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德的牛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正道有一手好捏骨法,他治好了天德的牛腿就是一个证明。
   他治好的是天德的那头公牛的腿。那头公牛正处于发情期,见了二水的母牛,就撒了欢地往上冲。二水的母牛正在坡上吃草,一慌,往旁边一闪,天德的牛扑了个空。当时,刚下过小雨,草尖子上满是水珠珠儿,溜滑,天德的牛滚下了草坡,就把前腿弄折了,一瘸一瘸地走。
   瘸了腿的牛再有力气也使不上,就成了“菜牛”———就得被送進牛肉锅了。猪知道惊不知道死,牛知道死不知道惊。所以天德拉着他的牛往袁店镇上赶时,那头牛两只铜铃大的眼睛里汪着盈盈的水。走到王正道的诊所前时,那牛不走了,哞哞地叫,见王正道出来,竟“扑通”跪下,叫得更响。王正道就拂拂牛角,让我给它摆弄摆弄吧。牛站起来,老实地抬腿,任凭王正道摸、捏、按、对,一阵骨软肉麻,一阵咯嘣噼叭,牛疼得出了一身汗,但不再瘸了,那折了的牛腿被接好了。这一切看得天德身上也流汗,腿也疼了起来。那牛竟头一扬一扬地冲王正道晃。王正道笑了,这牛比人还仁义。
   天德的脸就红了。天德的腿也瘸过,是被人打瘸的。天德和袁店镇上的“豆腐白”好。“豆腐白”姓白,做一手好豆腐,豆腐白嫩,她身上的肉也白嫩。天德去镇上送黄豆,在磨房里,掐了“豆腐白”一把,“豆腐白”一笑,就把天德笑到她身上了,就笑去了天德的一袋子黄豆。谁知好景不长,被“豆腐白”的男人发现了,就在一个半夜,逮了天德,用磨杠砸断了右腿,扔在了河滩里。第二天一早,王正道出诊,发现了天德,就把他背回来,治好了他的腿。天德说,他不小心摔折了腿。王正道也说,天德这货喝多了酒,过河时不小心,从桥上摔了下去……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天德红着脸,掏了钱,接过王正道包好的中药,回去了。一月后,那牛又该干啥就干啥了,甚至在一个晴日头天的中午,到底把二水的那头母牛好上了。
   天德的牛似乎因此更感激王正道。它拉着一车子红薯走过王正道的门前时,就停下来,哞哞地叫。王正道出来,它还叫。天德面红耳赤舞着鞭子说,这牛,没有啥毛病啊!
   王正道一笑,牛想让我拿下些红薯哩。天德就忙抱下一袋子红薯放在王正道脚前,那牛就不再叫了,又拉着车走了。王正道就忙抱起那袋红薯放在车后,天德又要谦让,王正道忙呶呶嘴,天德就不再说啥。其实天德也很想叫王正道收下一些东西。
   如此三番五次,天德就特别地恼火那头牛,就在家狠狠地一鞭子一鞭子地舞向它。说也奇怪,那牛也不叫,低着头,任凭挨打。有时,打得狠了,那牛就卧在地上,泪水一珠一珠地溅,天德也不敢打了。
   第二年麦收,天德赶着牛拉着一车麦子来到王正道门前,不等牛自己停下来,天德主动喝住了车。他将几麻袋麦子搬下来,又要往王正道的屋里搬,王正道拦住了。天德说,你叫我把这个心事还了吧!
   王正道笑了笑,我不要这。王正道看住天德躲避的眼睛,你还是把那本书还我吧,放你那里没有用。
   天德没有说话,停了停说,那算了。天德就又把麦子装上车,把牛往家赶。那牛还有些不情愿,天德就把鞭子狠狠地抽下去,走!吃里扒外的东西,不识抬举!
   王正道依然笑了笑,回屋。屋子正堂上供着一幅像。他拱了拱身子,爹呀,谁叫你当年好烟呀!
   天德知道王正道想要的是啥东西,是一本医书。当年,王正道的爹和天德的爹都是袁店河上下的人物。王正道的爹河上河下一把好手,疑难杂症都能治;天德的爹河上河下做生意,财源广进。天德的爹走南闯北识路多,学会了吸大烟。王正道的爹看着一块长大的好朋友如此难受,就对天德的爹说,这病也能治,来吧。在治疗的过程中,王正道的爹就听了天德的爹的话,试着吸了一次,一吸就忘不了,就向天德的爹要货……弄来弄去,王正道的爹把家产送给了天德的爹。天德的爹说,我啥也不要了,你把你家张仲景的那本医书给我算了。王正道的爹说,那不行,那是我家的传家宝,我们祖祖辈辈就靠这个吃饭呢!天德的爹就不再给王正道的爹大烟吸。王正道的爹熬不过了,就用那本医书换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包烟膏……天德的爹去世时对天德说,你好好抠摸抠摸这本书,你爷听王正道的爷说过,这本书里有幅藏着袁店河财富的图。你爷为这本书费了不少的心劲,到底也没看懂,我也没看懂,你可要琢磨透它……
   天德看着正屋二梁上那个隐蔽的地方,想,这真是一本让人难看懂的书啊!里面的每一幅图我都琢磨遍了,就是看不出来袁店河哪里藏着宝……可是,给了王正道,就完了,不给!
   不过,上地干活、往家拉车,必须走过王正道诊所前的那条路。那头牛也总要在那里停一停,叫一叫,不管天德能不能放下让王正道收下的东西。王正道和天德都习惯了,就都笑一笑,顺其自然。
   到了秋口,天德突然病了,一个劲地拉稀,拉得面黄肌瘦,没有一点儿力气。王正道给他弄了几副药,吃了,好些;停了,再拉。王正道和天德都急了,王正道对天德说,咱必须动动老祖宗的那本书了。你信不过我,可以让老少爷们做证,我只看一看《伤寒杂病》那一章,找到治病的配伍药方,你就把书拿回去;要么,你上南阳大医院看看去,这病不敢耽误了……天德没有让村上的老少爷们做证,只是让儿子和他一起拿着书来到王正道家。天德的儿子翻到《伤寒杂病》那一章后,一页一页地翻,让王正道看。王正道眉头紧缩,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了,你把书拿回去吧。他又配了几包药说,五毛钱,回家吧,三天内如果病再不好,我就关门了。
   王正道没有关门。三天后,天德高兴地跑来对王正道说,没事了,不拉了,今儿早起,我还吃了三个荷包蛋。
   王正道也很高兴,一遍遍地抚掌而笑,还是老祖宗的手高,还是老祖宗的手高。
   天德就从怀里掏出那本书,恭敬地送到王正道手里,说,还是物归原主吧,俺家没那福气享受。
   王正道摸着书皮,泪水盈盈。天德,我爷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你爷没有听懂啊!我爷的意思是说,把这本书的医道学好,袁店河上下的人家不愁看病了,那我家不就是找到了袁店河上下的财富了吗?
   天德就觉得头一蒙。
   几天后,天德给爷和爹上坟。这天是爷的忌日。天德在坟前一边烧着纸钱一边说,爷呀爹呀,咱不是吃那碗饭的人哪,我把书还人家了……
   回到家,天德发现,那头牛卧在屋角,眼角淌着泪,脸上的毛湿润润的。
   责任编辑/乙然
其他文献
1   石楠花又开了!   我扶着郁文走到酒店的房间,聚会上他喝高了,这是同学们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初次经历社会打磨的我们带着还不是太熟络的圆滑相互回忆起学生时光,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以醉酒的姿态被小部分人送往酒店。   夜里,睡在另一张床的郁文翻了个身,问我:“睡了吗?”   “没有。”我说。   “我看见她了。”   我没有吭声,等待他的下文。随后,作为友谊的见证,他和我说起了双木的事
姜白话   在北斗村,姜白话绝对是最胖的人,没有之一。这么跟你说吧,当他走过来时,四五米外,你就能感觉到地皮在震动。尤其在他上坡时,喘气声就跟拉风箱一样,呼哧呼哧的。   姜白话本来叫姜百华,是奶奶的远方侄子,但大人们却叫他姜白话,这让我一直觉得是个谜。有一次,姜白话来我家,我刚好飞奔出门,冷不防撞在了他的怀里。姜白话伸出两只蒲扇样的大手,老鹰抓小鸡一般将我抱起来,举过头顶,满脸堆笑望着我。我被吓
01   我喜欢的男人叫周森。从他一出门,我就跟着他,看着他进了永兴巷,七拐八拐之后,进了那个女人的家。那女人叫魏玉萍,长着一双勾人的凤眼,在镇上的理发店里当剃头小妹。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摸各种男人的脑袋,同时也被别人趁机摸手、捏屁股。   我告诉周森:你应该离这种口碑的女人远些。他总是笑而不语。   有一次,我生了气,拿出姐姐的照片,甩在他的面前。他不笑了。   沉默地抽完一支烟后,他说:
摘 要: 西施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美人之一,有关她的传奇故事更是引人入胜。然而,据史考西施只是先秦历史中一个抽象的美人符号,所谓的西施传奇实际上是历代文学家有意附会、层层建构的结果。伴随着这位越国美人形象的丰满,吴越文化实现了向江南文化的转型。在历史的流变中,这位清秀佳人最终和隽雅江南一起,成为这片水乡润土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西施 传说 吴越 江南文化  一、先秦伊始:模糊美人与尚
摘 要: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當前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以理论性教学为主,缺乏专门教材和专业师资,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通过补充妇女劳模群体在抗日根据地的表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抗战“全民”性的认识,纠正认知偏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补充具体生动的红色史料,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
有人走过来,我们看清楚那是两个孩子,他们浑身沾满了泥巴。在水边,他们蹲下身子,把两双小手濯洗得白白的。他们在笑,在聊刚才的泥仗,高个男孩说,我打得多准啊,一扔就扔到季林颈项里,装了他一脖子的泥。矮个男孩说,我扔的才准哩,胡斌喊“手榴弹”的时候,我照准了,一下子扔在他下巴上,他嘴里都呛了不少泥。  这时高个男孩想站起来,他用手压住膝盖,但压了两下没起来。矮个男孩说,周勇,你怎么了?周勇说,我蹲久了头
摘 要: 壮剧作为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朴实的教育资源和朴素的教育功能。继承和弘扬壮剧蕴含的育人价值内容和精神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传承发展壮剧文化的合力,促使壮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育人工作文化内涵。  关键词: 壮剧 育人功能 价值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
作者简介:   魏鹏,在《雨花》《延河》《草原》《鸭绿江》《青海湖》《文学界》《新故事》《民间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黄河文学》《安徽文学》《短篇小说》《中国铁路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多篇,有作品获奖并收入多种选集。现为江苏作协会员。  一   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四肢酸痛无力,竟下不了床了。   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夜之间竟病成这样?这是什么病?我左思右想,就像小学生做试题
本来我应该觉察到一些端倪的,却完全被忽略,因为事情一开始太过真实——同学聚会。谁还会往别处想呢?这真是一个老套的故事的开始,不过,却有一个别样的结尾。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没几年,许多大学开始面向成人招生,我就这样在工作了近10年后,有幸走进了大学校门。说起来我们那个班还是多少有点不同,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新闻系,面向全国企业报招收的新闻班,全班29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当然都是企业报从业人
教书匠姓黄,半截沟黄家台子人,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祖父、父亲都是文盲,他是三代人里唯一一个念过书的,念完了小学,还念了初中。他念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叫秦名扬。他是秦名扬最得意的弟子。  这秦名扬可不是等闲之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已经留校了,却因为写了一部什么小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了新疆。起初在生产队劳动改造,后来公社设立了中学,师资短缺,就把他弄去教学了。于是这个本应该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