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思想的教育,因而比较抽象,理论与现实之间又有一定的差距,教学上显得比较空洞、抽象,学生大多不喜欢上。只有深入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交流研讨;教学;运用
一、交流研讨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在校的中职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了解职业个性,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往往是“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职业道德是为了维护广大服务对象和从业者的利益而创制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应遵守的。但是,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相违背的问题。如:有人既不诚实劳动,又不合法经营,用行骗、欺诈等非法手段发不义之财;有人经营不正当行业,以求发财享乐;还有人见得忘义,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所以学生往往也会感到教材中象: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等这些纯理论的学习很深奥很遥远,当然更难以用这些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了。所以,我觉得在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研讨至关重要,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应和学生一起进入交流研讨中,与学生一起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老师在交流研讨的体验中悟出教材特点,悟出教学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反思的体验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并学会应用,增强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理论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交流研讨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1、教材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东晋人高洪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硕切磋,相起明也。”就是要引导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善于与人平等地切磋、交流,以提高认识。《职业道德》教材里设计了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至用三个栏目。特别是交流研讨栏目强调同学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思结合。思有不同层次和侧面,最初是“知其然”,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进而是“知其所以然”,弄懂为什么是这样,探索精神实质,并能辨识真伪正误;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把所学的知识串到一起,才能使知识之树根深、枝繁、叶茂。再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既联系客观实际,也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對理论与实际做出比较,进行对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要使自己的独立思考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偏至全,最终掌握知识的精髓。这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是一举两得的事。
2、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针对某个主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想法或者心得,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找出理论依据和觉悟体会所在,同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及时交流,展开讨论。老师根据同学们的疑问和想法,结合教材,梳理出具体的心得点滴,这样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也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如下:讨论前,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先提出讨论的题目。这个题目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热门话题,也可以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设置的问题,或者直接就在课后的交流研讨栏目中挑选题目。如:“人真的能做到‘慎独’吗?”、“‘诚实守信’与善意的谎言矛盾吗?” ……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搜集相关的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写好发言提纲、发言内容;讨论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也把自己做为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围绕中心联系实际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时,老师指导学生用所得结论对照常课本常识,学会自己总结,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迁。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这场交流研讨中的又一收获者。
三、教师掌控交流研讨的必备要件
1、交流研讨的基石——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所任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理论体系,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没有课程理论的高度自觉,就没有课程的实践,更谈不上课后的反思、发展与创新。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努力实现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转向了研究者、开发者和参与者。同时还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一些与教材理论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事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可行的交流主题,并能做到随机应变。随时把握交流活动的方向,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讲到“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时,我曾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假如明天上岗,你准备好了吗?”在如火如荼的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位同学这样问道:“我发现有很多人在参加工作后常常抽烟、喝酒,我们现在是否也应适当学一学,准备一下呢?”顿时,喧哗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的面部表情多种多样:有惊讶的,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有略有同感的,有不屑一顾的, ……,但都把眼光对准了我。我知道此时此刻老师单纯批评、指责学生无理取闹是不明智的,而应想方设法把同学们的思想引导到教学的预定目标上来。因此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很有头脑,善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很新颖,然后马上设置了另一个研讨的主题:“在校期间学抽烟、喝酒,是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吗?”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马上回来了。接着我和同学们围绕“抽烟喝酒对身体的危害性、给家庭经济上带来的困难、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由于内容很客观,平时又是很平凡,虽然事先师生都没准备,但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最后我结合专业的特点,点明社会就业对中职生的主要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虽然时间上显得有些匆促,但从学生身上,我感觉到效果是明显的。
2、交流研讨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交流研讨再多,也只是老师一人的力量,而学生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所以教师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语言心灵交流。在以上的交流研讨中已经可以明确看出,老师只有把自己作一名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具体做到: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教学的本质还在于引导,最终使学生摆脱“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发展。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传统的权威关系正渐趋模糊。(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3、善于做教育实践的反思者。老师每星期都要对教材内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这是保证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做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作是一种自觉的责任。自觉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习和进修,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从教书匠向教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研究教育勇于做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教师的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具体包括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事专家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反思会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
总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决不是为装点门面,口头上读读而已,重要的是用学到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结合专业与职业实践不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个人实际,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反思,借以将已有的道德认知,逐步上升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成为有道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詹万生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辉铭(1970.9-),男,本科,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中学政治一级教师,政治处副主任
【关键词】交流研讨;教学;运用
一、交流研讨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在校的中职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了解职业个性,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往往是“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职业道德是为了维护广大服务对象和从业者的利益而创制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应遵守的。但是,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相违背的问题。如:有人既不诚实劳动,又不合法经营,用行骗、欺诈等非法手段发不义之财;有人经营不正当行业,以求发财享乐;还有人见得忘义,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所以学生往往也会感到教材中象: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等这些纯理论的学习很深奥很遥远,当然更难以用这些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了。所以,我觉得在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研讨至关重要,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应和学生一起进入交流研讨中,与学生一起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老师在交流研讨的体验中悟出教材特点,悟出教学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反思的体验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并学会应用,增强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理论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交流研讨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1、教材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东晋人高洪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硕切磋,相起明也。”就是要引导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善于与人平等地切磋、交流,以提高认识。《职业道德》教材里设计了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至用三个栏目。特别是交流研讨栏目强调同学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思结合。思有不同层次和侧面,最初是“知其然”,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进而是“知其所以然”,弄懂为什么是这样,探索精神实质,并能辨识真伪正误;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把所学的知识串到一起,才能使知识之树根深、枝繁、叶茂。再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既联系客观实际,也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對理论与实际做出比较,进行对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要使自己的独立思考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偏至全,最终掌握知识的精髓。这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是一举两得的事。
2、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针对某个主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想法或者心得,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找出理论依据和觉悟体会所在,同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及时交流,展开讨论。老师根据同学们的疑问和想法,结合教材,梳理出具体的心得点滴,这样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也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如下:讨论前,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先提出讨论的题目。这个题目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热门话题,也可以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设置的问题,或者直接就在课后的交流研讨栏目中挑选题目。如:“人真的能做到‘慎独’吗?”、“‘诚实守信’与善意的谎言矛盾吗?” ……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搜集相关的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写好发言提纲、发言内容;讨论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也把自己做为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围绕中心联系实际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时,老师指导学生用所得结论对照常课本常识,学会自己总结,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迁。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这场交流研讨中的又一收获者。
三、教师掌控交流研讨的必备要件
1、交流研讨的基石——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所任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理论体系,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没有课程理论的高度自觉,就没有课程的实践,更谈不上课后的反思、发展与创新。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努力实现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转向了研究者、开发者和参与者。同时还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一些与教材理论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事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可行的交流主题,并能做到随机应变。随时把握交流活动的方向,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讲到“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时,我曾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假如明天上岗,你准备好了吗?”在如火如荼的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位同学这样问道:“我发现有很多人在参加工作后常常抽烟、喝酒,我们现在是否也应适当学一学,准备一下呢?”顿时,喧哗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的面部表情多种多样:有惊讶的,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有略有同感的,有不屑一顾的, ……,但都把眼光对准了我。我知道此时此刻老师单纯批评、指责学生无理取闹是不明智的,而应想方设法把同学们的思想引导到教学的预定目标上来。因此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很有头脑,善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很新颖,然后马上设置了另一个研讨的主题:“在校期间学抽烟、喝酒,是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吗?”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马上回来了。接着我和同学们围绕“抽烟喝酒对身体的危害性、给家庭经济上带来的困难、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由于内容很客观,平时又是很平凡,虽然事先师生都没准备,但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最后我结合专业的特点,点明社会就业对中职生的主要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虽然时间上显得有些匆促,但从学生身上,我感觉到效果是明显的。
2、交流研讨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交流研讨再多,也只是老师一人的力量,而学生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所以教师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语言心灵交流。在以上的交流研讨中已经可以明确看出,老师只有把自己作一名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具体做到: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教学的本质还在于引导,最终使学生摆脱“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发展。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传统的权威关系正渐趋模糊。(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3、善于做教育实践的反思者。老师每星期都要对教材内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这是保证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做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作是一种自觉的责任。自觉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习和进修,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从教书匠向教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研究教育勇于做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教师的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具体包括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事专家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反思会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
总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决不是为装点门面,口头上读读而已,重要的是用学到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结合专业与职业实践不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个人实际,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反思,借以将已有的道德认知,逐步上升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成为有道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詹万生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林辉铭(1970.9-),男,本科,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中学政治一级教师,政治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