母亲向公安机关哀求说:“他如果被判死刑,我也不活了!”另外,马晓明还有两个姑姑,她们是否能容忍亲侄子杀死了她们的母亲?即便她们能容忍,法律是否能宽容这个杀死父亲、杀死奶奶的罪人?
然而更重要的是,罪恶总有根源。这个罪恶的始末告诉人们:尽管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但真正“成龙成凤”的又有几个?人生的路很多,千万不要逼孩子只走一条谋生的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告诉孩子们,人能活着就是好样的,能生存就是最大的本事。有人说,“只有到了天堂,弱者才能生存”,这话虽说绝对了些,但却告诉人们,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失败是很正常的事。绝不能一遭遇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人。
另外,了解此案的人对学校的做法也提出质疑:马晓明的犯罪实际上已是一种病态、畸形心理的驱使,那么学校有没有未教育好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当马晓明学习成绩不好时,学校采取了开除这样简单的处理方法,但思想教育却没有及时到位,甚至没有和马晓明的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始终蒙在鼓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及时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从而酿成了这桩血案。
此案已发生了三个月,据了解,此案正在审理之中。我们将此案告知世人,是希望它能成为人们的警世恒言.
四年后,子杀父杀奶欲杀妈,恶性惨案令人惊……
面对血淋淋的现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请看下文———
2002年2月底,北京某燃气供应公司值班人刘盛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居委会打来的,询问燃气供应公司有无一个叫马某某的人。刘盛认识这个人,而且相当熟悉。便回答说有这么一个人。对方说:“他突然遇到了不幸,被人杀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刘盛惊愕万分。同时他感到事情重大,急忙向公司保卫科作了汇报。当公司急忙派员奔赴马某某家中时,血淋淋的现场让所有的人惊恐不已:一位老奶奶被人勒死在床上。她的儿子——40多岁的马某某被人砍伤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死亡,在屋门口,留下马某某一滩滩的血迹。
面对如此让人惊恐的场面,人们不禁要问:谁是作案人?为什么这么残忍地杀害了两个人?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作案人竟是马某某的儿子——21岁的马晓明。那么马晓明为什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奶奶?话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儿子高考中的父母欣喜若狂
三年前,刘盛逢人便说:“看看人家马师傅的儿子,虽说是普普通通工人家的孩子,却很争气,竟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有人便问:“那马师傅夫妻一定高兴万分了?”刘盛笑答:“那还用说,马师傅光是请客吃饭就花了一千多。‘金榜题名’,人生幸事,做父母的还能不高兴!”说着,刘盛就讲起了马师傅夫妇如何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孩子的往事。
马师傅夫妇一辈子做工,不但挣的钱不多,而且还时时担忧单位裁员下岗的事。艰难的生活使夫妻俩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出人头地,过好日子,必须要有文化,有本事。
他们的年龄已是“日落西山”,自然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儿子能够考上大学,夫妻俩省吃俭用,全心全意地当起了儿子的“后勤部长”,甚至连洗脸刷牙这类小事,也要将用具摆在盥洗台上,将毛巾递到儿子手中。另外,马师傅夫妇对儿子进行“思想工作”时,颇具有只看高不看低;只看好不看坏;只看顺利不看挫折;只重面子不容耻辱的特点。例如夫妇俩曾带着儿子参观科研成果展。他们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看看人家科学家,多么为国争光,为父母争光!”这话本来没有错。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当科学家的毕竟是少数,当一个人功名不成的时候,当工人、当服务员也同样是人生之路。但这对夫妇对儿子只要求功成名就,当普通人就是辱没了门庭。这使马晓明在父母的殷切希望下,只有“上”的路,没有“下”的路,心理压力格外沉重。更让马晓明心神不安的是,当他“金榜题名”后,父母竟达到欣喜若狂的地步。他们四处发帖子,酒宴上,亲朋好友不住地夸赞马晓明,恭贺马师傅夫妇养育了一个好儿子。更有热心的亲友,还送来了礼金。马师傅夫妇数了一下,竟有千元之多。一向生活俭朴的他们,此时却变得格外大方,将礼金全部给了儿子,还乐呵呵地对儿子说:“只要你能有出息,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回报,父母图的就是这个!”
马晓明就是在这样盛情欢送的情况下,踏上了赴天津医科大学就读的征程。
“排头兵”相聚寒窗书苦读
如果说马晓明在中学时代是学习的“尖兵”,那么进入大学后,就是各路“尖兵”开始争霸称雄。马晓明不甘示弱,奋力苦读。父母的谆谆教导、殷切希望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但无奈的是,理想的路好设计,实践的路却很难走。能冲过“独木桥”的人,都是各个中学的佼佼者,耐着性子寒窗苦读是他们共同的特色。于是,在激烈的拼学竞争中,马晓明由中学时代的“鸡头”变成了大学时代的“凤尾”,成绩经常不及格,屡屡受到校方的“黄牌警告”。马晓明苦恼至极,变得食不甘味,夜难成眠。苦思冥想之后,他决心再竭力拼搏。从此,他不再散步,不再逛街,不再闲谈,静静的学堂成了他惟一的归宿。但遗憾的是,苦心拼搏后他终于发现自己似乎“江郎才尽”,已无力再跑向理想的终点。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很快丧失了继续拼搏的勇气和耐力。大学三年的时候,因两门功课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后,校方开除了他的学籍。这一决定似晴天霹雳,将他震得晕头转向。他想到了死,但一个不安的念头立刻袭上他的心头:如果我死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将化为泡影;更让他不安的是,父母将怎样将他的事向亲朋好友解释?父母将因此失去自尊和面子,在人们的面前抬不起头……
由于学校放假,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越走越少。孤苦伶仃的他几经逗留后,终于怀着忧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返家的路程。
绝路难行走血染黄梁梦
天津离北京的路不远,但对于马晓明来说却是寸步难行。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时,父母自然是喜不自禁,百般地问寒问暖。见父母这样,马晓明完全丧失了向父母吐露真情的勇气,只能强颜欢笑,巧与父母周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听说“状元”归来,更是接踵而至,赞誉声不断。马晓明的父母自然是一番盛情款待,欣慰自豪之感油然升上心头。
这些喜庆的场面无疑给马晓明受伤的心灵上加了一把盐,让他痛苦不堪。
时间飞快,眼看学校到了开学的日子。马晓明内心的斗争更加激烈:回学校,学校已没有了他的立身之地;离家出走,纸里包不住火,当父母得知他失踪的消息后,将是怎样的心急如焚、苦度时日?思来虑去,突然,一个罪恶的邪念浮上他的心头:将父母和奶奶都杀死,这样,他们就感觉不到由于儿子被学校除名,在世人面前所遭受的耻辱。
这种邪念既有悖于人之常情,又是大逆不道、旷世少有的罪恶!马师傅夫妇却丝毫没有察觉。一天,马师傅将儿子返回天津的车票买好,有些恋恋不舍地对儿子说:“就要离开家了,去你奶奶的屋中,跟奶奶道声别。”说着,马师傅推开了母亲的房门,,就在这一瞬间,他惊恐地“啊”了一声,他看见母亲仰卧在床上,被人用电线活活勒死!几乎就在这同一刻,马晓明抡起斧子向父亲的脑袋砍去。他的父亲几乎一声没吭,倒了下去。接着,马晓明又奔向母亲的房间,欲杀母亲。他的母亲已完全被眼前血淋淋的场面吓呆了。当她清醒过来,顿时泪如雨下。她对儿子说:“你杀死了你的父亲,你的奶奶,你这是大逆不道,天理难容。既然你还要杀你母亲,,那你就说说,咱娘俩怎么死法?”马晓明虽说杀红了眼,但母亲这悲惨绝望的声音让他震惊,也唤醒了他的良知,他猛地跪在地上,母子俩抱头痛哭……
后话
马晓明被公安机关拘捕后,他的母亲向公安机关哀求说:“他如果被判死刑,我也不活了!”另外,马晓明还有两个姑姑,她们是否能容忍亲侄子杀死了她们的母亲?即便她们能容忍,法律是否能宽容这个杀死父亲、杀死奶奶的罪人?
然而更重要的是,罪恶总有根源。这个罪恶的始末告诉人们:尽管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但真正“成龙成凤”的又有几个?人生的路很多,千万不要逼孩子只走一条谋生的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告诉孩子们,人能活着就是好样的,能生存就是最大的本事。有人说,“只有到了天堂,弱者才能生存”,这话虽说绝对了些,但却告诉人们,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失败是很正常的事。绝不能一遭遇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人。
另外,了解此案的人对学校的做法也提出质疑:马晓明的犯罪实际上已是一种病态、畸形心理的驱使,那么学校有没有未教育好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当马晓明学习成绩不好时,学校采取了开除这样简单的处理方法,但思想教育却没有及时到位,甚至没有和马晓明的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始终蒙在鼓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及时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从而酿成了这桩血案。
此案已发生了三个月,据了解,此案正在审理之中。我们将此案告知世人,是希望它能成为人们的警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