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背叛的马绍尔群岛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废料之墓开裂


  在洛杉矶以西8000多千米,赤道以北800多千米,太平洋中部一个狭长的白珊瑚沙嘴上,一个陈旧、腐蚀严重的巨大混凝土穹顶见证着太平洋的潮起潮落。
  这就是马绍尔群岛的鲁尼特穹顶。美国在穹顶之下填埋了约8.8万立方米(相当于35个奥运会标准泳池)的放射性土壤和废料,其中包含大量致死性极高的放射性元素钚。
  如今,受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影响,这个被当地人称作“坟墓”的混凝土建筑正面临着坍塌的风险。
  马紹尔群岛的官员曾游说美国政府,望其提供援助,不料遭到拒绝。美国官员称穹顶位于马绍尔群岛,理应由马绍尔群岛政府负责。
  2019年9月,时任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总统希尔达·海因在总统办公室接受了采访。她说:“穹顶怎么会是我们的?我们不想要它,也没有建造它,里面埋的垃圾也不是我们的,是美国的。”
  对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的很多人来说,鲁尼特穹顶是美国核试验“后遗症”最明显的体现。它象征着马绍尔群岛人为美国安全所作出的牺牲,也象征着他们收到的“回报”——美国的背信弃义。
  2019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埃尼威托克环礁以及马绍尔群岛其他几个地区的辐射水平与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的不相上下。

核试验造下的孽


  马绍尔群岛的几个环礁是古火山遗迹,这几座火山曾高耸于蔚蓝的海面。3000年前,马绍尔群岛人的祖先从亚洲和波利尼西亚出发,乘船横渡大洋来到马绍尔群岛定居。这片约194万平方千米的广阔海域,几乎是加利福尼亚州面积的5倍。对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官员来说,这里近乎完美,可作为他们规模日益壮大的核试验场地。
  74岁的纳吉·约瑟夫曾目睹美国测试最大的热核弹“喝彩城堡”的场景。当时,纳吉只有7岁,和父母一起住在朗格拉普环礁,而位于该环礁以西约161千米处的比基尼环礁中间,正是美国强征来进行核试验的热带潟湖。
  纳吉回忆起1954年3月1日那天,她一觉醒来便看见朗格拉普上空升起了两个太阳。一开始,太阳像往常一样从东边的地平线升起,给她家附近的热带潟湖带去了光明和温暖。接着,另一个“太阳”从西边的天空升起,照亮了整个地平线。这个“太阳”先是闪着橙光,随后发出粉光,最终消失不见,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纳吉和其他63名朗格拉普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见为何物。几个小时后,“喝彩城堡”爆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如雪花般飘落到他们家里,污染了他们的皮肤、水和食物。
  根据纳吉的说法和政府的档案,美国当局在两天后疏散了朗格拉普环礁的居民。那时,部分居民已经出现了急性辐射中毒的症状——他们的头发成绺地脱落,皮肤被灼伤,不断呕吐。
  三年后,美国当局鼓励朗格拉普居民回迁,以便研究人员继续研究残留辐射对人类的影响。
  1956年1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生物学与医学咨询委员会召开了一次会议,美国官员梅里尔·艾森巴德在会上说:“以往没有这类研究数据。尽管这群人的生活方式确实和西方人,也就是文明人不同,但与老鼠相比,他们终归更像我们。”
  事实证明,对朗格拉普居民来说,回迁就是一场灾难。癌症、流产、身体畸形的发生率成倍激增。1967年,人们发现10年前“喝彩城堡”爆炸当天19个不足10岁的朗格拉普儿童中,有17个出现了甲状腺肿大和功能异常等情况,还有一个孩子死于白血病。
  纳吉因受到辐射而切除了甲状腺。近70年来,她每天都在服用甲状腺药物,只有这样她的身体才能分泌相关激素。
  1948年至1958年期间,美军在马绍尔群岛引爆了43颗原子弹。1958年,美国、英国、苏联达成了暂时停止核试验的协议。此后,美国开始将比基尼环礁作为常规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试验场地。在之后的18年里,美国从加利福尼亚向比基尼环礁发射了多枚弹道导弹,在其岛屿上试验致命细菌,还在其潟湖里引爆了一系列其他巨型常规炸弹。
  1958年,美国于112天内在马绍尔群岛引爆了35颗炸弹,其中有9颗都是在埃尼威托克环礁的鲁尼特岛引爆的。名为“灰胡桃”“冬青”“木兰”的三颗炸弹分别在空中、水下、岛上引爆。
  1958年8月6日,“榅桲”试爆失败,钚燃料遗散到了鲁尼特岛各地。美国国防部和赞助这次试验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命令士兵进入已受污染的爆心投影点,为12天后的再一次试验作准备。
  士兵们开着推土机,带着装备,蜂拥而至。他们将放射性土壤堆成巨型废料堆,然后倾倒进潟湖和海里,或者就只是那么堆着。美国政府的各份报告对此事的细节说法不一。
  然而,有一件事是十分明确的,却从未有过任何报道。从8500多千米外的内华达州核试验场运出来的130吨土壤,被运进了岛上一个9米多宽、2米多深的大坑里。后来的“无花果”就是在那里引爆的。
  档案称这130吨土壤是实验的一部分,能帮助科学家了解土壤类型对爆炸产生的冲击强度以及对弹坑形态有何影响。特里·汉密尔顿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当前美国能源部协调马绍尔群岛核问题的负责人。他曾说运到马绍尔群岛的土壤是无污染的,取自内华达试验场第十区。然而,据政府报告记载,该区域是1951年和1955年两次核爆的试验场所。
  “骇人听闻的是,马绍尔群岛人,尤其是埃尼威托克环礁的居民是在不久前才知道这件事的。”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司法、移民和劳工部部长森·阿丁说道。
  1968年,美国国防部进行了一项新的试验。这一次,他们试验的是生物武器——填充细菌的炸弹和导弹。
  据一份2002年的军事简报和《末日生物学》作者艾德·里吉西所说,美国政府的科学家带着“船只、猴子、宇航服和喷气式战斗机”前往埃尼威托克环礁,然后在那里喷洒经过增强处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这是一种可致残的生物制剂,能导致中毒性休克和食物中毒,是最有潜力的细菌超抗原之一。   美国将这种毒素喷洒到了埃尼威托克环礁的大部分地区,喷洒的中心点在罗伊瓦岛。10年后,美军驻扎在那里,对整个环礁进行清理。
  据武器试验人员推断,单一武器的影响面积约为2400平方千米,大约是现今洛杉矶面积的两倍,可造成30%的伤亡率。
  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称,这次试验的记录中包含一份有关“斑点启动”行动的报告。这份分两卷、共244页的报告至今仍是机密。

 隐患重重的穹顶装置 


  在鲁尼特岛上,约8.8万立方米的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弹坑里,上面盖着约半米厚的盖子。
  4000名美国士兵花了3年的时间,从埃尼威托克环礁各地铲出了足以装满33个奥运会标准泳池的放射性土壤,以及可以装满2个奥运会标准泳池的放射性废料,并将其倾倒进了鲁尼特岛的弹坑。
  其中大部分是混合混凝土浆后再倒进坑里的,最终,弹坑上加盖了混凝土穹顶。在清理埃尼威托克环礁期间,有6人去世,另有数百人患上了由辐射引發的癌症或其他疾病,但美国政府拒绝承认这一事实。
  住在亨廷顿海滩的退休电工鲍勃·雷特米耶曾于1977年和1978年在鲁尼特穹顶服役,每次半年,一共两次。他说:“就像军队里说的那样,他们把我们视作蘑菇,喂我们吃垃圾,让我们待在黑暗里。”
  雷特米耶当时在夏威夷斯科菲尔德兵营第84工兵营C连服役。他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放射性环境下工作,直到2019年在《泰晤士报》上看到有关鲁尼特穹顶的报道后才知道真相。
  雷特米耶说:“他们叫我们把土壤掺进水泥里。干活的时候,我们没有口罩、防毒面具或防虫服。我的工作服只有一双军靴、一条短裤和一顶帽子。没有上衣,也没有护目镜。天气太热太潮,没办法穿戴其他东西。”
  据非机密军事文件记载,鲁尼特穹顶的建成表明美国已履行“道义上的责任”。
  美国当局曾怀疑鲁尼特穹顶难以长期保持完整,可能无法安全地储存核废料,但马绍尔群岛官员说,此前从未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他们。
  1981年的一份军事文件记录了鲁尼特穹顶的整个建设过程。美国政府于1975年2月25日召开会议,商讨各种清理方案,其中包括将核废料倾倒入海或者运回美国本土。这份文件中写道:“许多与会官员似乎意识到了放射性物质仍将继续泄漏。”
  然而,由于其他方案的成本过高,与会官员最终决定建造鲁尼特穹顶,并决定依靠军人来完成清洁工作。
  这份军事文件的几名撰稿人指出,由于建造鲁尼特穹顶的目的是“容纳废料、防止腐蚀,而非用于屏蔽辐射”,所以穹顶下的放射性物质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今,美国官员仍坚称鲁尼特穹顶已达到“预期目标”——容纳垃圾,不必非得用于屏蔽辐射。
  可是马绍尔群岛人对这其中的区别并不十分了解。很多人都以为美国建造鲁尼特穹顶是为了保护他们。
  阿丁说:“我从第一天开始就认为鲁尼特穹顶是防止辐射泄漏的屏障。”

阻碍重重的索赔之路


  更不为人知的是,在过去30年里,马绍尔群岛人一直就核试验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向美国索赔。但他们在美国法院起诉的资格惨遭剥夺,美国国会还驳回了他们的请求。
  核求偿法庭——依据两国协议设立的负责处理和裁定索赔事宜的独立仲裁机构——判定美国支付20多亿美元的赔偿金。然而,据美国国会证词所述,美国仅支付了400万美元,且并不存在强制执行机制。
  很多马绍尔群岛人称他们并不想要美国的赔偿或道歉,只想在马绍尔群岛有个安全牢靠的家。
  纳吉仍抱有希望,或许有朝一日她的子孙们能回到她在朗格拉普环礁的老家,或许她能埋葬在儿时的那片沙地,和她的祖先一起安眠在让她难以忘怀的椰子树下。
  “你们在洛杉矶拍摄有关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拍摄那些失去了一切的人们。”纳吉说,“那么为何不拍一部有关我们的电影?”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海外文摘》2021年第6期〕
其他文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及国民党左派;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武汉三镇和黄冈等地,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李汉俊、詹大悲等革命志士惨遭杀害。敌人四处张贴布告通缉中共党员,而他们所谓的“头号通缉犯”,就是董必武。  时近秋冬之交,湖北鄂城长江码头,一艘轮船靠岸。下船的人群中有一农民打扮的高个中年男子,他不慌不忙地走上江堤,
期刊
深沉的黑夜中有一点火种,它燃烧成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火焰,燃尽一切腐朽、落后、屈辱和奴役,把我们的国家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灿烂的新纪元。这火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最初的那一点珍贵火种,就是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恐怕很难数清,曾有过多少文字、多少乐章、多少画作、多少影视作品,再现了那个庄严神圣的时刻;更难数清,从那一刻开始,为了守护我党的革命事业,
期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谷。四望山暴动后,白色恐怖愈发残酷,信阳城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这时,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受命来到信阳,接任中共信阳县委书记。为打破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杨靖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秘密召开一次县委扩大会议,部署当前对敌斗争任务。当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纷纷被通缉,同志间的联络需要慎之又慎。召开十几个人的秘密会议,确保不走漏风
期刊
天刚破晓,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小街上,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走着。这是1928年立冬以来第一次降霜,地面上一层厚厚的白霜被踏得簌簌作响。只见这人个子不高,身穿一件满是补丁的蓝色棉袄,面若古铜,走在街上并不起眼。但奇怪的是,他一只眼睛瞎了,另一只眼睛却目光炯炯。  这个神色匆匆的“独眼”男人,就是秘密参加了慈化地区农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李光日,今天有一份重要的文件需要他送出慈化镇。秋收起义失败后,
期刊
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的一间百年老屋里,住着一位普普通通的耄耋老人,她虽然腿脚已不灵便了,但思路依旧清晰。她时常倚在窗边,陷入长久的回忆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名叫曹菊香的老人与方志敏夫妇曾在革命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的身上有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  曹菊香是上饶县汪村乡丁宅村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做了童养媳。1930年,年仅15岁的她参加了红军,帮忙料理做鞋、洗衣、烧水之类的后勤杂务。她工作踏实认
期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20年代,一股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热潮在我国蔚然兴起,大批青年精英赴苏留学,回国后成长为革命的骨干。陈为人就是其中的一员。  1921年,陈为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等职。其间,他两次被捕入狱。  1931年底,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陈为人走出牢狱。1932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管理中央文库。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苏区的斗争。  1935年3月,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项英、陈毅等突围到以江西信丰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游击区,与中共赣粤边特委、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会合。红军主力长征初期,他们着重负责积极掩护和策应,主力部队远行后,则采用游击战从战略上配合主力长征。出于保密的需要,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项英和陈毅分
期刊
李白是我党情报通讯战线上的无名英雄。1910年,他出生在湘鄂赣革命老区——湖南浏阳河畔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5岁时,他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转入江西中央苏区后,他担任前方电台台长兼政委,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中央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情报工作,及时了解敌人的动态并把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传递到上海和华东地区的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到上海负
期刊
众所周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第一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至关重要的枪声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秘密往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密战。  1927年4月,汪精卫打着反蒋旗号,迅速取得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领导权,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史称“宁汉分裂”。尽管两派反动势力水火不容,但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却是“有志一同”。随着新生的共产
期刊
“得儿棱登一棱登,我们是儿童军。我们是抗日战争的先锋队,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公。莫说我们年纪小,我们能做大事情。我们生在炮火里,我们长在战斗中……”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小学里传唱的一首红色歌曲,当它再次被唱响时,一段革命往事也随之浮现。山西省寿阳县太平乡赵家垴村,因一位生命永远停留在16岁的革命少女尹灵芝而闻名。  1946年6月,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赵家垴村一带革命斗争形势空前高涨。农会成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