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后进生”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的学生,往往没有很好的家教环境、没有老师的特别重视、没有同学们的正眼相待,殊不知,潜移默化里,我们正在扼杀一个孩子发展成长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做的是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不是仅仅把他们贴上标签丢到一边。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千方百计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如今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不仅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相同环境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帮助和培养,实现教育的全面可持续。
教育实践证明,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后进”,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障碍”所致。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毋庸讳言,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不难发现,“后进生”大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缺乏青少年所固有的朝气和生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存在着自卑、自馁和自弃心理。
自卑:无端地轻视自己,时时事事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进而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愿意多说话,不愿坦露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与同学相处的情况;在学校,喜欢独处,甚至独来独往,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千方百计避开老师;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参与意识,总感到自己无能,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相信自己能超过别人。
自馁:不同程度地丧失自信心,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畏畏缩缩。在家庭中,本应该有能力处理的事,不敢去处理,怕受到大人的指责;在学校里,对老师唯唯诺诺,对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言行,不敢戏诫,更不敢提出批评;在社会交往中,谨小慎微,生怕被别人瞧不起。
自弃:由于自卑、自馁,从而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学生总认为生活无聊,凡事对己不公平,自觉前途渺茫,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在家庭中,不听父母的教育;在学校,与教师有对立情绪,与大多数同学有隔膜,容易和同类学生结成小团体,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它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家庭中,有的家长缺乏理智的教育意识,认为“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佳是智商低的原因,没有成才的希望,从而导致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在学校,教师对学习和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是进行引导、教育,使之提高成绩和改掉不良的习惯,更多的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和讽刺,这势必刺伤其自尊心,损伤他们的进取心。在社会上,因为家长没有权势,或犯有错误,或有残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冷眼和嘲讽,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或玩世不恭的心理。这些都会造成阻碍“后进生”积极进取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后进生”消极心理的存在,尤其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注重整体质量而忽略个体,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若视而不见,任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影响教育质量的折扣,甚至将导致学生的大量流失,这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关键还是在学生自身的转变,要防止和消除“后进生”的不良心理,促成“后进生”的转化,必须凭借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家庭原因造成的不良心理,多是由家长的指导思想不正确,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方法失当所致。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个阵地丢失了,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孩子的发展就没了保障。
因学校教育失当的“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则要靠教师们去消除。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面向全体同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要做到公平待人,绝不可以财、以势、以成绩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找回失落的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被尊重的认知是动摇“后进生”的有力法宝。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艰苦长期的教育工作,各科教师应形成共识,密切配合,要特别重视“后进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疏导,形成转化“后进生”的合力。作为“后进生”的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应做到:找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我与他人一样能学好”的信心,把他们的闪光点作为他们转化的契机。“后进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后产生的心理满足,兴奋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基础。
一般来说,“后进生”万念俱灰,心灰意冷,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养起来了,学习的激情就会接踵而来。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反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让学生互教互学,使中、优等生加深理解,让“后进生”得到来自学习语言讲解的重复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竞赛。“后进生”虽然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仍会有表现欲,小组竞赛正好利用这种力量鞭策,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尽量减轻负担。各科教师应明白,过重的学习负担,过高的要求,会遏制和破坏“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克服“后进生”的恐惧心理。鼓励性评价。即对“后进生”的试卷和作业评价尺度宽松一点,多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其享受成就和成功的快乐,他们便会朝着“成功——信心——再成功——更有信心——后进转化”这样一个轨迹前进。
对于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和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努力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了,对于这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可能有直接的帮助,但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关爱和帮助,集聚正能量,要相信,努力总会有收获。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必须依靠家长和学校的齐心合作,共同努力。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心态,研究他们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消除其心理疾患的具体方案,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使其逐渐转化。
(编辑 高龙辉)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千方百计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如今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不仅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相同环境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帮助和培养,实现教育的全面可持续。
教育实践证明,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后进”,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障碍”所致。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毋庸讳言,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不难发现,“后进生”大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缺乏青少年所固有的朝气和生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存在着自卑、自馁和自弃心理。
自卑:无端地轻视自己,时时事事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进而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愿意多说话,不愿坦露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与同学相处的情况;在学校,喜欢独处,甚至独来独往,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千方百计避开老师;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参与意识,总感到自己无能,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相信自己能超过别人。
自馁:不同程度地丧失自信心,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畏畏缩缩。在家庭中,本应该有能力处理的事,不敢去处理,怕受到大人的指责;在学校里,对老师唯唯诺诺,对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言行,不敢戏诫,更不敢提出批评;在社会交往中,谨小慎微,生怕被别人瞧不起。
自弃:由于自卑、自馁,从而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学生总认为生活无聊,凡事对己不公平,自觉前途渺茫,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在家庭中,不听父母的教育;在学校,与教师有对立情绪,与大多数同学有隔膜,容易和同类学生结成小团体,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它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家庭中,有的家长缺乏理智的教育意识,认为“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佳是智商低的原因,没有成才的希望,从而导致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在学校,教师对学习和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是进行引导、教育,使之提高成绩和改掉不良的习惯,更多的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和讽刺,这势必刺伤其自尊心,损伤他们的进取心。在社会上,因为家长没有权势,或犯有错误,或有残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冷眼和嘲讽,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或玩世不恭的心理。这些都会造成阻碍“后进生”积极进取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后进生”消极心理的存在,尤其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注重整体质量而忽略个体,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若视而不见,任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影响教育质量的折扣,甚至将导致学生的大量流失,这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关键还是在学生自身的转变,要防止和消除“后进生”的不良心理,促成“后进生”的转化,必须凭借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家庭原因造成的不良心理,多是由家长的指导思想不正确,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方法失当所致。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个阵地丢失了,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孩子的发展就没了保障。
因学校教育失当的“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则要靠教师们去消除。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面向全体同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要做到公平待人,绝不可以财、以势、以成绩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找回失落的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被尊重的认知是动摇“后进生”的有力法宝。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艰苦长期的教育工作,各科教师应形成共识,密切配合,要特别重视“后进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疏导,形成转化“后进生”的合力。作为“后进生”的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应做到:找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树立“我与他人一样能学好”的信心,把他们的闪光点作为他们转化的契机。“后进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后产生的心理满足,兴奋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基础。
一般来说,“后进生”万念俱灰,心灰意冷,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养起来了,学习的激情就会接踵而来。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反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让学生互教互学,使中、优等生加深理解,让“后进生”得到来自学习语言讲解的重复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竞赛。“后进生”虽然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仍会有表现欲,小组竞赛正好利用这种力量鞭策,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尽量减轻负担。各科教师应明白,过重的学习负担,过高的要求,会遏制和破坏“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克服“后进生”的恐惧心理。鼓励性评价。即对“后进生”的试卷和作业评价尺度宽松一点,多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其享受成就和成功的快乐,他们便会朝着“成功——信心——再成功——更有信心——后进转化”这样一个轨迹前进。
对于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和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努力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了,对于这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可能有直接的帮助,但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关爱和帮助,集聚正能量,要相信,努力总会有收获。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必须依靠家长和学校的齐心合作,共同努力。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心态,研究他们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消除其心理疾患的具体方案,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使其逐渐转化。
(编辑 高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