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多数聋校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聋生的思想教育越来越难。
探究多年聋校教学,我认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聋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胜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低龄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没被重视起来。现在的低龄聋生教育,一般只徘徊在知识教育的层面。思想教育很多地方都没有涉及到,有的地方虽然也开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只是针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为什么聋生,尤其是低龄聋生的思想教育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低另龄生对手语接触的少,无法理解更深一步的理论性的手语,有些事情不好表达清楚。二是大多数人认为小龄生用不着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只要把他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再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行了。普遍认为思想教育对他们还是早了些。
其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一旦思想教育跟不上,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就会根深蒂固,有可能跟随他们一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教育没有跟上,让教师觉得不好管,家长觉得管不了,抓好低龄生的思想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日常行为开始,对低龄生进行初步思想教育性渗透。
很多低龄生从一入学就带来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平时对人没有礼貌,不知道尊敬长辈,看见别人东西好就拿来说是自己的……。一些正常学生认为不用教师讲,自己很自然就能明白的道理,聋生是很难明白的。
由于聋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得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正常人缩短了一大截。再加之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和别人的宽容,很自然就放纵了他们的日常行为。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积习难改,屡纠屡犯。
这就要求小龄生的教师,必须担当起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任,而且这种教育不能只放在课堂上,而应该随时随地的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反复纠正,因事纠正。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低龄生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知道自己错在那里。同时,也只有反复强化,才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去改正。
二、从日常行为入手,对其进行进一步思想教育
有些低龄生特别是入学两、三年以后的学生,开始出现思想上的极端。比如:好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不准许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更接受不了挫折。差一点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自卑感很强,认为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家长不疼爱,自己是谁都讨厌的孩子,因此学习上自暴自弃,行为上出现偏激。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故意做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加之孩子在这一年龄段,正是逆反心理开始出现的年龄,而残疾学生表现得犹为突出。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以上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一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从内心深处需要鼓励和关爱,而他们却在应该得到这些的时候被忽视了,其内心失去平衡。而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受到只注重知识教育的影响,得到的表扬和肯定相对多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被惯坏了。他们经不起批评,时间长了,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如何避免出现学生思想上的两种极端呢?这就需要低龄生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对他们进行思想上启萌教育。同时,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只把学习成绩做为区分学生好不好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学习较差生的优点、强项,及时对其强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引导、认可。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勤关爱、善引导。对学习较好学生不要一味表扬、迁就,对他们做错的事也要多引导教育,逐步使其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已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让优等生得差等生能互促互学,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给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所有的聋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多数聋生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自食其力。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以及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聋生的生活习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对低龄聋生来说,家庭教育更强于学校教育。
因此我们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以便更好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帮助、及时纠正。
虽然说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家庭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思想教育的熔炉。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只有做好低龄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有正常的心态,才可以避免出现高年级管不了的现象。才更有可能避免高年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真正使残疾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却能拥有充足的知识,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成为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九中学)
探究多年聋校教学,我认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聋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胜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低龄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没被重视起来。现在的低龄聋生教育,一般只徘徊在知识教育的层面。思想教育很多地方都没有涉及到,有的地方虽然也开了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只是针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为什么聋生,尤其是低龄聋生的思想教育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低另龄生对手语接触的少,无法理解更深一步的理论性的手语,有些事情不好表达清楚。二是大多数人认为小龄生用不着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只要把他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再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行了。普遍认为思想教育对他们还是早了些。
其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一旦思想教育跟不上,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就会根深蒂固,有可能跟随他们一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教育没有跟上,让教师觉得不好管,家长觉得管不了,抓好低龄生的思想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日常行为开始,对低龄生进行初步思想教育性渗透。
很多低龄生从一入学就带来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平时对人没有礼貌,不知道尊敬长辈,看见别人东西好就拿来说是自己的……。一些正常学生认为不用教师讲,自己很自然就能明白的道理,聋生是很难明白的。
由于聋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得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正常人缩短了一大截。再加之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和别人的宽容,很自然就放纵了他们的日常行为。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积习难改,屡纠屡犯。
这就要求小龄生的教师,必须担当起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任,而且这种教育不能只放在课堂上,而应该随时随地的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反复纠正,因事纠正。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低龄生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知道自己错在那里。同时,也只有反复强化,才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去改正。
二、从日常行为入手,对其进行进一步思想教育
有些低龄生特别是入学两、三年以后的学生,开始出现思想上的极端。比如:好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不准许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更接受不了挫折。差一点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自卑感很强,认为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家长不疼爱,自己是谁都讨厌的孩子,因此学习上自暴自弃,行为上出现偏激。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故意做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加之孩子在这一年龄段,正是逆反心理开始出现的年龄,而残疾学生表现得犹为突出。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以上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一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从内心深处需要鼓励和关爱,而他们却在应该得到这些的时候被忽视了,其内心失去平衡。而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受到只注重知识教育的影响,得到的表扬和肯定相对多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被惯坏了。他们经不起批评,时间长了,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如何避免出现学生思想上的两种极端呢?这就需要低龄生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对他们进行思想上启萌教育。同时,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只把学习成绩做为区分学生好不好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学习较差生的优点、强项,及时对其强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引导、认可。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勤关爱、善引导。对学习较好学生不要一味表扬、迁就,对他们做错的事也要多引导教育,逐步使其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已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让优等生得差等生能互促互学,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给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所有的聋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多数聋生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自食其力。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以及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聋生的生活习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对低龄聋生来说,家庭教育更强于学校教育。
因此我们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以便更好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帮助、及时纠正。
虽然说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家庭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思想教育的熔炉。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只有做好低龄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有正常的心态,才可以避免出现高年级管不了的现象。才更有可能避免高年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真正使残疾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却能拥有充足的知识,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成为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