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蕴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尺,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道德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待科学的态度、中华传统美德、遵纪守法的规范以及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社会生活顺畅的存续和发展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规范的体系。”“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个体自我之中所包含的德性结构与存在。”而“个体的道德自我,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是自我中的一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现阶段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对“五爱”基本要求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导向性和指引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扬善贬恶,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确立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实践准则。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凸显了我国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如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强烈的荣辱观念,荀子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管子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云:“耻之于人大矣!”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在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提出来的。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内蕴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在處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同时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加以评判。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判断道德行为得失、确立远大的道德理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价值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自我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身体现着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主观诉求
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式、利益关系、文化体系等等,这必然导致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加上西方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存在道德弱化、道德失范、缺少社会公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自己方向的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符合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主观诉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标尺
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提出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必将成为推动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精神旗帜和道德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饱尝”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外来道德观念的冲击,给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等。这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弱化了他们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道德滑坡、道德失范、道德失序等现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影响,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道德自我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大学生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三、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路径探析
既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有规范、导向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价值标准发展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如何完善、提升自己?本文认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引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自我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理论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实践中,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优劣取决于个体对自我道德状况的理性认识,即自我能对社会存在的道德现象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道德自我要自觉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普遍的道德规范,并能把这一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道德自我认同、内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主体自觉地认知自己德性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形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来衡量道德自我发展的得失。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交流平台,记录自己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心得体会,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范,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以达到道德自我认知和道德自我行为的一致性,做到求知识之深、知荣辱之言、践道德之行,在道德实践中发挥道德自我的理性自觉,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二)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的阐述说明人既有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又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是应然存在与实然存在的统一。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相对自由的,而由于每个人都要受到特定道德规范的规约和限制,处于道德责任的调控之下,此时的道德自我处于他律阶段。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体系,本身对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外在约束性。但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主体性、自觉性意识的增强,道德自我不再受外在道德规范的支配,而是不断认同、欣然悦纳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将其转化成自我心灵成长的需要,成为一种自我约束,并能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遵从、履行。由此,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道德自我在转化中也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的价值与践履道德行为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只有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但能认识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去尽道德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将其转化为道德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完善、提升道德自我。道德自律能使个体道德升华到最高境界——道德自然。
(三)正確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为己”和“为他”的关系,是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分析道德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道德自我发展不能停留在自我完善的狭隘层面,而必须将其发展与他人、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就是道德自我的社会性特质。由此,在道德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道德自我的成就表现为“为己”与“为他”两个方面。“为己”表现为自我在道德实践中的发展与提升,是对道德自我负责。“为他”主要是道德自我帮助他人实现道德目标与理想,是对他人负责,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很好的实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欺诈勒索、诚信度滑坡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生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物质利益的诱惑,当自我与他人、集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一部分大学生把“为己”放在第一位,无视他人、集体利益,这样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当然一部分大学生还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道德范围内做到“为己”但不损人,兼顾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有不良倾向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启康,再论道德自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7
[2]段慧兰,陈利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3]林彬,岑国祯,建构学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学,2000(1)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道德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待科学的态度、中华传统美德、遵纪守法的规范以及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社会生活顺畅的存续和发展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规范的体系。”“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个体自我之中所包含的德性结构与存在。”而“个体的道德自我,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是自我中的一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现阶段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对“五爱”基本要求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导向性和指引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扬善贬恶,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确立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实践准则。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凸显了我国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如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强烈的荣辱观念,荀子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管子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云:“耻之于人大矣!”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在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提出来的。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内蕴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在處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同时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加以评判。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判断道德行为得失、确立远大的道德理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价值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自我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身体现着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主观诉求
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式、利益关系、文化体系等等,这必然导致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加上西方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存在道德弱化、道德失范、缺少社会公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自己方向的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符合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主观诉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标尺
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提出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必将成为推动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精神旗帜和道德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饱尝”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外来道德观念的冲击,给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等。这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弱化了他们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道德滑坡、道德失范、道德失序等现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影响,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道德自我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大学生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三、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路径探析
既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有规范、导向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价值标准发展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如何完善、提升自己?本文认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引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自我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理论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实践中,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优劣取决于个体对自我道德状况的理性认识,即自我能对社会存在的道德现象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道德自我要自觉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普遍的道德规范,并能把这一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道德自我认同、内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主体自觉地认知自己德性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形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来衡量道德自我发展的得失。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交流平台,记录自己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心得体会,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范,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以达到道德自我认知和道德自我行为的一致性,做到求知识之深、知荣辱之言、践道德之行,在道德实践中发挥道德自我的理性自觉,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二)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的阐述说明人既有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又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是应然存在与实然存在的统一。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相对自由的,而由于每个人都要受到特定道德规范的规约和限制,处于道德责任的调控之下,此时的道德自我处于他律阶段。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体系,本身对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外在约束性。但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主体性、自觉性意识的增强,道德自我不再受外在道德规范的支配,而是不断认同、欣然悦纳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将其转化成自我心灵成长的需要,成为一种自我约束,并能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遵从、履行。由此,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道德自我在转化中也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的价值与践履道德行为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只有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但能认识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去尽道德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将其转化为道德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完善、提升道德自我。道德自律能使个体道德升华到最高境界——道德自然。
(三)正確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为己”和“为他”的关系,是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分析道德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道德自我发展不能停留在自我完善的狭隘层面,而必须将其发展与他人、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就是道德自我的社会性特质。由此,在道德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道德自我的成就表现为“为己”与“为他”两个方面。“为己”表现为自我在道德实践中的发展与提升,是对道德自我负责。“为他”主要是道德自我帮助他人实现道德目标与理想,是对他人负责,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很好的实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欺诈勒索、诚信度滑坡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生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物质利益的诱惑,当自我与他人、集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一部分大学生把“为己”放在第一位,无视他人、集体利益,这样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当然一部分大学生还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道德范围内做到“为己”但不损人,兼顾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有不良倾向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启康,再论道德自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7
[2]段慧兰,陈利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3]林彬,岑国祯,建构学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