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改革之后,懂得区分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理解并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会转变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是自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授课的认识。作者以一节经过认真准备的探究活动课为例,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新课程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方向。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是学本,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参考书。在听课视导中,如果从原有的“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部分教师的授课都是符合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好课。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对促进教师成长有积极的意义。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思考的经验是狭隘的,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思考能力开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理论所述,“教学目标”、“理论支持”、“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怎样去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已无法满足新课程下教学的需要,虽然进行过新课程培训,但新课程理念并未形成,虽然初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但由于“以本为本”的老的思维定势难以一时改变,带着老经验,凭着对新课程的朦胧感觉“盲人摸象”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困惑接踵而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尤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站在新课程理念高度的要求,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历史课程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仍然是学生最主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依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我指导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教材,发现教材编写时的疏漏之处,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改革下,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高课堂质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探究与运用,创设的情境主要有:影视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试题情境、角色情境。
三、新课标改革的能力培养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的载体。也就是说,不能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教学的目标是育人,是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于是出现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并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课堂生活化使对教材的处理更接近学生的接受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等途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四、结语
在新课程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课;注重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韩振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5-02-09.
[2]张晶.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2010-08-05.
[3]杨红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究与运用.2012-04-15.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是学本,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参考书。在听课视导中,如果从原有的“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部分教师的授课都是符合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好课。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对促进教师成长有积极的意义。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思考的经验是狭隘的,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思考能力开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理论所述,“教学目标”、“理论支持”、“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怎样去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已无法满足新课程下教学的需要,虽然进行过新课程培训,但新课程理念并未形成,虽然初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但由于“以本为本”的老的思维定势难以一时改变,带着老经验,凭着对新课程的朦胧感觉“盲人摸象”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困惑接踵而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尤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站在新课程理念高度的要求,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历史课程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仍然是学生最主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依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我指导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教材,发现教材编写时的疏漏之处,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改革下,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高课堂质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探究与运用,创设的情境主要有:影视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试题情境、角色情境。
三、新课标改革的能力培养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的载体。也就是说,不能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教学的目标是育人,是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于是出现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并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课堂生活化使对教材的处理更接近学生的接受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等途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四、结语
在新课程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课;注重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韩振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5-02-09.
[2]张晶.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2010-08-05.
[3]杨红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究与运用.201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