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除了表现二者均“师法自然”之意,还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形与神、景与意的相辅相成、相融共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诗歌与绘画;异同;形神兼备;意境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诗画所作出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发了古今多少人的评论,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此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了这个评论以后,我个人心里的感触颇多,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又有自己个人对此的理解之意。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诗画均“师法自然”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表现在诗、画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如何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在其中,如何将情与景相互交融、将意与象完美契合,使它们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正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在极力“师法自然”,以自然、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寄情于自然,于是产生了无数令人嗟叹、主客观浑融妙和的永恒作品,跨越了时空界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的秀丽多姿、本身的诗情画意以及据此而激发出的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以及诗画与自然的关系。众所周知,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在描绘自然美景中寄情山水,即以诗言情,生动地描绘出清新秀丽、美景天成的自然画卷及作者的情怀。例如他的《山居秋瞑》,传神的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传达出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将自然之美和人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又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入诗的创作中,用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幅绝佳的、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作,给人带来感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获得了因象得趣、因景生情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不知是诗还是画的幻觉,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人带入佳境而不自知。
王维的画则首创了破墨山水,其画水墨渲淡、淡泊超尘,多以山林小景为题,笔触自然清新,强调绘画的写意性,以画达情、传情,表达主观情致,在淡雅中透出诗的意境和超脱之韵。看了他的画,让人忍不住联想起他的诗。他用画道出了诗的境界和诗人的情怀。
无论是王维的诗,还是他的画,都达到了诗画相融、师法自然、寓情于景、以景达情的有机结合,传承了“天人合一”的精髓。他的画辅以他的诗,他的诗传达于他的画,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空灵之意;既有现实之美感,又有诗画之韵致,让人难以区分诗与画、景与情、实与虚等,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当然,我们仅仅是以王维的诗画为例来阐释诗与画源于自然之意。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画士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并依靠自身的修养将其变成千古绝句或佳作流传于世,让我们深刻的感受了自然的精妙之处。
二、诗与画的异同点
诗歌与绘画既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又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象、意境通过语言来承载,反映到不同的人的头脑中,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画面,给人以千差万别的心理感受和意象。它以时间性为主要特征和承载对象,但又可以超越时间的界限,同时兼具空间性的特点;给人带来的感受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以间接的联想和想象来作为体会、理解的主要方式。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它捕捉着自然与情感,营造着意境和韵致,它主要的特征就是空间性,展现某一凝固时空里的物态及景象,但是同时经久不衰的画作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给人们带来无穷尽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它首先展现给观者的是一种直观感受,然后通过深入的感觉和剖析,挖掘它画的背后所想表达的隐性含义。它也会因观者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虽然它们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诗与画都是情与景的浓缩和展现,具有内在审美上的相通性,共同追求意境的美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体现了两者的相通相融。有时说得出,画不出;有时画得出,说不出,也就是说诗与画都有各自达不到的死角,又各有所长。这又体现了两者的差异和各自的局限性。或许在看到一首诗或一幅画时,精妙之处就在于其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意境令人心领神会而又难于言传,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古往今来,或以画为题来写诗,或以诗为景来绘画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留下诗或画单独难以言情达意的遗憾也不足为怪;同时也可能正是由于会出现这样的遗憾,而出现以诗补画,以画达诗的佳作,从而营造出更加美妙的胜境。例如明代著名文学家、花鸟画家徐渭以葡萄为题作画,葡萄和青藤的搭配,并未让人从画上感觉到有什么奇妙之处,但是当他题上诗“半生落魄已成瓮,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买,闲抛闲置野藤中”使得整幅画作的意境大大得到提升,较好的体现了画景和画境,抒发了画家满腔的落魄清愁。
由此可见,正是鉴于诗歌与绘画的异同点,如果将二者的优势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并达到意境上的契合将使得画成为名画,诗成为名诗,从而使得整幅作品成为流芳于世的题诗画、题画诗。
三、诗非诗,画非画
我个人认为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中,所涵盖的最重要的一点为:“诗中有画”的画并非全指有形的画卷,而是指画的意境、画的美感、画的境界。“风景如画”常常被我们认为是对风景优美的最高评价,可见,这里的画是人们所认为的风景的最完美、最理想之状态,给人一种不在世俗、而在仙境的意境之美感,而并非是实实在在的画卷。而“画中有诗”也是如此,此处的诗并非是具体的诗,而是诗所给人带来的那种超脱尘世、将自然之景升华的若有若无的意象之美。这句评论传达了诗画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在有形中展现无形之美,以形之美传达意之美,而后又化有形为无形,意超脱形之外,超越形之上。说到底,“诗非诗,画非画”是指诗与画两者均突破了自己本身形式上的束缚,达到意境上的绝妙契合即源于自然,而又超脱自然之外,是主客观的相统一,也即天工与人工的浑然天成,情与景的交融,最终达到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所以在我国历史上不乏许多著名的画家同时也创造出令人嗟叹的诗歌来,而成为杰出的诗人。说到这里,令人想到了王维的《山路》:“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蜿蜒的山路,生机勃勃的植物,满山欲滴的青翠恰似能打湿人的衣物般。描写的此景、此情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若此时说“诗中有画”,怕是不单纯指能用绘画作品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而是说它的诗描写了一幅令人如痴如醉、浮想联翩的场面,既有画的感觉又有诗的意境,恐怕此时的感觉和意境既不是画也不是诗所能完全传达出来的,虽然感觉妙不可言,可又感觉诗与画的苍白无力,从而化有形为无形、在超脱中升华。同时又想到了齐白石的画作,毕加索曾对他的画作作了如下评价:他画水中的鱼儿,整幅画面上没有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他的画作可以幻化成无数的诗作,但是很难说哪一首或哪几首诗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画者之意、之情,仿佛任何的言论都会局限画作本身的意韵,会给它以禁锢。或许正如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吧。
总而言之,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在特定的情景下可以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既展现自然风景的壮丽与妖娆,又揉进画家与诗人的千愁万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指有形的诗歌与绘画,又指形式之外的意境、韵致,即形与神、景与意的完美契合,从而达到意境相生的最高境界,都展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周裕锴:《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关系的讨论》,《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2]谭汝为:《诗歌的意境与意象》,《阅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3]丁濯:《“诗与画”的融通与差异》,《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5] 刘彦勇:《论绘画意境的构成》,《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关键词:诗歌与绘画;异同;形神兼备;意境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诗画所作出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发了古今多少人的评论,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此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了这个评论以后,我个人心里的感触颇多,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又有自己个人对此的理解之意。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诗画均“师法自然”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表现在诗、画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如何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在其中,如何将情与景相互交融、将意与象完美契合,使它们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正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在极力“师法自然”,以自然、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寄情于自然,于是产生了无数令人嗟叹、主客观浑融妙和的永恒作品,跨越了时空界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的秀丽多姿、本身的诗情画意以及据此而激发出的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以及诗画与自然的关系。众所周知,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在描绘自然美景中寄情山水,即以诗言情,生动地描绘出清新秀丽、美景天成的自然画卷及作者的情怀。例如他的《山居秋瞑》,传神的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传达出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将自然之美和人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又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入诗的创作中,用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幅绝佳的、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作,给人带来感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获得了因象得趣、因景生情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不知是诗还是画的幻觉,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人带入佳境而不自知。
王维的画则首创了破墨山水,其画水墨渲淡、淡泊超尘,多以山林小景为题,笔触自然清新,强调绘画的写意性,以画达情、传情,表达主观情致,在淡雅中透出诗的意境和超脱之韵。看了他的画,让人忍不住联想起他的诗。他用画道出了诗的境界和诗人的情怀。
无论是王维的诗,还是他的画,都达到了诗画相融、师法自然、寓情于景、以景达情的有机结合,传承了“天人合一”的精髓。他的画辅以他的诗,他的诗传达于他的画,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空灵之意;既有现实之美感,又有诗画之韵致,让人难以区分诗与画、景与情、实与虚等,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当然,我们仅仅是以王维的诗画为例来阐释诗与画源于自然之意。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画士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并依靠自身的修养将其变成千古绝句或佳作流传于世,让我们深刻的感受了自然的精妙之处。
二、诗与画的异同点
诗歌与绘画既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又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象、意境通过语言来承载,反映到不同的人的头脑中,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画面,给人以千差万别的心理感受和意象。它以时间性为主要特征和承载对象,但又可以超越时间的界限,同时兼具空间性的特点;给人带来的感受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以间接的联想和想象来作为体会、理解的主要方式。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它捕捉着自然与情感,营造着意境和韵致,它主要的特征就是空间性,展现某一凝固时空里的物态及景象,但是同时经久不衰的画作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给人们带来无穷尽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它首先展现给观者的是一种直观感受,然后通过深入的感觉和剖析,挖掘它画的背后所想表达的隐性含义。它也会因观者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虽然它们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诗与画都是情与景的浓缩和展现,具有内在审美上的相通性,共同追求意境的美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体现了两者的相通相融。有时说得出,画不出;有时画得出,说不出,也就是说诗与画都有各自达不到的死角,又各有所长。这又体现了两者的差异和各自的局限性。或许在看到一首诗或一幅画时,精妙之处就在于其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意境令人心领神会而又难于言传,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古往今来,或以画为题来写诗,或以诗为景来绘画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留下诗或画单独难以言情达意的遗憾也不足为怪;同时也可能正是由于会出现这样的遗憾,而出现以诗补画,以画达诗的佳作,从而营造出更加美妙的胜境。例如明代著名文学家、花鸟画家徐渭以葡萄为题作画,葡萄和青藤的搭配,并未让人从画上感觉到有什么奇妙之处,但是当他题上诗“半生落魄已成瓮,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买,闲抛闲置野藤中”使得整幅画作的意境大大得到提升,较好的体现了画景和画境,抒发了画家满腔的落魄清愁。
由此可见,正是鉴于诗歌与绘画的异同点,如果将二者的优势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并达到意境上的契合将使得画成为名画,诗成为名诗,从而使得整幅作品成为流芳于世的题诗画、题画诗。
三、诗非诗,画非画
我个人认为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中,所涵盖的最重要的一点为:“诗中有画”的画并非全指有形的画卷,而是指画的意境、画的美感、画的境界。“风景如画”常常被我们认为是对风景优美的最高评价,可见,这里的画是人们所认为的风景的最完美、最理想之状态,给人一种不在世俗、而在仙境的意境之美感,而并非是实实在在的画卷。而“画中有诗”也是如此,此处的诗并非是具体的诗,而是诗所给人带来的那种超脱尘世、将自然之景升华的若有若无的意象之美。这句评论传达了诗画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在有形中展现无形之美,以形之美传达意之美,而后又化有形为无形,意超脱形之外,超越形之上。说到底,“诗非诗,画非画”是指诗与画两者均突破了自己本身形式上的束缚,达到意境上的绝妙契合即源于自然,而又超脱自然之外,是主客观的相统一,也即天工与人工的浑然天成,情与景的交融,最终达到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所以在我国历史上不乏许多著名的画家同时也创造出令人嗟叹的诗歌来,而成为杰出的诗人。说到这里,令人想到了王维的《山路》:“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蜿蜒的山路,生机勃勃的植物,满山欲滴的青翠恰似能打湿人的衣物般。描写的此景、此情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若此时说“诗中有画”,怕是不单纯指能用绘画作品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而是说它的诗描写了一幅令人如痴如醉、浮想联翩的场面,既有画的感觉又有诗的意境,恐怕此时的感觉和意境既不是画也不是诗所能完全传达出来的,虽然感觉妙不可言,可又感觉诗与画的苍白无力,从而化有形为无形、在超脱中升华。同时又想到了齐白石的画作,毕加索曾对他的画作作了如下评价:他画水中的鱼儿,整幅画面上没有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他的画作可以幻化成无数的诗作,但是很难说哪一首或哪几首诗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画者之意、之情,仿佛任何的言论都会局限画作本身的意韵,会给它以禁锢。或许正如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吧。
总而言之,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在特定的情景下可以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既展现自然风景的壮丽与妖娆,又揉进画家与诗人的千愁万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指有形的诗歌与绘画,又指形式之外的意境、韵致,即形与神、景与意的完美契合,从而达到意境相生的最高境界,都展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周裕锴:《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关系的讨论》,《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2]谭汝为:《诗歌的意境与意象》,《阅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3]丁濯:《“诗与画”的融通与差异》,《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5] 刘彦勇:《论绘画意境的构成》,《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