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日本历史来看,自公元三世纪左右的大和时代起,直到现在的平成时期,虽然历经多个社会历史阶段,日本政坛的世袭现象始终存在。只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世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为了便于了解日本世袭政治的历史,本文对近代以前日本世袭政治现象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窥探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日本;世袭政治;权力世袭
近代以前的日本历史,大体上可以说是以天皇为中心、公家和武家交替争夺政治实权的历史,其中以武家对日本政治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不论是哪一个幕府,一旦取得政治实权,均实行世袭制,政权在将军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幕府的更替更像是更换了家长,家天下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历史上曾经握有实权的苏我氏、藤原氏、平氏、源氏等豪族,均出身于日本古代的“八色姓”贵族,都是与天皇家族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所以,近代以前的日本政界是建立在封建大家族基础上的世袭政治。自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1338年~1573年)开始,再到德川氏建立的江户幕府(1603年~1867年),日本武家政治发展到了顶峰,进一步发展了武士政权,封建家长制的世袭统治文化也随之发展到顶峰。
一、天皇和公家的权力世袭
公元603年至604年,圣德太子颁发《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开始了推古朝改革。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为中心,日本朝廷的中臣镰足等革新派豪族消灭了苏我氏,推行大化改新。因为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的施行,抑制了地方豪族势力,大和政权诞生以来的氏族制、部民制被废除,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日本也因此步入律令制社会,成为了法律较为完备、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官僚制的天皇制国家。公元684年,天武天皇制定的“八色姓”制度,是与新国家体制相适应的世袭官僚制的一部分。随着“八色姓”的施行,直到平安时代中期,朝廷的支配权扩大,政治实权被天皇和朝廷豪族紧紧握在手中。
平安中期,因与天皇有姻亲关系而确立政治地位的藤原氏,开始在政坛中央显露头角,平安时代也逐渐向摄政·关白时代过渡。期间,天皇逐渐被架空,政治实权逐渐被外戚藤原氏掌控。为了强化政治实权在藤原家族内部的世袭,藤原北家推行并确立了摄家制度。与此同时,直到镰仓幕府前期,在贵族阶层,限定了公卿大夫的“家格”,并世代世袭,促进了公家社会的形成。因为摄家制度,原来由天皇掌握的政治实权落到了公家手里。期间,世袭的家格按照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的顺序高低排序。
平安末期,与藤原氏没有姻亲关系的上皇开始施行“院政”,政治实权开始向源氏、平氏等武家倾斜,以藤原氏为首的公家逐渐远离政权中央。之后,通过镰仓幕府、室町时代、织丰时代、江户幕府等幕府时代的演进,公家享有的政治权力逐渐式微。特别是德川幕府为规范天皇和公家家族而颁布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公家和武家的政治关系,以天皇为首的公家更加远离了权力中心。但是,即便到了德川幕府末期,公家的贵族身份依然保留了世袭制,依然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明治维新以后,各个家族的家长被封为封官鬻爵,变身为公爵等新的世袭贵族。
二、武家的权力世袭
平安末期,天皇为了压制藤原氏,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实权,不得不借助武士集团的力量。因此,武家出身的平清盛因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中功勋卓著而获得了权力。武家也因武士的崛起而代替公家步入政坛的中心。但是,平氏一门占据了朝廷的重要官位,平清盛自身也成为了天皇的外戚,导致了平氏武士集团左右皇室的局面,这与之前的摄关政治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后的武家政权也均是如此。[1]
公元12世纪末期,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抗平氏的运动。与平氏家族同为皇族后裔、世袭贵族的源赖朝为了反抗平氏政权,建立了具有浓厚家族主义色彩的“御家人”制度,将反抗平氏的势力一律作为御家人组织起来。御家人制度的建立,为镰仓幕府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元1180年,源赖朝为管理御家人等武士团,设置了“侍所”,公元1184年,又设置了行政办公的“公文所”(之后的“政所”)和主管司法“问注所”。公元1185年,源赖朝在坛浦海战中消灭平氏,标志着镰仓的武家权力战胜了公家权力。此后,源赖朝以侍所、政所和问注所为核心,作为镰仓幕府的中央机关,并通过在朝廷设立“议奏”,在全国地方机关、庄园分别设立守护、地头,控制权进一步扩展到日本全国,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武家政权。此外,源赖朝的镰仓幕府还掌握了全国的军事、治安、兵粮米征收、官员任免等大权,强化了对日本全国的统治。公元1192年,后鸟羽天皇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授予源赖朝,镰仓政权正式改称幕府,源赖朝成为日本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征夷大将军是拥有政治和军事大权、并由后代世袭继承的官职,本质上与世袭的摄关政治也并无区别。
侍所、政所、问注所本质上是源赖朝的家政机关,具有浓厚的家族特点这,也是幕府的本质特征。[2]之后的700年间,武家政权的幕府始终居于日本政坛的中心。德川家族延续了此前的世袭体制,江户幕府将诸藩大名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这种分类同八色姓制度相同,由各大名与幕府将军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幕府的要职,全部由谱代大名担任,外样大名只能担任地方职务,不能担任中央要职。
三、武家政权的核心——四民等级制
在日本战国时代,流动性较强的武士逐渐从百姓阶层分离开,兵农分离的身份也逐渐固化。江户幕府时期,兵农分离的世袭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由于执行了严格的士农工商等身份等级制度,日本的家族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家族制度作为武家政权的重要基石,在政权支配中占据核心地位。幕府强化了家族与政治的关系,并将家族主义精神深入融入武家政权。幕府通过血缘和亲疏远近而确定的上、中、下层家族关系,统治者各个藩国。武士階级的特权由家族继承人世袭,百姓也时代生存在划定的社会阶层,不得僭越。各藩主在统治各藩国的同时,对上层的将军负责,这是日本国家管理的模式,对于日本封建秩序的维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家政治的核心是建立在进一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家族权力世袭,使得近代以前日本的“家”与“国”具有同构效应。这种世袭政治在江户幕府时代发展到了顶峰。
注释:
[1]詹姆斯·姆斯麦克莱恩【美】著.王翔朱慧颖王瞻瞻译.日本史 [M].海南出版社.2014.07.
[2]李卓.略论家族主义的幕府政治[J].日本学刊.1996.05.
【关键词】:日本;世袭政治;权力世袭
近代以前的日本历史,大体上可以说是以天皇为中心、公家和武家交替争夺政治实权的历史,其中以武家对日本政治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不论是哪一个幕府,一旦取得政治实权,均实行世袭制,政权在将军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幕府的更替更像是更换了家长,家天下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历史上曾经握有实权的苏我氏、藤原氏、平氏、源氏等豪族,均出身于日本古代的“八色姓”贵族,都是与天皇家族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所以,近代以前的日本政界是建立在封建大家族基础上的世袭政治。自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1338年~1573年)开始,再到德川氏建立的江户幕府(1603年~1867年),日本武家政治发展到了顶峰,进一步发展了武士政权,封建家长制的世袭统治文化也随之发展到顶峰。
一、天皇和公家的权力世袭
公元603年至604年,圣德太子颁发《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开始了推古朝改革。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为中心,日本朝廷的中臣镰足等革新派豪族消灭了苏我氏,推行大化改新。因为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的施行,抑制了地方豪族势力,大和政权诞生以来的氏族制、部民制被废除,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日本也因此步入律令制社会,成为了法律较为完备、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官僚制的天皇制国家。公元684年,天武天皇制定的“八色姓”制度,是与新国家体制相适应的世袭官僚制的一部分。随着“八色姓”的施行,直到平安时代中期,朝廷的支配权扩大,政治实权被天皇和朝廷豪族紧紧握在手中。
平安中期,因与天皇有姻亲关系而确立政治地位的藤原氏,开始在政坛中央显露头角,平安时代也逐渐向摄政·关白时代过渡。期间,天皇逐渐被架空,政治实权逐渐被外戚藤原氏掌控。为了强化政治实权在藤原家族内部的世袭,藤原北家推行并确立了摄家制度。与此同时,直到镰仓幕府前期,在贵族阶层,限定了公卿大夫的“家格”,并世代世袭,促进了公家社会的形成。因为摄家制度,原来由天皇掌握的政治实权落到了公家手里。期间,世袭的家格按照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的顺序高低排序。
平安末期,与藤原氏没有姻亲关系的上皇开始施行“院政”,政治实权开始向源氏、平氏等武家倾斜,以藤原氏为首的公家逐渐远离政权中央。之后,通过镰仓幕府、室町时代、织丰时代、江户幕府等幕府时代的演进,公家享有的政治权力逐渐式微。特别是德川幕府为规范天皇和公家家族而颁布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公家和武家的政治关系,以天皇为首的公家更加远离了权力中心。但是,即便到了德川幕府末期,公家的贵族身份依然保留了世袭制,依然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明治维新以后,各个家族的家长被封为封官鬻爵,变身为公爵等新的世袭贵族。
二、武家的权力世袭
平安末期,天皇为了压制藤原氏,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实权,不得不借助武士集团的力量。因此,武家出身的平清盛因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中功勋卓著而获得了权力。武家也因武士的崛起而代替公家步入政坛的中心。但是,平氏一门占据了朝廷的重要官位,平清盛自身也成为了天皇的外戚,导致了平氏武士集团左右皇室的局面,这与之前的摄关政治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后的武家政权也均是如此。[1]
公元12世纪末期,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抗平氏的运动。与平氏家族同为皇族后裔、世袭贵族的源赖朝为了反抗平氏政权,建立了具有浓厚家族主义色彩的“御家人”制度,将反抗平氏的势力一律作为御家人组织起来。御家人制度的建立,为镰仓幕府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元1180年,源赖朝为管理御家人等武士团,设置了“侍所”,公元1184年,又设置了行政办公的“公文所”(之后的“政所”)和主管司法“问注所”。公元1185年,源赖朝在坛浦海战中消灭平氏,标志着镰仓的武家权力战胜了公家权力。此后,源赖朝以侍所、政所和问注所为核心,作为镰仓幕府的中央机关,并通过在朝廷设立“议奏”,在全国地方机关、庄园分别设立守护、地头,控制权进一步扩展到日本全国,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武家政权。此外,源赖朝的镰仓幕府还掌握了全国的军事、治安、兵粮米征收、官员任免等大权,强化了对日本全国的统治。公元1192年,后鸟羽天皇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授予源赖朝,镰仓政权正式改称幕府,源赖朝成为日本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征夷大将军是拥有政治和军事大权、并由后代世袭继承的官职,本质上与世袭的摄关政治也并无区别。
侍所、政所、问注所本质上是源赖朝的家政机关,具有浓厚的家族特点这,也是幕府的本质特征。[2]之后的700年间,武家政权的幕府始终居于日本政坛的中心。德川家族延续了此前的世袭体制,江户幕府将诸藩大名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这种分类同八色姓制度相同,由各大名与幕府将军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幕府的要职,全部由谱代大名担任,外样大名只能担任地方职务,不能担任中央要职。
三、武家政权的核心——四民等级制
在日本战国时代,流动性较强的武士逐渐从百姓阶层分离开,兵农分离的身份也逐渐固化。江户幕府时期,兵农分离的世袭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由于执行了严格的士农工商等身份等级制度,日本的家族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家族制度作为武家政权的重要基石,在政权支配中占据核心地位。幕府强化了家族与政治的关系,并将家族主义精神深入融入武家政权。幕府通过血缘和亲疏远近而确定的上、中、下层家族关系,统治者各个藩国。武士階级的特权由家族继承人世袭,百姓也时代生存在划定的社会阶层,不得僭越。各藩主在统治各藩国的同时,对上层的将军负责,这是日本国家管理的模式,对于日本封建秩序的维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家政治的核心是建立在进一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家族权力世袭,使得近代以前日本的“家”与“国”具有同构效应。这种世袭政治在江户幕府时代发展到了顶峰。
注释:
[1]詹姆斯·姆斯麦克莱恩【美】著.王翔朱慧颖王瞻瞻译.日本史 [M].海南出版社.2014.07.
[2]李卓.略论家族主义的幕府政治[J].日本学刊.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